分享

读先秦布币 ▏圆足布和三孔布

 昵称73575260 2021-01-28

圆足布和三孔布都是战国中期的青铜铸币,铸于赵国。圆足布的主要特征是:首、肩、裆、足均呈圆弧形;正面只铸地名,一般没有线纹,但也有个别在布首铸两条竖线的;背面记数,两侧各有一条竖线,布首一般没有线纹,但也有个别在布首铸一条竖线的;周有廓线。三孔布的器形制作酷似圆足布,圆首、圆肩、圆裆、圆足;正面也只铸地名文字,没有线纹;背面记重,大者为 “两”, 小者为 “十二朱 (铢)”, 即半两, 布首记数;周边亦铸有外廓线;只是在布首和两足分别添铸了圆孔, 故铭之曰 “三孔布”。圆足布分有大、小两等, 大者通长 70~78、 面宽 30~39mm 左右, 重 10.5~18g 左右, 相 当于一釿布。

小者通长 50~55、 面宽 25~28mm 左右, 重 5~9g 左右, 相当于半釿布。

三孔布亦分为大小两等, 大者通长 70~79、 面宽 37~40mm、 重 13.7~17g, 相当于一 釿布。

小者通长 51~55、 面宽 26~28mm, 重 6.3~9.3g 左右, 相当于半釿布。其分等的大小规格均和圆足布雷同。

一圆足布和三孔布的国属

1. 关于圆足布的国属。圆足布唯见 “焛 (蔺)”、 “离石” 两种钱文, 均在今山西离石地域, 战国属赵。战国时期, 三晋地区是布币铸行区, 赵国主要铸行的是尖足布, 圆足布则是在尖足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在近年发现的圆足布新品中, 有一种圆足布正面布首铸有两条竖线, 还见有背面布首亦铸了一条竖线的 ( 唐晋源藏品), 这样的制作是尖足布的标志性特征, 在圆足布中虽然只是个别现象, 但它们恰恰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 便可以证明它们的确是由尖足布派生而来的。

此外, 圆足布背面记数也和尖足布相类同。蔺和离石地处赵国西南边陲, 南边和魏交界, 西边隔黄河和秦交界。此处又正好是黄 河渡口, 是赵、 秦之间的重要通道。就军事而论, 这里既是赵国抵御秦兵的第一道防线, 也是秦军东进必须攻克的第一个据点, 所以这里经常发生战争。对此, 史书中有不少记载, 诸如 《史记·赵世家》 记录:赵成侯二十四年 (公元前 351 年), “秦攻我蔺”;赵肃侯二十二年 (公元前 328 年), 又记:“秦杀疵河西, 取我蔺、 离石”。当年运送军队的渡口, 至今仍叫 “军渡”。就商贸而论, 蔺邑是商埠重镇, 来自南北东西各地 的物资在这里相互交易, 互通有 无, 是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就人文而言, 来自黄河两岸赵、 魏、 秦的人们, 在这里你来我往, 相 互交流, 相互影响,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对方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 蔺和离石更早更多地 接受到魏、 秦的文化, 其中当然也会包括货币文化。所以, 以 “蔺” 和 “离石” 来命名的货币, 形态丰富多变, 既有布币、刀币, 又有圜钱, 同一地名, 同一地域, 有这样丰富的货币形态, 在战国时期, 可谓绝无仅有。战国中期, 魏、 秦都使用了 圜钱, 所以蔺和离石不仅铸行尖足布, 也铸行了圜钱, 这不仅是为了贸易的方便, 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正是在这样特定的地域, 特定的条件下, 在蔺、 离石把尖足布改造成圆首、 圆肩、 圆裆的圆足布也就不足为奇了。近年的出土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据唐晋源先生告知,他于2012 年秋, 实地考察了古蔺地圆足布出土的遗址, 并了解到当地圆足布和蔺字尖足布有同坑出土的记录, 由此, 可以进一步证明, 圆足布和尖足布不仅均属赵铸, 而 且有过一起流通使用的历史。

2. 关于三孔布的国属。关于三孔布的国属, 学界分歧比较大, 兹分析如下:一种观点, 主张三孔布属秦铸, 是战国晚期秦军东进, 兼并六国时所铸。我们 认为:三孔布不会是秦铸。

理由之一, 从宏观上看, 秦始皇兼并 六国, 统一中国以后, 先后统一了文字、 度量衡、 货币。但它们都不是另起炉灶, 重新制订一套新的制度, 而只是废除六国 旧有的制度, 把原来秦的相关制度推行到全国。秦军东进, 攻占赵地, 只会把秦钱带到赵地, 决不可能在新占领区重新铸造新币。这不仅是因为战争年代不可能有时 间和精力来新铸货币, 更是因为在强势政 治之下, 强权主义者不可能去迎合敌国的习俗。

理由之二,三孔布以 “两”、 “铢” 记重, 被认为是战国秦的衡制、 战国秦的货币单位。其实在燕、 赵等地也用这样的衡制, 如:燕的金器上曾有以两、 铢记重的情况, 在内蒙古出土的银节约上亦有以两、 铢记重的事实。据裘锡圭先生研究, 它们的记重文字 “类似赵 国文字”①, 所以以 “两”、 “铢” 作为货币单位并不是秦的专利。还有一种观点, 主张三孔布属中山国铸。我们认为:三孔布也不会是中山国铸。理由之一, 在今已释读并查证出地望的三孔布中, 发现有些地名的建置是在中山灭国 之后。如, 经张弛先生考证, “北九门”、 “南行唐”、 “宋子” 等地的建置都在公元前296 年 赵灭中山以后②。理由之二, 中山国灵寿故城铸钱遗址出土了大量中山国 “成白” 直刀和其它相关铸币, 也出土了仿铸的蔺字圆足布及铸造圆足布的石范、 陶范③, 但未见到三孔布及其钱范, 可见在中山立国之时 (公元前 296 年前), 还没有三孔布, 所以三孔布不会是中山国的铸币。

我们认为:三孔布是赵国的铸币。理由之一, 从器形制作来看, 三孔布无疑是在圆足布的基础上改造而成, 和赵铸圆足布有明显的承继关系。三孔布和圆足布一样, 都分为大、 小两等, 而且币重也和圆足布大致相当, 所以, 它们应该都是战国赵的铸币, 而且铸行的时间和圆足布不会相去太远。理由之二, 三孔布的钱文地名已见有30 余种, 现在可以释读的约有 20 余种④。今所见 三孔布上的地名, 当时都是赵国的属地。其中有的始终属于赵国, 有的则分别先后属于中山 和赵、 或燕和赵、 或魏和赵, 但在三孔布铸行时期, 即战国中期后段, 这些地域均已属赵。理由之三, 据裘锡圭先生考证, 三孔布的钱文地名不仅属赵, 而且 “三孔布的形制和 字体实在太一致了”, “完全是三晋作风”⑤。理由之四, 三孔布背面除记重外, 还记数。在布币背面记数是赵铸布币的传统习俗。理由之五, 据唐晋源先生告知, 近年在晋北五寨地区发现有三孔布和圆足布同坑出土的情况, 说明它们曾经在赵地同时流通使用过。理由之六, 战国中期以后, 小方足布的铸行区域逐步由魏地向北扩大, 其途径主要是 在太行山西麓深入赵地, 但在太行山的东麓似乎没有见到这样的迹象, 三孔布的钱文地名 恰恰多在这一区域。有意思的是, 三孔布的钱文地名, 除 “安阳” 外, 几乎都不见于小方 足布, 这便告示我们, 三孔布和方足布应该有一个同时铸行的时间, 它们铸行于同一时期 的不同地区, 这也说明三孔布是赵的铸币。

二圆足布和三孔布的铸期

布币分大、小两等是战国中期的币制,从二釿、一釿的两等制改变为一釿、半釿的两等制,大约是战国中期后半段的事情。到战国晚期,三晋两周地区的币制已由中期的大、小两等制转变为单一的小布币制。因此,圆足布、三孔布的两等币制应该是战国中期的一种币制。它们的币重大大超过战国晚期小尖足布、小方足布的重量,所以圆足布和三孔布不会迟至战国晚期,其下限应和大尖足布、大方足布停铸的时间相接近。

具体讨论如下:

1. 关于圆足布的铸期我们注意到中山灵寿故城铸钱遗址大量出土了中山成白直刀及刀范,也出土了蔺字圆足布及钱范。这个遗址的文化层比较单纯,说明圆足布的铸期应在中山直刀铸造时期内。即公元前 378 年中山复国都灵寿 (今河北平山), 至公元前 296 年赵灭中山期间。同时, 根 据钱币变革的轨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仅币重减轻, 而且到战国中期以后, 逐步取消了 大、 小两等的币制, 所以蔺、 离石圆足布应是被蔺、 离石圜钱或小方足布取而代之。而秦 最终占领蔺和离石的时间是公元前 282 年, 所以蔺、 离石圜钱和小方足布, 以及蔺字方孔 圆钱的铸行时间都不会晚于公元前 282 年。由此推测, 圆足布的铸期应在公元前 296 年赵 灭中山之前。

2. 关于三孔布的铸期因为三孔布和圆足布有传承关系,所以它的铸行上限当不会早于圆足布的始铸时间。同时,三孔布又和圆足布一样,分为大、小两等,而且币重也和圆足布大致相当,又有同坑出土的记录,所以它的铸行时间和圆足布不会相去太远,更不会迟至战国晚期。

根据这样的分析,三孔布的铸期应在战国中期偏晚。三孔布还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三孔布的钱文地名中,至今没有发现圆足布上的钱文地名,即 “焛 (蔺)” 和 “离石”;二是就目前已经考释的三孔布钱文地名, 多在战国赵东部地区尤其是在太行山东麓, 今河北、 豫北地区;三是目前所见三孔布钱文少有重复者, 且多数为孤品;四是据裘锡圭先生考证, “三孔布的形制和字体实在太一致了”。据史书记载, 赵武灵王于公元前299 年废长立幼, 自号主父, 但并未消除废太子章的权柄。公元前 296 年, 有两件事值得引起我们重视, 一是, 赵武灵王分封长子 (即废太子) 章于代郡, 为安阳君, 似乎有分立两王的意向。二是, 赵长子章本来就党羽众多, 又是赵灭中山的主将, 其势力实际控制了原代国和中山国的地域。废太子之后, 长子章便有自立之心, 并在沙丘 (原中山属地) 有过政变。

综上所述:三孔布或许就是铸于赵武灵王长子章灭中山的时期,即公元前 296 年前后。此时离圆足布的铸期很近, 又都是赵铸, 所以制作风格和币制都相同, 但所持政见不同, 故添铸三孔以示区别。三孔布的铸期不长, 铸额不多, 故遗存极少;三孔布上钱文涉及的地 名不少, 却又偏偏没有 “焛 (蔺)” 和 “离石”;三孔布的钱铭虽然不同, 但字体书法又非常一致。如此等等, 不能不让人怀疑:这些不同地名的三孔布会不会在同一个时期、 同一个地方铸造?!由此推测, 或许它们便是废太子章的杰作, 是废太子章把他势力所及的地名都铸在 了三孔布上, 是他个性张扬的一种渲泄和披露。从这个意义上讲, 它们应该具有某些 “纪念 币” 的性质。另外, 三孔布的铸期虽略晚于圆足布, 但就整体而言, 其重量却略大于圆足布, 这也符合 “纪念币” 的特征。那么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它们是当年的一种 “流通纪念币”。

注释:

① 裘锡圭:《战国货币考》,《北京大学学报》 1978 年第 2 期。

② 张弛:《三孔布考辩》, 《中国钱币论文集》 第二集。

③ 陈应祺:《中山国灵寿城址出土货币研究》, 《中国钱币》 1995 年第 2 期。

④ 戴志强、 戴越:《古钱文字》, 文物出版社 , 2014 年。

⑤ 裘锡圭:《战国货币考》, 《北京大学学报》 1978 年第 2 期。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4年4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