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解太阳中风,扩展阅读

 铁毛l 2020-07-24

论;胡希恕,太阳中风注解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恶风者,见风至则恶矣,得以居密室之内,帏帐之中,则坦然自舒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邪入侵。

论;此论有误,恶风者,是恶内风泄卫,而非外风。此恶风者,也不是恶寒,此是汗出多之义。风泄卫气而表虚,故恶风,风越盛则汗越多而表越虚,故恶风也。所谓的见风至则恶矣,就是恶寒之义,区别于恶风汗多之表虚。此只是外感,不是里虚内伤,且是外感,还不至内传,还不至于论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程度。通俗的讲就是一普通的感冒,壮盛之人也难免于感冒。还不至于谈及,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如是少阴脏病连经,麻附辛汤,那是正气不足,邪欲传脏。在太阳表病,就先论太阳病。感冒就先论感冒,之后在论内传与虚实。此也不是病邪入侵,而是伤寒而病中风,营郁血热而生风,风泄皮毛也。千万不要理解成病邪入侵,都是伤表寒而中风与伤寒之风途,所谓病邪入侵,都是本气之虚,不能防御内外之寒,而生湿寒风之内邪。正气越虚,则邪越盛。没有什么外邪入侵。言外邪者,都是错论。但有外邪之伤,导致里阳更虚,里阴更盛,风湿寒邪更盛。在此定论,除了太阳伤外寒之外,其余之邪,皆是内郁之正气,变为邪气。没有外邪,内为内风,热为内热,湿为内湿,寒有内外之别。皆因太阳之阳伤,表寒闭束,而内郁里气,正也变邪。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者,谓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象,即轻取则浮,但重按则甚缓弱之意。

  胡老引《医宗金鉴》曰;桂枝汤,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此说是也,故去之,后仿此。

论;此是胡老注解的阳浮阴弱脉之手感之义。阳浮阴弱的脉理,是阳浮者外感,阴弱者营血不足之义。手感是寸口阳浮,尺中阴弱之义,与胡老的注解也是不同,当以黄师为主。寸为阳,尺为阴,营候于尺,卫候于寸,寸脉浮而尺脉弱。

营弱之风,与表寒之争,故见风胜则汗自出,恶风,发热,寒盛则恶寒表闭,鼻鸣干呕,是此病理,而胡老只是写出病的状态与形象,没写出风寒相争的病理。

此处要“桂枝”。张锡纯言,古用桂枝,但取新生枝之嫩尖,折视之皮骨不分,若见有皮骨可分者,去之不用,非去枝上这皮也;胡老又论,用桂枝当仿《医宗》,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则为枯木,不能解肌发汗,把去皮二字删掉;余论,桂枝去皮用之,即《千金与外台》古方之桂心。黄师桂枝解,也解去皮用之。此处桂枝有三论,哪一论为对,如何辩别?余更相信自已之论,张师论桂枝尖,显然不现实,哪有那么多桂枝尖。《医宗》之解,不仅不对,且还曲解误导后世,桂枝之气味辛甘,全在于皮,此纯是胡扯,《伤寒》标注去皮,此反论为枯木,更是胡扯。桂枝细枝去皮,打碎之后,那辛味就出来了,并且钻鼻子呛人,嚼之即辛甘之味,煮水之后,也是辛甘之味。细桂枝是汁液饱满的,晒干之后,即为辛甘之味存,打碎煎煮即可。《医宗》之论,只看到了去皮,却没看到打碎(口父口且),所谓枯木之论,皆是谬论,若是枯木,为何选细枝,而不选桂皮(肉桂)。

  晚辈不才,如有冒犯,还请海涵。只为研究,如论有错,接受指正,随时修改。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感谢分享,点击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