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英主李世民被各族人尊为天可汗,为何却会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无风起念 2020-07-25

一首《沁园春·雪》里“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短短十多个字,却也是将中国古代四位著名帝王的功绩与才能表现了出来,这句词中的“唐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也是自秦始皇和汉武帝之后,又一个给中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伟大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世人称他是:“上马可平乱天下,一统全国。下马可开创盛唐,建立贞观之治”。由此可见,唐太宗的能力有多强。在政治上,李世民一举将唐朝带向盛世的人,建立了“贞观之治”;在军事上,李世民先后平定突厥、回纥等外敌,重创高句丽,设立了安西四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也是这样的英主,也曾被人说向突厥称臣纳贡。这又是起源于哪儿呢?

唐太宗时候,曾与突厥汗国签署了一个条约,名叫“渭水之盟”。对于这个盟约,唐太宗却在后来将它视为“渭水之耻”认为这是一个耻辱性的条约。大概也是由于此,后人才会也认为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和清朝末期的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一般,是唐太宗李世民向突厥称臣的一份见证。

那么,“渭水之盟”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所谓的“渭水之盟”是当时突厥侵犯唐朝时,立下的一条盟约。而突厥侵犯唐朝的那个时候,恰好刚经历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整个唐朝内政混乱不堪,所以,唐太宗在此基础上,与突厥可汗颉利签署了和平条约。

这一段在《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即使是刚经历完一场政变,唐太宗也能让突厥可汗颉利,面露惧色,可见,唐太宗的气势根本不怕突厥。

唐太宗之所以和可汗颉利签署和平条约,也是有着自己的打算。那就是,即使在现在这个时候,可以打败突厥,但是如今朝纲未定,这突厥国打败一次,又会来第二次,突厥国也始终是个定时炸弹,必须彻底解除。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必须要让自己的兵马修生养息够了,才可做进一步打算。

所以,唐太宗与突厥颉利可汗二人签订了和平条约,作为一个“缓兵之计”来麻痹颉利可汗。因此,双方达成了这“渭水之盟”。并且为了表达友好,唐朝还给了突厥可汗些金银财宝,而突厥可汗也给了唐朝马三千匹,羊万只。

双方给东西,是彼此给对方,所以根本不存在,李世民向突厥称臣一事。而且也并不是什么耻辱,现代在讨论这段历史的时候,也不能因为唐太宗自己说过这句话,便将这段历史给定上耻辱的标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