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打仗运粮是门大学问,搞不好,目的地还没到,粮食却被吃完了

 无风起念 2020-07-25

隋炀帝抓光了百姓,耗光了国库,建成了京杭大运河,落得一身骂名。但还让人有一点点欣慰的是,京杭大运河不是献给皇帝的花瓶,它是中国历史上调运粮食的重要枢纽,直到现在,京杭大运河还在工作着。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在中国历史上,北京一直都是粮食流通消费的密集地。春秋时期,北京是燕国的首都,当时的北京叫做“蓟城”。凡是统治者所在的地方,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代表一个地区最发达的水平。为了供给军需,满足百姓生活需要,各地的粮食都可能被运送到北京。但在早期,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战争不断。在北方的国家很难从南方调运粮食,更多的只能从周边调运。因此,真正大规模调运粮食还是从隋唐时期开始。

唐代的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描写的就是用马匹,将南方的水果荔枝,运送的北方的过程。难道中国古代是用马来调运粮食的?

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古代,快马加鞭的把南方的热带水果运到北方,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其成本之高昂是普通老百姓不能负担的。短途还可以,长途就不行了。再加上粮草数量庞大,马匹很难负担。

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南方的粮草可以运送到北方来。能达到运载量大,运输速度块,成本低等标准的运输方式,只有走水路。这也是京杭大运河诞生的根本原因。

唐代粮食运输已经较为发达了,在经济比较繁荣的幽州(今河北),已经出现了大米行、粳米行、油行、磨行等细分的行业。到了元朝,京杭大运河经过科学家郭守敬的治理改造,运输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每年经过运河运输的粮食可以达到300多万石。

虽然古代没有现代的物流技术,但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粮仓货存体系。“水通则随近运转,不通即且纳在仓。”在运输的河道上都设置专门的粮草储存仓,如果能水路运输,那就继续往前运送;如果不能,就先储存在粮仓里。运送到目的地的粮食也会储存在相应的仓库中,以便后续的买卖或调取使用。

有运输就必定由损耗,尤其是粮草走水路。为了方面打捞,古人把要运输的货物改成袋装,方便打捞。官府会对损耗的粮食进行估算,防止偷盗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旧唐书》、《汉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