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诗词中的杨柳无杨只柳

 杏坛归客 2020-07-25

一次偶然,再读“杨花落尽子规啼”,无意间发现这儿的杨花竟然指的是柳絮,在我印象杨树也有花絮的,可为何此处作此解呢?

古诗词中有个叫“意象”的东西,它是古今所有诗词中意境的承载者。如果说典故作文化内涵之解,就像窈窕淑女之谈吐所展现出来的不俗学识与深厚涵养,那么意象就是此女子的那一颦一笑皆是动人之处,若“犹抱琵琶半遮面”,或若“回眸一笑百媚生”:唐诗宋词之美,意象这个东西功莫大焉。

杨柳就是这样一个意象,出自中国古诗词。杨柳,一种植物,指柳树,穿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一种落叶乔木,而今随处可见。

《诗经》有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 ,雨雪霏霏。述说着征夫在烟柳春里离家远去戍边,在寒冬隆雪中才得以归家。离开时杨柳依依春风正暖,可唯离别最摧心肠;归来时雨雪纷纷道路崎岖,可家中的那一缕灯火无比温暖。

杨柳最早就是柳树的意思,因为一到春天,柳树就会飞絮,很容易引起古人的伤感。后世文人骚客,想用“杨柳依依”之美好,来中和掉那一腔惜别之情,就把此意象延续了下来。是以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是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这是一个词,不是杨和柳并列。故杨花即为柳絮。

“杨柳”意像 是诗词意象中最为值得感慨的那个,杨柳依依之际,那是送别的好日子啊,那个年代,车马慢,书信慢,日子仿佛过得也很慢,一次离别再见无期,也难怪古人如此重离别。柳永的那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最是道出了此中真味。

正所谓:柳者,留也。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约定俗成的送别之礼,形成这个习俗大概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远行走水路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方便,也更能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除却关于美好,关于文化的传承之说,或许还有这样一个原因(以下言论仅仅是个人之见):隋朝末年民间有歌曰“杨花落,李花开”,后来的事实正是李家夺了杨家的天下,李家怕后人拿那句可能是他们背后放出的谶语说事,就把“杨”这一字尽可能地淡漠掉。

唐朝重诗,就像我们今天看重朋友圈一样,那就是他们的一种交流方式,这个媒介自然会被当权者看到,然后只要做一丁点的引导,就会形成定势。

故此,我们看到唐诗中以杨作柳之说,如“绿杨阴里白沙堤”、“杨花愁杀渡江人”、“杨花榆荚无才思”等,再者杨柳同在却只作为柳树之解者,如“杨柳青青江水平”、“忽见陌头杨柳色”、“羌笛何须怨杨柳”等,可是随处可见, 这或许是因为灞桥烟柳确实美煞长安,可长安又何尝不需要借柳以消杨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