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子原创 | 黎千驹新著《孔子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评介

 相子诗生活 2020-07-25

黎千驹,湖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黄石市十大文化名家。他是训诂学家,网上列有自清代以来50来位“训诂学专家”的简介,他名列其中,著作有《训诂方法与实践》《现代训诂学导论》;是古汉语学家,著作有《古汉语知识二百题》《古代汉语教程》;是国学家,为湖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著作有《论语导读》《孔子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是说文学家,河南许慎纪念馆设有“许学学人”简介专栏,他入选其中,著作有《说文学专题研究》《训诂与说文研究》;是模糊语言学家,任中国模糊语言研究会会长,著作有《实用模糊语言学》《模糊语义学导论》;是修辞学家,著作有《现代汉语同义修辞研究》《模糊修辞学导论》;是作家,作品有诗歌集《点滴人生》《参人生·感时事·悟国学──黎千驹诗词集》和长篇小说《柔情似水》。

黎千驹新著《孔子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评介

文/李相文

黎千驹教授又出新作了。
望着案头这本厚厚的《孔子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我心生敬意。我记起和黎千驹教授相识的情景。
六年前,我和热爱国学的柯国尊校长去接黎千驹教授来学校做一次国学讲座。
听国尊校长介绍,黎千驹教授曾在湖北师范大学为大学生开设《论语导读》校选课,每次讲课都是座位爆满;学生听他的课,一般要提前半小时去占座位,甚至经常还有不少学生站在教室里的过道上听课;并且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该门课程结束。
果不其然,他的讲座跟别人真的不一样。他的讲座前不需要我们去强调会场纪律,他一走上台,大家自然就安静了。眼光都集中了他的身上,好像他身上有磁石,那些思想的碎片都在向他飞奔。他开始讲话,会场就带动了,大家跟着他一起惆怅,一起深思,一起欢笑,“乐而忘忧”,不亦乐乎。
那次来学校讲座后,他送我一本他的新作《论语导读》,并认真签了他的名字。我后来在我的公众号相子诗生活里陆续登载过该书的精彩篇章。后来他退休了,去了湖南,我们就联系少了。这次,他新著出版,又给我寄来了一本,并邀我写一篇推介的文章。我真的有些汗颜,怕我的文字羞见大方。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句箴言晓古今。
国家领导人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然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儒家思想究竟包涵哪些内容?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究竟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儒家思想在当代还具有怎样的价值?迄今为止,尚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这种状况对于人们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当今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黎千驹教授的新著《孔子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好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该书以20个专题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评介了孔子的生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以及这些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在促进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价值,其中第一章凡人孔子和第二章圣人孔子,主要是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概述其儒家思想,以便让人们全方位地了解孔子,走近孔子,亲近圣贤。第三章孔子的理想观及其当代价值、第四章孔子的修身方法和人生境界、第五章孔子的道德修养观及其当代价值、第六章孔子的君子观及其当代价值、第七章孔子的孝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和第八章孔子的交际观及其当代价值等,主要是研究孔子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第九章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第十章孔子的礼仪秩序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第十一章孔子的中庸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和第十二章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及其当代价值等,主要是研究孔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第十三章孔子的德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第十四章孔子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第十五章孔子的正名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第十六章孔子的刑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和第十七章孔子的用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等,主要是研究孔子的政治思想(或曰治国理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第十八章孔子的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第十九章孔子的学习观及其当代价值和第二十章孔子的诗教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等,主要是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该书是国内第一部比较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孔子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学术专著,既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又能够雅俗共赏,是广大《论语》爱好者的理想读本。
下面摘取该书第十一章“孔子的中庸之道及其当代价值”中的一节“过犹不及”以飨读者。
孔子的所谓“中庸之道”,就是主张在治国理政和待人处世等方面秉持中正而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无过无不及,力求恰如其分。然而中庸之道并非主张不分是非、不讲原则,也并非主张在两个对立的观点之间求妥协、求平均数。中庸之道是在充分把握对立着的矛盾双方实际状况的基础之上而寻找出的最为恰当的处理事情和解决问题的法则。中庸之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庸作为儒家的伦理思想,是最高的道德。第二,中庸是孔子所提出的一种方法论。
中庸作为儒家的伦理思想,是最高的道德,是在实践的层面上实施“仁”的具体操作方法。“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6.29章)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或许是最高的了!人们缺少它已经很久了。何晏《论语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由此可见,所谓中庸,就是中和可常行之德;以中和为常道。孔子曾对子路说:“由,知德者鲜矣。”(《论语·卫灵公》15.4章)意思是仲由啊,懂得中庸之德的人太少了。“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礼记·中庸》)意思是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到了。智者超过了中庸,愚者达不到中庸。中庸之道不能显明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者超过了中庸,不贤者达不到中庸。这就好像人没有不喝不吃的,但很少有人能品尝出其中的滋味。正因为中庸“其至矣乎”,所以一般人难以达到中庸的道德境界,要么智者超过了中庸,要么愚者达不到中庸。下面以“过犹不及”为例来具体探讨中庸是最高的道德。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11.16章)
颛孙师(子张)才貌过人,好学深思,但“师也辟”(《论语·先进》11.18章),即有些偏激,故其行事常过中。卜商(子夏)以文学著称,但书生气十足,缺乏魄力,故其行事常不及中。朱熹《论语集注》是这样评价他们的:“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子贡和孔子的对话思路,就会发现:子贡的第一次询问包含这样两层意思:第一,颛孙师和卜商都是贤者;第二,颛孙师和卜商谁强一些。这是在道德修养的层面所提出的问题。孔子告诉子贡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意思是颛孙师有些过头,卜商有些不够。这也是从道德修养的层面来评价子张和子夏。
子贡的第二次询问包含着这样的逻辑思路:他认为“过”优于“不及”,既然老师说“师也过,商也不及”,那么就是说子张优于子夏了,于是他由此而委婉地推出结论:“然则师愈与?”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还是颛孙师强一些吧?孔子的第二次回答“过犹不及”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不及”是不好的,这与子贡的观点相同;第二,“过”如同“不及”,也不好。这就否定了子贡关于“过优于不及”的观点。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过犹不及”,可以看成是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6.29章)的补充说明,或者说是从反面论证“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主张。“过”与“不及”皆不符合中庸之德,而“无过无不及”才属于中庸之德。
为何“过”与“不及”都不好呢?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言俱不得中。”朱熹《论语集注》引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而已。”由此可见,“过”与“不及”皆失中,即不符合中庸之道,没有做到恰如其分。
综上所述,孔子所谓“过”与“不及”都是指道德修养方面的缺陷。“过”实际上就是道德极端主义,就是不切实际地要求人们具备更高的道德修养,甚至以某种高尚的德行来为他人建立所谓的道德标杆。这往往会事与愿违。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则材料。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吕氏春秋·察微》)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外国沦落为奴隶,如果有人能够把他赎回来,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却不向国家领取酬金。如果仅仅就事论事,那么子贡的这种行为无疑是高尚的,是无私奉献,然而就“示范效应”而言,则子贡可能无形中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社会建立了一根道德标杆:为国家赎人而不领取国家的酬金。这样很可能导致“道德绑架”:如果今后有谁赎人而领取了国家的酬金,则可能被认为没有道德水准,是贪财;如果赎人而不领取国家的酬金,则自己将会白白地损失大量的钱财。若果真如此,鲁国就不会有人去从国外赎回沦落为奴隶的同胞了。因此孔子说:“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事,可用来改变风俗,其教导可以让百姓施行,不只是适合于自己实施而已。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向国家领取酬金,无损于你赎人的善行;你不领取补酬金,那么鲁国就不会有人去赎人了。”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必定会有很多鲁国人去拯救落水者了。”由此可见,子贡的行为属于“过”,而由此“过”所导致的后果是“则不复赎人矣”,因此“过犹不及”;而子路的行为属于“无过无不及”,符合中庸之道。(摘自黎千驹《孔子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第160-163页)。
希望这本《孔子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的问世,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论语》,了解孔子儒家思想,走近孔子,亲近圣贤,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和令人陶醉的魅力,从而“汲取孔子智慧,感悟人生哲理,提升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朗月清风润泽心灵,丰盈人生。

© 摄影:黎千驹教授讲座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