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一只鼻子需要70种颜色?| 故事

 新用户16539053 2020-07-25

WiFi环境下阅读更佳哟

你应该认识下面这个人吧:


伦 勃 朗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

对普通人来说,

他可能只是美术书上的名画作者

伦勃朗《夜巡》1642

但学摄影的人都知道,

他的名字命名了一种用光方式:

“伦勃朗式用光”

在拍摄时,被摄者脸部阴影一侧对着相机,灯光照亮脸部的四分之三。强烈的侧光照明,使被摄者脸部的任意一侧呈现出倒三角形的亮区,从而把被摄者的脸部一分为二,使脸部的两侧看上去各不相同。

使用伦勃朗光源后的拍摄效果

这样拍摄后呈现出的效果,

就像伦勃朗笔下的肖像画一样,

充满了张力和戏剧性。

让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

当人的脸被光一分为二之后,

脸部呈现倒三角亮区的地方

一般都会在鼻子附近。

↓ ↓ ↓

正所谓“山根”是颜值的保障,

在没有PS的年代,

为了让笔下人物的鼻子立体生动,

偏爱单向光源的伦勃朗

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画法:

用猪鬃笔蘸上颜料,

直接在画布上堆砌颜色,

这样每一个笔触,

便都有了凹凸的肌理。

就像这样

↓ ↓ ↓

画过几笔油画的你可能要问了:

油画难道不是都这么画的吗?

答:不是。

在17世纪之前,

油画的技法大多借鉴的是水彩:

先细致地画出底稿(非常考验素描功底)

然后均匀地刷一层底色

等底色干了之后,

打磨、刷上一层油,

再用其他的颜色罩染,

一层又一层地画。

一幅画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完成之后的特点是平且光亮,

所以这种古典的画法叫做:

“透明画法”“间接画法”

而刚才说伦勃朗式的

颠覆性画法出来的效果是:

厚重、有肌理、有纹路

这种画法你应该听过——

“厚涂”

“厚涂”这个称谓源于CG绘画,其实就是日文“厚塗り”被直接拿来命名。

这是一张典型的CG厚涂作品的作画过程,先涂抹颜色后进行细化。(图:Archlich)

其实“厚涂”这个叫法并不准确

为了和“间接画法”相区别

这种画法应该被叫做:

“直接画法”

蘸上颜料在画布涂抹——够直接吧!

让我们再把目光转回使用了

直接画法画鼻子的伦勃朗身上。

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的面部,

他有时会使用多种颜料来上色,

所以他有时甚至会用:

70种颜料颜色来画一只鼻子!

当时的人嘲笑他对颜料的堆砌,说:

“伦勃朗的肖像画用鼻子就可以挂起来!”

尽管不被同时代的人看好,

但这种油画的“直接画法”

最后还是逐渐流行开来。

因此现在许多耳熟能详的油画作品,

其实也都是“厚涂”油画——

比如人人都爱的

梵高

他的作画的方法就是:

用刮刀直接在画布上涂抹颜料,

对比强烈的色彩加上明显的笔触,

第一眼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英国著名画家

卢西安·弗洛伊德

的人物肖像也是“厚涂”:


这幅《卢西安·弗洛伊德三习作》在2013年拍出了1.42亿美元

还有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也将“厚涂”运用到了极致——

波兰艺术家

Justyna Kopania

她用颜料刀“厚涂”出了透纳式的风景,

色彩飞溅的海浪和天空非常漂亮。

曾经介绍过的白俄罗斯现代印象派画家

Leonid Afremov

也很好地展现出了“厚涂”的风格。

用色瑰丽绚烂不失梵高,

斑斓的雨夜是他最偏爱的题材。

瑞士艺术家

Conrad Jon Godly

笔下的山峰更为震撼人心。

看似只是随意涂抹的颜料,

但远看就是气势磅礴的阿尔卑斯山。

颜料甚至可以涂出画布,随意到像不是花钱买来的。

但当你看到抽象艺术大师

朱金石

的“厚涂”作品的时候,

才会发现其他人用颜料是很节约的:

在创作过程中,

朱金石把整罐甚至是整桶的颜料

直接倾倒在画布之上。

大量颜料的使用让绘画变成了雕塑,

让平面绘画成为了装置艺术。

这幅作品甚至让轿车直接撞入红色颜料墙

想必当年嘲笑伦勃朗的人们

看到上面的这些作品的时候

一定会贡献出非常精彩的表情包

我们说得这么热闹,

你也不能光是看热闹。

说到底“厚涂”不过是一种手法

在涨完知识之后,心疼颜料钱之余,

想尝试画油画的人,

还是老老实实地拿起笔

在画布上涂出第一道笔触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