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又被毁了!因为《老夫子》这部漫画竟然是抄袭的!?

 新用户16539053 2020-07-25

2017年1月1日,漫画家王家禧在美国去世,享年92岁。

王家禧在1962年以王泽为笔名创作了漫画《老夫子》,风靡华人世界近半个世纪,被誉为“最具生命力的华人漫画”。

在Facebook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发文,称王家禧的“老夫子”是“香港一代传奇”。

漫画《老夫子》

在微博上,人们纷纷表示遗憾和缅怀,希望这位为童年带来了欢乐记忆的“老夫子之父”一路走好。

除了表达怀念之情的文章和转发,另一种声音也非常尖锐:

《老夫子》抄袭?!

王家禧,笔名王泽。

1956年,他从天津移居香港。为了赚取稿费维持家用,1962年他开始以长子王泽的名字为笔名创作《老夫子》漫画。

创作中的王家禧

不到1年的时间,“老夫子”就红遍整个香港:漫画单行本首印6000,两天内就销售一空。

后来,因为王家禧身体不好,大儿子王泽开始子承父业,继续创作《老夫子》,从此父子俩开始合用一个笔名。

王家禧、王泽父子

但事实上,早在《老夫子》走红香港乃至世界的30年前,老夫子这个形象就诞生了。而作者,并不是王家禧。

他叫冯棣,出生于四川成都。

1931年的夏天从上海的艺术学校毕业之后,他化名“朋弟”,只身闯荡京津画坛。

才华横溢的朋弟创作了一系列既幽默诙谐又有批判精神的漫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个头戴瓜皮帽的老夫子”

老夫子还有一个看上去圆滚滚傻乎乎,却非常热心的朋友,叫做“老白薯”

朋弟漫画《老白薯》

生动的角色和市井色彩浓郁的风格,让“老夫子”系列大受欢迎。1944年,重庆曾举办过一次漫画展,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朋弟的漫画。

毫无疑问,1928年出生于天津的王家禧是看着朋弟的“老夫子”长大的,甚至还凭着“自己创作的”老夫子,成为了影响华人世界的著名漫画家。

王家禧多次声称”老夫子“是自己创造的,他说:“我的‘老夫子’一画就是三十多年。”

朋弟的老夫子和王家禧的老夫子

老白薯和大番薯

几乎雷同的漫画情节

70年代,是王家禧的“老夫子”最风光的时代,出单行本、拍电影、移居美国,风头一时无两。

70年代,也是创造了“老夫子”的朋弟最悲惨最凄凉的时代,他在50年代被打成“右派”从此封笔,穷困潦倒卧病在床。

80年代的朋弟(左)

1980年,朋弟73岁,漫画家黄冠廉将以王泽之名在香港出版的《老夫子》拿给他看,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冯木然,微笑而已,其时脑已萎缩,已无当年风采。”

1983年,以“老夫子”为主角的电影《山T老夫子》在香港上映,朋弟却孤独地死在了病床上。

抄袭者享尽声誉,原作者却潦倒病死。面对一些知晓了真相的记者的追问,继承了父亲衣钵的王泽通过公关公司回应说:

“对于这陈年旧闻,我方不予回应”

王泽与老夫子

于是这件荒诞的事情又再次被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直到1996年,著名作家冯骥才了解到了这段陈年旧事。他不断收集材料发表文章,希望能澄清事实的真相。

“王泽”的老夫子

2001年,他出版了文化发掘·老夫子出土》一书。书中收集了朋弟的漫画,介绍了由《老夫子》引发的公案。

冯骥才《文化发掘·老夫子出土》

可惜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谁也不关心这个衣着老土的漫画人物到底是由谁创作的。即便到了现在,微博里也不乏这样的评论:

遗忘、麻木甚至美化,看得人愤怒,也让人心寒。

没有王泽,《老夫子》的确可能会变成一部默默无闻的作品。死者虽为大,但抄袭就是抄袭。

尊重每一个原创者倾注了心血的作品,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有书可看有歌可听的未来。就像冯骥才先生为朋弟的“老夫子”写的那样:

历史是健忘的。如果它还没有记起,我们有责任提醒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