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在约束和引导中形成

 四地闲夫 2020-07-25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实践证明这句话不一定科学,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老师教育引导的重要性。好的老师会从不同方向上引导学生向良性方向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前途事业有一定的影响和帮助,反之,不好的言行同样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玩世不恭,对社会产生颠倒黑白的不良心里阴影。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采用制度约束,同学监督,老师管理,最终让学生改掉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转变成性格开朗,热爱劳动,热爱学习,帮助关爱他人,有社会公德的人。为达到这些,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学生保持良好行为习惯,采用了以下措施。

一、制度约束。制度上先明确的告诉学生。如,为了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让每个学生各自自备一个垃圾袋,并编顺口溜告诉学生如何去做:

一人一个袋,垃圾放里面,

自己处理掉,整洁又环保。

又如,为使学生做事有序、规范,使班级更整洁美观,要求学生自己人离开座位,凳子放在自己的课桌下面,目的是想让学生养成即使自己毕业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或组建家庭后,也会打理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习惯。

再如,为能让学生养成专注于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先事前明确告诉学生,在班上课学习的十六字令:“身体坐正,双手放桌,目不斜视,心不旁骛。”等等,这些都起到事先告知,制度约束的作用。

二、老师督导、班干部监管。为把这种行为习惯规范强化于心,班级生活委员负责,老师监督,在班会上强调等措施。为让学生养成平时不丢垃圾的习惯,平时看到丢垃圾的同学及时让他捡起来,要求学生平时不要把本子撕成纸,把定期巡查管理当常规。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不但班级卫生变好了,学生随手乱丢垃圾的行为也得到收敛和改观。

三、把学生在校表现与家长沟通交流,取得家长配合。什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那些肯忘事,不把老师或家长的话放在心里的学生,要把其在校表现告诉家长,与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在校要经常的观察,提示,引导,一遍遍的督导强化,使其把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强化于心。在这一过程中,不要怀疑自己的方式方法,也不要怀疑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

四、最终使学生提高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切制度的制定,苦口婆心的教导,最终都要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学生的内心,慢慢把学生转化成你所希望的或接近你所希望的样子。这中间要我们持之以恒的付出爱心,耐心,等待花期的到来。

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在约束和引导中形成

整洁地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