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杂弹:女神人设崩塌时

 百鸣村 2020-07-26

周末杂弹:

女神人设崩塌时

傅先水

西方的电影和小说中,常有这样的桥段:基督徒做了亏心事,或做了恶,心里有负罪感,压力不能疏解,要去找牧师倾诉。牧师会告诫他此后不可再犯,要多行善弥补罪恶,并告诉他,在上帝眼里,人人皆有原罪,有些事也是可以原谅,只是从此要洗心革面。于是亏心者或做恶者心里的重压可有些许减轻。

中国没有这样的文化传统,但我们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仁爱,一个人若有心理的愧疚感,或做了坏事有恐惧感,也往往要找一个人倾诉,当然,听者一定是值得信任的人。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的一个桥段。

在民间,《红楼梦》的读者长期以来都有一个争执不休的问题:你是更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双方往往针锋相对,互不服气。据说,男性喜欢宝钗的居多数,这些人认为贾宝玉糊涂,找个林黛玉虽然有才华,但敏感多疑易哭易怒且尖酸刻薄,过起日子来,哪有宝钗的大度、随和、隐忍、温存、敬老、爱幼、且从不与人争执来的幸福哪?

     近来重读红楼,庚辰本第三十二回,王夫人的一个丫鬟投井自尽,看到宝钗与王夫人的一段对话,一瞬间人设崩塌,有些毛骨悚然。

     事情的起因是趁着王夫人午睡,她的贴身丫鬟金钏被宝玉调笑,这宝玉生性喜在女孩中亲昵,女孩子们和他嬉笑也惯了,而金钏也有些轻佻,不料一旁的王夫人是假寐,听到宝玉与丫鬟言语暧昧,不去管教儿子,却迁怒于金钏,狠狠向金钏打了耳光并执意要开除她,后者不堪其辱,投井自尽。

    王夫人感到了巨大压力,这压力来自多方面,有来自内心的愧疚和负罪感,也有来自宁荣二府的舆论的,还有就是他丈夫贾政的,总之压力山大。贾政有着非常严格正统的儒家思想,随后他从贾环口中听到有丫鬟被逼致死的消息,曾一度勃然大怒并引以为耻,当然贾环是编造谣言说是宝玉强奸未遂致人自尽,于是宝玉几乎被打死。在大观园中,贾母相当于董事长,贾政是执行董事长,王夫人相当于CEO,王熙凤是执行CEO,而宝钗相当于位置高的白领,平日人缘极好,形象好,是大咖,她不但善于与高层相处,对下人和底层也非常和善和体贴,具有很高的人气。用现在的话说,宝钗就是标准的女神人设。她和王夫人有了这样一段话:

    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她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她几下,撵了她下去。只说气她两天,还叫她上来。谁知她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劳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情了。(为习惯记,原文中的他均改为她)

     看了这一段,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超凡的写实功力和极为细致敏锐的洞察力。实际上王夫人说了谎,编造了一个故事说是因为丫鬟弄坏了东西,只是想暂时惩罚一下,隐瞒了宝玉的事。宝钗心知肚明而不说破,并在这个谎言上继续说谎,为的是给王夫人纾解压力。虽然宝钗本人并不是作恶者,但她通过偷梁换柱,轻松化解了王夫人的负罪感,赢得了后者的信任,在丫鬟的一条人命和主子的名誉面前,宝钗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这就是同一个人,平日可以多做善事,广结人缘,有很好的的人设,但关键时候,可以帮着粉饰恶,掩盖恶。

    这种隐蔽的帮凶,为后来王夫人又故伎重演而害死晴雯,埋下了伏笔。曹雪芹的伟大在于不贴标签,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由读者自己判断。

     粉饰恶行者,与行恶者结合,往往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比行恶本身往往更可怕。伪善和真恶强强联合,其作用可类似于物理学上的共振,可使桥梁坍塌。

     前些年,北大钱理群教授有一段话中,创造了一个新词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是这样说的: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读了钱先生的这一段话,总令我不由自主的想起宝钗。当然,曹雪芹是不给人贴标签的,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低级趣味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