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得听雨的,用残荷好,还是枯荷好?

 雪羊2020 2020-07-26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对象,荷(莲)花一直以来都为众人所喜爱:游者观它,诗人赏它,画家绘它,摄家拍它……人们爱它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它艳丽、硕大可比牡丹,花期长过梅、菊、桃李等花,更因为它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独特品格,还因为它从含苞初绽直到色衰身殒,整个过种的各个时段都能成为人们礼赞的偶像!

      古往今来,我国的诗坛上产生了无数咏荷的优美诗篇,其中“留得枯荷听雨声”当之无愧为历代咏荷的名句之一。此句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而全诗的神来之笔“留得枯荷听雨声”,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却被改了一个字。史太君摆宴大观园时携众人游园,宝玉见塘中荷叶破败欲让人拔了去。宝钗附和。黛玉却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林黛玉把李商隐原句中的“枯荷”改成为“残荷“。有人遍查《红楼梦》各版本,除舒序本中为枯荷外,其余版本中均为“残荷”。作为大文豪的曹雪芹披阅十载呕心沥血成就的文学名者,不可能因疏忽而写错,学界认为这一字之改是他是有意为之。

      为撰本文,我在百度图片中分别搜索“留得残荷听雨声”和“留得枯荷听雨声”,为便结果更为精准,凡画面(无论画作还是照片)中题写完整诗句的作为结果保留,其余诸如“残荷”“残荷听雨”“枯荷之趣”等等的表达统统舍去。搜得结果大致如下:画面中题写“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绘画作品80幅、摄影作品11幅;画面中题写“留得枯荷听雨声”的绘画作品12幅、摄影作品36幅。

      从以上结果的粗略统计中,似乎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画家爱残荷,摄影人爱枯荷!然而,究竟是枯荷好呢,还是残荷好呢?我们在此暂且按下不表,先选赏一些作品。

喜爱残荷的绘画作品。

横幅的

竖幅的

方幅及其他

喜爱残荷的摄影作品

喜爱枯荷的摄影作品

喜爱枯荷的绘画作品

      回到前面的话题:在绘画和摄影关于荷花题材创作中,究竟是枯荷好呢,还是残荷好?要回答这个话题,先得弄明白“枯荷”和“残荷”所出现的背景。

      公元835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他商隐留宿一骆姓人家的园亭。身在旅途的他在秋风凉凉的夜晚独宿,倍感孤寂中想起了故去的表叔以及两个远在他乡的表兄弟,写下这首诗。在这深秋的夜晚,他的思念无以排解,却发现了满池的枯荷,看着这些在秋天里枯败的荷叶,在潇潇的细雨声里,将自己的思念,化作了一池的雨打秋萍。这样的氛围中有着很强烈的身世之感:静静的凋谢后的荷花,剩有嶙峋的枝叶,停留在水面,和它相伴的,是秋天的寒冷。枯荷和雨声,用现代摄影的观点来看,也是绝好的表现秋天的意境与人物沧桑的选题。作者将枯荷自此,化清冷腐朽为神奇,在一静一动里,表现了生命的禅意。这枯荷,虽然给人视觉上的萧条,却另有一种潜伏的生命力。

      以《红楼梦》字字皆有深意的笔法来理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一字之差”,我们就要在这7字之间寻得一种幽远的意境,而这个意境就是林黛玉一生的底色。一片荷叶,依着时光逐渐枯萎,才是枯荷;残荷,雨打风吹是残,岁月荏苒也是残,所以残荷不一定非得枯萎。即使春夏之际的荷叶,因为渔舟的往来、人为的破坏,大风的吹刮,都可以使荷叶残破。彼时大观园,繁华中透着腐烂,清宁中泛着疲惫,更加上秋雨落个不停,残荷又无人收拾,时光速朽,转眼成空……残荷听雨,寂静、寥落、不带一丝的活气,方与那大观园的命运相称。

      李商隐看到的是荷叶自然地枯黄,是带着颜色的干瘪的质地,雨落在上面,犹如敲打琴键,他不露斧凿痕地将其意境用到诗中,显得自然。如果换成“残”,且不说音色有所损失,从诗的意境创造上说,也多了些斧凿的痕迹,缺失了自然之美。而林黛玉当时正当花季妙龄,却被种种原因逼迫和捆锁、摧残,因此在她心里“残”比“枯”要更准确些。因为她还远没有到枯的季节!这显然是有曹雪芹深意所为的。

        综上所述,无论“残荷”还是“枯荷”,只要是为了表现特定的主题而构造特定的意境所需要的,都好!返观上文所列作品,不论绘画还是摄影,尽管幅面不同,手法不同,构思不同,有的有人有的没人……多数作品也都能根据作者对特定意境的理解和领会,其中的画意有诗情做到了很好的吻合。但不可否认,一些作品的作者似乎是为了题字而题字,并没很好的顾及所题之诗句中的意境与画中之意的密切配合。比如一些作所表现了的欢快的情绪,再如一些作品中,残荷不残、枯荷不枯,等等。

      由此,也给我们摄影爱好者以启示:要想拍出佳作,片中包含诗意,就要“带着想法去摄影”(肖社会老师语),即紧紧围绕这“想法”的意境来构思,用合适构图、角度和光线等元素表现出诗的意境,把“想法”尽可能完美地传达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