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中国70年代,西藏高原尼木县,真学大寨拼命干,条件再差也能变

 城北十五里666 2020-07-26

地处西藏高原的尼木县,自然条件很差,全县平均海拔三千九百米,无霜期只有一百天左右。近几年来,这个县的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农田基木建设,使全县地貌大变。过去是“滴水贵如油,劳动人民苦又愁”,现在是“条条银河盘山腰,渠渠清水灌良田”,全县的土地可灌面积已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保灌面积占到百分之七十多。高产稳产田的建设也取得可喜成绩。生产条件的迅速改变,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发展,成为西藏农业学大寨的一个先进县。

新中国70年代,西藏高原尼木县,真学大寨拼命干,条件再差也能变

解放前,生产方式非常落后,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单产只有一百多斤。一九五九年,在毛主席、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面藏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广大农奴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人,尼木县的农牧业生产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这个县广大翻身农奴掀起了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一九七0年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这一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为农业学大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一年尼木县人民在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鼓舞下,开始迈出了农业学大寨的步伐。

新中国70年代,西藏高原尼木县,真学大寨拼命干,条件再差也能变

“山高石头多,地小土又薄,交通闭塞无大路,羊肠小通迈不开步”,加上办社晚,集体经济薄弱,这些都给尼木县的农田基木建设带来很大困难。尼木县人民在这些困难面前,不坐等条件具备,不依靠国家支援,他们以大寨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新安排尼木河山。一九七0年冬到一九七一年春,尼木区四个公社的干部和群众,投工三万八千多个,在普巴山腰里修了一条长达十二公里的木渠,浇地七千多克(一克相当于一亩)。这条木渠只用了国家支援的四百公斤炸药和一百把十字镐。

新中国70年代,西藏高原尼木县,真学大寨拼命干,条件再差也能变

普松公社,地处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山沟里,全社三千二百多克土地,有四分之三不能浇水,多年来,这里的劳动人民眼看着山上的清清泉水白白流走。一九七二年尼木县委领导成员带领县、区、社干部和老农、技术人员,翻山越岭,跑遍了十几个山头,查清了这里十几股雪水、山泉的来龙去脉,制定了修建水库的方案。建库地址海拔四千三百多米,气候恶劣,风沙弥漫。他们自带行李和工具来到库址安营扎寨,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战,只用了不到五分之一的投资,就修成了蓄水一百六十万方的水库,浇地六千多克。尚日区四个公社的翻身农奴,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一副肩膀,用大锤、钢钎、铁锹等工具,在尼木河东岸的半山腰中,开挖了一条长达三十五公里的水渠,可浇地一万多克,开挖这条水渠只用了计划投资的十七分之一的钱。

尼木县的水渠,刚修成时大部分渗漏严重。他们坚持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利用草皮护砌渠道,渠道上游用粘土泥浆细水慢灌堵洞,防止渗漏效果较好,为国家节约了水泥,支援了其他重点工程建设。

新中国70年代,西藏高原尼木县,真学大寨拼命干,条件再差也能变

尼水县各级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大的工程民办公助、小的工程社队自办的原则,大搞农田基水建设,取得显着成绩。几年来全县建成的工程,其需投资一百七十八万元,其中,区、社自筹资金、劳动力、物资就占了总投资的百分之八十六。

尼木县人民在大搞农田基木建设,向大自然进军的伟大斗争中,表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他们说;“困难再大,见了群众就害怕,山再高,群众挥臂就弯腰,水流急,就怕群众心眼齐,道路险,群众大干变通途。”库址位于海拔四千三百多米处的普松水库,开挖基础时,正值隆冬季节,雪花飞舞,寒风刺骨,严重缺氧,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民兵、青年,跳进没膝深的冰冷的水里,坚持大干十多天,没有一个人叫苦。民兵班长西洛,两腿冻裂出血,仍然坚持战斗,别人换他上来休息,他说:“不流点血流点汗,怎能学大寨!”大家豪迈地表示:“水库修不好,不下日穷山。”在修建普松水库时,群众把马车拆开,硬是用毛驴驮、人抬的办法,将两部马车的零件抬上了高山,去拉石头。广大妇女,坚决与旧的传统观念决裂,在劈山修渠中,主动请战,承担重任。

劈山治水、改土造田的战斗,造就了一大批石T、铁工、木工、测量人员等农田基本建设的技术人才,他们在修建水渠、水库和筑路、架桥、建设小型水电站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真学大寨拼命干,条件再差也能变

——西藏尼木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