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属铸币核心知识体系(三):铸币是如何贬值的?

 格物资本 2020-07-26


格物·资本 seek for capital丨专注于资本的极致探索

【格物·货币】是格物资本旗下内容大类目之一

金属铸币”内容系列从属于【格物·货币】

第一部分:六大要素

第二部分:劣币良币

本文是金属铸币核心知识体系  部分

货币是一种价值载体,具有价值储藏功能。金属铸币的贬值问题,是货币学研究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我们在上文《劣币和良币》中指出,金属铸币的币值有“内在价值”和“法定价值”之分,并由此衍生出足值和不足值的概念。内在价值和法定价值的接近(偏离)程度,决定了一枚铸币的足值程度,越接近,越足值,越偏离,越不足值。

有时,金属铸币会因各种原因,从“足值”变得“不足值”,这个变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 “铸币贬值”。

铸币贬值一般分两类情况:一是在流通过程中的贬值,二是在重铸或改铸过程中的贬值。

流通过程中的贬值

铸币在流通过程中的贬值一般有三种原因:自然磨损;人为削剪或偷挫;民间私人伪造铸币。

一、自然磨损。一枚金属铸币在流通过程中,经过长期地在人们手中频繁流转和换手后,自然会产生一些磨损,由此导致其重量下降,相应地,其优质金属含量下降(金含量、银含量、铜含量),其内在价值下降,而法定价值不变,它就会变得“不足值”,这个自然磨损的过程中,铸币就发生了贬值。一般而言,由自然磨损造成的铸币贬值,认为是正常贬值,因为这个贬值发生过程,没有刻意的人为因素主导。

▼图:英格兰王国(927-1707年)早期铸造的一种银币,被称为“Penny银币”,下面这枚是在爱德加国王在位时所铸。这种银币,由于文字和图案都是凸起的阳文,在流通中很容易被磨损,导致图案和文字变得模糊不清。图片来源:coinarchives.com。

 
二、人为削剪或偷挫。在冶炼铸造技术尚不成熟的古代社会(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铸币厂都是人工铸币,不是机器铸造,因而官方铸造出来的金属铸币往往都不够精整,有的偏重、有的偏轻,有的厚、有的薄,有的周围边角平滑、有的凹凸不平。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一些民间百姓,将那些厚薄不均、凹凸不齐的金属铸币进行削剪或偷挫,剪挫下来的“金属边角料”累积到一定量后,就能重新熔化成块,拿到市场上出售或送到铸币厂重铸成铸币,以此谋利。而被削剪或偷挫后的铸币,则因重量下降,优质金属含量也随之下降,内在价值也下降了,而法定价值依然未变,所以,这个人为削剪或偷挫的过程,就导致铸币发生了贬值。

▼图: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铸币厂铸造的三种金币,周边边角都厚薄不均、凹凸不齐,很容易被民间私人削剪或偷挫。图片来源:coinarchives.com。
 


三、民间私人伪造行为造成的贬值。也是由于古代冶铸技术的不成熟,官方铸币不精整、标准化程度不够,因而民间很容易产生私自铸币的行为,模仿官方铸币,私自铸造,以谋利益。

在私铸过程中,私铸者往往不会按照官方铸币的足值水平去铸造,而是会掺杂劣质金属或者减轻重量进行私铸,这就导致私铸币通常都是一些不足值的劣币,而这些私铸币混入流通后,往往难以被人分辨(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金属铸币的细微变化并不敏感),所以会继续被人们按照官方制定的法定价值来流通交易。因而,流通中的私铸币也是发生了贬值的劣币。

▼图:中国古代的“秦半两”铜钱,由于当时冶铸技术的落后,铸造出来的铜钱都良莠不齐,也容易被民间伪造。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统治者一般对私铸者会施以严刑峻法,以体现铸币权的垄断权威,但民间私铸问题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各国家或地区都普遍出现过,且屡禁不绝。直到机器铸币的出现,铸币精整了,私铸情况才有好转。现代的纸币时代,仍有人私自伪造纸币。

▼图:中国直到清末光绪年间,才开始用机器铸造金属铸币,从此,机器铸币取代手工铸币,中国进入机器铸币时期。机器铸币,形制规格高度统一,精整美观,相比于传统的人工铸币,是铸币工艺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同时也很好地规避了被民间私自伪造的问题。下面这枚广东省铸造的“光绪元宝”铜元,是中国最早一批由机器铸造的铜元,现藏于中国钱币博物馆。


 
重铸或改铸过程中的贬值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旧币磨损严重,不适合流通;货币流通混乱,政府想整顿货币;改朝换代;政府财库紧张等等),在历史上,每过一段时期后,统治者便会决定重铸或改铸官方货币。为了便于区分,这里将改铸前的称为“旧币”,改铸后的称为“新币”。

在每一次重铸或改铸过程中,统治者可决定重新调整新铸币的面值、重量和纯度(也可以决定沿用旧例,不作调整),从而改变其法定价值或内在价值,使其足值程度发生变化。

重铸/改铸后,新币的足值程度较旧币下降了,那么新币较旧币而言,就发生了贬值。这就是重铸/改铸过程中的铸币贬值。

由于铸币权通常是被统治者官方垄断的只有统治者能决定何时重铸/改铸如何重铸/改铸,因而,统治者完全可以操控重铸/改铸过程中是否对新铸币进行贬值。历史上,统治者经常在重铸/改铸过程中,进行“刻意的、掠夺性”贬值。(刻意的、掠夺性贬值,是指在自然磨损的基础上,进行的过度贬值)

统治者进行贬值重铸/改铸的目的一般都是为了获取高额的铸币税,这也是对民众财富的一种隐形掠夺。这个过程往往非常隐蔽,类似于“温水煮青蛙、润物细无声”的效应,短期内难以被人们察觉和感知,统治者非常乐用这一招来敛财。

重铸/改铸过程中的铸币贬值,一般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降纯(新币旧币,降低了纯度);减重(新币旧币,降低了重量);增大面值(新币旧币,提高了法定价值)。其中“降纯”和“减重”的实质都是降低优质金属含量(含金量、含银量、含铜量),降低内在价值,在法定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从而降低其足值程度;而“增大面值”则是提高法定价值,在内在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从而降低其足值程度。

▼图:英格兰都铎王朝亨利八世时期(1509-1547年在位),Sovereign金币的纯度一直在下降,反映了在这段时期内Sovereign金币在重铸过程中发生了贬值。图片来源:coinarchives.com

 
▼图:唐朝肃宗时期铸造的“乾元重宝”铜钱,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为筹集军费,解决财政紧张,唐肃宗下令开铸了这种新的大面值铜钱。唐朝廷规定,“乾元重宝”一枚当十枚“开元通宝”铜钱使用(“开元通宝”是唐初时开铸的唐朝第一种铸币),即法定价值是“开元通宝”的十倍,但其重量仅不到“开元通宝”的1.5倍。“乾元重宝”就是一种典型“增大面值进行贬值”的铸币。
 


 
以上三种贬值方式(降纯、减重、增大面值)可以分开使用,也可混合使用,以实现贬值目的。

需注意的是,在使用以上三种方式时,要避免“抵消效应”。例如:新旧较旧币的重量下降了,但是纯度上升了,同时法定价值不变,那么“减重”和“升纯”之间就产生了抵消。再如:新币既降纯、又减重,但新币的法定价值被调低了,那么“降纯+减重”也会和“调低面值”产生抵消效应。当产生“完全抵消效应”时,新币就没有发生贬值。

还有需注意的一种现象是:在重铸过程中,若统治者没有禁止和回收旧币,那么,新、旧币就会同时在市面上流通。只要新币和旧币足值程度一样(即新币不发生贬值),那么新、旧币均可正常稳定流通;但若新币相对于旧币贬值了,那么往往就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足值程度高的旧币是良币,足值程度低的新币是劣币,即旧币很快就被私藏退出流通,市面上皆是新币)。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格物资本】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点击热文▼

统治者(执刀者)的三把刀

政府的”钱袋子“为什么总缺钱?

财政赤字货币化:无中生有的变钱戏法

翻滚的政府债务雪球,谁来为其买单?

汉武大帝改铸货币,捞钱敛财

朝廷为何要垄断铸币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