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涛视听沙龙 │ 英雄的城市有一座英雄的桥

 二泉映月听松涛 2020-07-26

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可建筑并不仅仅是建筑。好的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时代的标识,文化的符号。

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从天而降,肆虐着武汉的苍生。但是,如今再没有哪个城市比它更受关注,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经历了疫情的磨砺,使得这座城市的声音响彻在整个华夏大地。钟南山院士被采访时哽咽着说道:“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城市有一座英雄的长江大桥,它也从历史中一步步走来,乘风沐雨,一次次铸就不屈的斗争精神。

与英雄的桥有缘相识是人生幸运,这个过程不仅让我们从中了解到丰富的桥文化,而且从中感悟到坚定执着的桥的精神。所谓“磐石无转移,蒲苇韧如丝”,正是精准地诠释了这样一种坚韧不拔的品质。

松涛君曾在六年前游览过这座雄伟的大桥,那一年武汉长江大桥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而且在2013年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位居中国腹地、长江中游,汉水由此汇入长江,拥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势,曾被孙中山誉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至清末时期,武昌为湖北省会,汉口为商埠,汉阳也发展了一定的工业基础。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而粤汉铁路也在修建当中,建桥跨越长江、汉水连接京汉、粤汉两路的构思即为各方所关注。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武汉三镇连一体,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被打通,数千年来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终告结束。那一刻,全城沸腾,举国欢庆。

站在黄鹤楼上便可以遥望这座大桥的雄姿,从黄鹤楼西门出去下长江大桥后步行200米可到户部巷小吃街,热干面、牛杂粉、糊汤粉、鸡蛋灌饼等小吃应有尽有,从户部巷南门向西即可看到武汉长江大桥,向西可直接到大桥的武昌桥头堡;向东经司门口立交桥可直接上到武汉长江大桥桥面,视野极好,迎面吹来的江风感觉很惬意。

仰首是春,俯首是秋。有些话说着说着就成为了回忆,有些风景看着看着就成为了诗画。

依稀记得,自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伊始,《人民日报》就头版刊登了《武汉长江大桥准备兴工》的消息,并发表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而当集全国之力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成功通车后,《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社论《伟大的理想实现了》,以示庆贺。那一刻的武汉,成为了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焦点。

在第一篇社论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有力量——“我们相信,南北交通被长江隔断的历史很快要结束,架设在武汉三镇的长江大桥将再一次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这个集全国智慧之力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后来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其图案后来入选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标志。

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头堡设计借鉴了清代黄鹤楼“攒尖顶亭式”的建筑风格,符合了中国化民族特色的设计要求,适应了主桥的环境、结构、形式、技术,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朴素之美,美得甘冽,美得清澈,美得人心摇神荡,深深吸引着一批批接踵而至的游客,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英雄的大桥在设计过程中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一个名叫唐寰澄的当时是中铁大桥工程局一名年轻的桥梁结构工程师,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组,毕业后进入茅以升先生创立的中国桥梁公司武汉分公司,一直从事桥梁基础设计工作,美术设计并非他的专长。

但唐寰澄从小博览群书,知识面宽,尤其喜欢研究古代桥梁及桥梁美学。正当武汉长江大桥开始设计工作期间,《清明上河图》首次在北京故宫展出,唐寰澄一眼就看中了图中的“贯木拱虹桥”,他仔细研究测算,得出该桥的跨度、结构等数据。

1954年夏天,28岁的唐寰澄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武汉长江大桥总体设计组内,参与了大桥桥头堡设计方案的角逐。唐寰澄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设计组提交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这份方案为全部入选方案的最后一名,编号被定为25号。

设计方案上交后,由茅以升先生和建筑学会杨廷宝等建筑专家在这25个设计方案中评定出一、二、三等奖。经评选,唐寰澄上报的25号方案被评为三等奖,并与其余24份设计方案一起上报中央作最后审定。

1955年初,周恩来总理亲自参选,独具慧眼,从所有设计方案中选中唐寰澄的方案作为采用方案,并批准唐寰澄的方案为首奖,评价该方案实用、经济、美观,把中国传统平台作为元素做了艺术性的加工,其造型既简洁大方、朴素无华,又有文化的标识与内涵。

事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对其学生说:“这次方案,建筑界败于年轻的结构工程师之手,在建筑思想上值得进行检讨。”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在武汉的疫情被有效遏制后,一位驰援武汉的南京鼓楼医院医师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战疫期间,她从没有去过医院和住地之外的地方,不管是夜班还是早班,她总是“两点一线”,穿行于住地和医院之间。

最让我期待的是路过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光,那短短的几分钟。”她在日记中写道:“傍晚时,阳光在车窗外平静的江面上洒下点点碎金,我便忘却了面对疫情的紧张和不安,充盈着对美好明天的期待!”

“加油!明天,我定要登黄鹤、游东湖、逛武大、品美食,去看看你最美的样子!”

的确,没有哪一座桥,像武汉长江大桥那样,厚重的记载了许多光荣与梦想、爱与希望。

作为武汉曾经光荣的历史符号,它坚挺的矗立在那里,像曾经那位伟人一样,投之以振奋的目光,守望着这座城市的发展。

武汉长江大桥,一个时代前进的标志,一座魂牵梦萦的英雄丰碑!

摄影@浆声、松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