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琐谈南漳板桥文化之乡 摘自南漳历史文化知

 瓜爷耶 2020-07-26
        琐谈南漳板桥文化之乡摘自南漳历史 文化知 琐谈南漳板桥文化之乡 (摘自南漳历史文化知识) 2011 年01 月16 hubeichenyuru的博客 观古今于须叟,抚四海于一瞬。 琐谈南漳板桥文化之乡 (摘自南漳 历史文化知识) 默认分类2011-01-16 14:27:50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谈板桥文化之乡南漳县的板桥镇位于县西南部,地处高寒山区,群峰连绵,峡谷纵横 交错。地势自东向西,一山比一山高,一山比一山险。人们形象描绘为:“上 山云里钻,下山到深涧,对面叫得应,靠拢要半天。”这四句民瑶只说了板桥 山高路险的一个方面。其实板桥早就是一块风水宝地。正宗的板桥(不含全部 行政区划)地势东高西低,发源于九龙观山麓的九股泉水,出洞后流向四面八 方,其中三股泉水,自东向西流出,直与潮水河水汇流折向东流,全长 公里。这就是久负盛名的板桥“西流水”。就山形而言,东西两面群山崔巍,南北两 面青山连绵,构成“船帮”,中间镶嵌着48 座(一说108 座)起伏的、恰似 “供养包子”的小山峦,像一块块“多元宝”。这就是美称的“旱船驮宝”。 正是这样一个美妙绝伦的风水宝地,孕育出了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 板桥,为什么会成为“文化之乡”?又源于何时?很难说个究竟,笔 者近读辛亥革命先人冯哲夫《素园文集》和陶姓家族的少量碑文,对上述两问 题初见端倪,现行文作一探究,以见教于故土父老及方家、学者。 板桥,山好,水好,人也好,但在五百多年以前,板桥还属于野岭荒 山、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到了明朝成化(明宪宗朱见深年号,公元1465—— 1487 年)年间,有冯氏家族和陶氏家族,同时分别从陕西凤翔和河南确山迁移 南漳,各自落籍板桥的潮水河和凉泉的老湾(陶家寨)。形成了北冯南陶的雄 踞之势。 冯陶二姓来到板桥这块沃土之后,他们穷则思变,发扬楚人祖先“筚 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餐风露宿地开疆拓土,重整家园,积累财富,逐步 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生活之路,并积极努力创造着板桥的璀璨文化。 冯陶两家在艰苦创业、重整家园的过程中,常常意识到,要彻底改变 贫穷面貌,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光靠年年岁岁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勤扒苦做, 很难有大的作为,唯一的出路在于耕读为本,诗书继世。“有田不种仓廪虚, 有书不读子孙愚”、“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这些富有警示性 的古训,他们都谙熟于心,并积极付诸实践。“吾家自高王父以孝友起家,历 民相承;泽以诗书,盖光大之�6�7�6�7”。(《素园文集》P587)。于是,办私塾, 设专馆,已不是罕事,继而出现官学(由政府出资办的学堂)等多层次、多格 局培养人才的新气象。“养儿不读书,赛如喂头猪”、“再富要养猪,再穷要 读书”,已成为板桥人的共识。然而,为首的还是冯陶二姓成为了世代书香门 第,其中出了不少学有所成的文化人。冯哲夫曾祖冯曰持为太学生(在清最高 学府国子监就读的学生),膝下有二子均为清秀才,其孙冯宗良、冯宗俭兄弟 皆为清贡生。另据冯哲夫《素园文集》记有姓名的冯氏后人中,在清科举时代 人为县学生员(秀才),4人为贡生(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由府、州、 县学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的人),5 人为文科举人或林科举人,并游学日本, 清末晚期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国民教育,有七人受过高等教育,2 人为中等教育。 至于文中没有记载的人物学历多深,尚有多少人,笔者未曾详征。仅从上述数 据可以看出,正是冯氏家族注重文化素养的培养,不少人走上了“学而优则仕” 的道路。就南漳范围而言,冯氏的后生或为地方士绅,或为一方贤达,或为一 域名流,或为政府工作的官吏,因而南漳素有“冯半县”之美谈。 再从陶氏家族看,据县史志办副主任王玉国先生介绍,陶钧镕为县学 生员,长子陶绍封为太学生,次子陶绍初为恩贡生,孙子陶述诵(字春臣,号 煦川)为恩贡生,候选训导,其8 个儿子都是秀才。陶述潭被赐进士及第。陶 仆伦(字汝安,号价人)是清末举人,后留学日本。 有了较深的文化知识,“顾自是益屏弃制举业弗道,博学笃志,专其 抱负、操行、德性、家风、家史筹记述于述作之中,显示了山区文化底蕴之深厚。其代表作有:冯哲夫的《素园文集》五卷(现已出版)、冯开漠(号香谷) 的《缉熙堂诗文集》四卷(未见)和《香谷诗稿》一册(存世)、冯应田(号 新甫)与陶价人合著《最新教育界指南》一册(铅印版存世)、陶勰伦的《和 甫文稿》四卷(存世)等等,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宝贵的文化遗产。 冯陶二姓定居板桥辖区以后,开创了“以文教化”的先河,产生了深 远影响,穷苦人家也大加效仿,坚信“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的信条,不 遗余力地供其子弟读书学文化。虽未见有其他姓氏的子弟产生过秀才举人之类 的记载,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穷家子弟走进学堂,学到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在 旧社会虽然没有名人出现,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穷家子弟崭露头角,出了不少 出类拔萃的人物,如张怀念、伍荣显、陈美洋、杜德耀、周善亨、冯祖俊等一 大批青年走出大山,担当起各级领导干部的重任。这些人,如果没有文化氛围 的熏陶,没有父母及家人的倾力培养,没有丰富知识的武装,就不会有他们大 有作为的战场,就不会有他们远大抱负的实现。一言以蔽之,是文化环境陶冶 了他们,是艰苦岁月磨砺了他们,是社会变革成就了他们。 “以文教化”只是板桥文化之乡的一个方面,其内涵远不至于此。笔 者拟从其他方面再作阐述,以充实“文化之乡”之内涵。 其一,古色的民建文化。民族建筑房屋乃社会民众安居栖身之所。板 桥现存的古民居多系明清时代的产物。“干打垒”(2)的两层以上土木楼房比 比皆是,其品质之高,年代之久,虽经数百年栉风沐雨,仍屹然不衰,在县西 南、西北山区独领风骚。如,位于板桥完全小学内的板桥土炮楼,是一座五层 土木建筑实物,虽经百年沧桑而雄伟挺拨,岿然不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板桥 冯氏民居(鞠家湾、冲口子、板桥坪、潮水河等处),雷坪、凉泉的陶氏民居, 均为徽派为主的砖石建筑风格,造型古朴雅致,雕刻、彩绘工艺精美,颇具古 色古香之特色,堪称民族建筑文化之一绝。现多为省级或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 其二,精致的墓葬文化。板桥有考究的墓葬多见于明清及民国年间,至于此前的墓葬形式如何,笔者未曾发现。说它考究,是指人死埋葬以后,坟 头立一雄伟墓碑。墓的正碑有亡者名讳、生平事迹及孝子(死者后人)的姓名 等铭文。正碑两侧有镶边,形成墓门,门的两边刻有工整的对联,门楣刻有横 额。镶边面板刻有二十四孝等石像生图案。正碑门楣以上戴一到两层帽子(似 小庙宇),恰似一座凉亭。为防止墓土水土流失,再在墓碑两侧用花岗岩石打 成弯石,将墓土包裹起来。为加强坟莹保护,其后人又将花岗岩打凿成条石后, 在坟墓外用灰膏泥将条石砌成围墙,俗称罗围(罗城)。这样的墓葬格局,显 得坚固、恢弘、高雅、气派,形成私家陵园。如此私家陵园,目前板桥一带, 尚存不下五千座。 其三、情深的孝文化。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是产生一切教化的 基础。板桥人深知孝道的含义。因此,他们长期以来保持和发扬孝敬父母的优 良传统。父母上了年纪,儿女们以多休闲、多养生为前提,尽量减少其过重的 体力劳动;在吃上,饭菜要软硬适度,咸淡适宜,尽力调剂,要让他们喝得舒心, 吃得可口;在穿上,要冬有棉,夏有单,冬不冻,夏不裸。总之,要让老人吃 饱穿暖,以敬孝道。父母病了,延医抓药从不迟缓。药抓回后,儿女们迅即煎 煮盛钵奉亲;父母病重不能入厕,则亲自为其洗涤便器;父母寿终正寝,在家 儿女则围立榻前涕泣惜别;在外儿女闻讣则恸哭而星奔回家,丧之以礼,祭之 以礼,并在百日内不吃荤(俗称忌斋),以示哀悼。有名的孝子要数雷坪白果 树垭的张明曾,他母亲沉疴久治不愈,遂割下膀肉以治母病。母病遂愈。当地 官府将其事迹奏报朝廷,被朝廷封为孝廉,并赠匾额以资表彰。 其四,别致的美食文化。板桥人走人家(赴宴)喜欢说“吃三趟儿”。 所谓“三趟儿”,是指方桌正中放一蒸头碗,四周摆八个荤素菜肴,三趟共九 个菜。有的为显体面,也有十几个菜不等的席面。下面就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蔬 作一简要介绍。 一是炖钵炉子(火锅)。火锅内大多是干四季豆或干豇豆等干货炖炒 腊肥肉(新鲜肉亦可)或猪蹄等等。有时也用晒干的椿头颠儿(嫩香椿芽)作 垫货炖的,上桌时抓一把切碎的蒜苗和葱花撒在上面,使味道更鲜美。 二是蒸头碗。这是板桥一带民间过事情(红白喜事)时最高规格的待 管(款待)。此菜的主料是鸡蛋和瘦肉。首先,将鸡蛋打入碗或盆内用筷子搅 匀,然后用勺舀入锅内,用文火摊成鸡蛋皮。再是将瘦肉泥卷入蛋皮内成筒型 后,放入笼格子(蒸笼)蒸熟取出冷却,再将长筒蛋卷儿切成小段儿(俗称卷 切)。卷切切成段儿后,要整齐地摆放在木耳、香菌煮好的汤水的大敞口碗的 上面,再架蒸笼一蒸取出上席。开席后,蒸头碗必须先予报销吃光,帮忙的人 要将头碗撤走,其他菜才能逐次上桌。 三是红绕肉。领袖mao 泽东爱吃这道菜,板桥人也有此嗜好。此菜的 做法是,第一步,将生肉(五花肉之类)煮熟放一边备用。第二步,将白糖 (红糖更佳)放入锅内,文火炒变色,然后倒进香油或菜油之类的油脂,待油 烧开,投入已煮熟的猪条(块)肉进行油炸(俗称炸皮子),因油炸后肉皮鲜 红如血,故名“红烧肉”。此肉可放垫货可不加垫货,直接切片装碗食用,也 可做其他菜肴材料使用。 四是蒸菱角、耙齿。板桥虽然水源丰富,但栽种菱藕却是凤毛麟角, 少有菱藕,也就少有菱角。然而,板桥却有两道美味的蒸菱角蒸耙齿。这两道 菜的主料是红烧肉,只是做法不同。蒸菱角是把红烧肉切成菱形(三角形), 然后按三角形的角边有规则地铺在有垫货(干菜、豆腐、木耳、香菌之类)的 菜碗内,最后上笼格子汽蒸后上桌。蒸耙齿与蒸菱角的工序基本相同,不同的 是把红烧肉切成片状(耙齿形),即铺入有垫货的菜碗内汽蒸即可。除用红烧 肉作菱角、耙齿的材料,还可用油炸豆腐做材料的,也别有一番风味。 五是蒸血馍馍。此菜的作法是,杀猪时,在血盆(装猪血的盆子)里 放上食盐。血放毕后,在血盆里加入苞谷面和泡胀的黄豆,用筷子搅匀成糊状 倒进笼格子,用手均匀地摸成厚薄一致的圆饼,再架火汽蒸。蒸熟取出切成方 块储存。做菜时,将方块切成片状,放入锅内,浇上蒜汁子等类的佐料,用文 火翻炒或细炕,待酥脆后铲入盘内上席。若要吃软和些的,焌(音“区”)水 加盖焖干水气即可。这两种吃法,都是下酒的好菜。 六是酥肉、酥鱼、酥鸡子。此三酥是将猪泡皮肉(肚皮肉)、整鱼、 整鸡切块,分别放入面粉(豆粉更佳)掺鸡蛋、食盐、香料等调和好的糊状物 内,拌匀后挟入油锅油炸。这三样菜可放垫货(干菜类或洋芋丁儿拌面粉)装 碗上蒸笼蒸了吃,也可放进有掺货(豇豆、菜豆、黄花、木耳等)的炖钵炉子 里煮着吃。除酥肉不单独装盘直接吃外,酥鱼、酥鸡子还可单独装盘直接吃。 七是熏腊肉、熏豆腐、熏香肠。此三熏都带一腊字,是指烟熏它们都 在头年冬季到第二年开春时节进行,要透过腊月这一关,故名。也含有时间久 长、陈旧的意思。施行的过程是,将新鲜肉鱼腌制好以后,直接吊到火塘(火 笼)上方裹木与裹木(钉楼板用的承载物)之间放置的木棍上。熏豆腐(俗称 干豆腐),是将现成豆腐切成方块,逐一放到竹篾编制的笆扎上,然后吊到火 笼头起让烟熏制。熏干后,切成片或条,下锅煮着吃或凉拌吃,味道都不错。 熏腊肠则不然,要将新鲜猪小肠或猪大肠刮洗干净后,灌入拌有食盐及多种调 料的精肉和肥肉相杂的馅儿,且一节一节扎紧(用针刺眼儿以透气)。灌罢以 后逐一挂到火塘上方,和肉、豆腐一起熏烤。这是板桥等西南山区一带庶民的 一种专利。因为板桥一带的民众,冬天有围着火塘烤火取暖、煮饭用吊锅子的 习惯,柴火烟子不停缭绕上窜,日长月久,也就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腊香风味。 这是平原地区黎民们很少享有的。 八是煎腊肉饼、煎米粉、煎豆腐、煎洋芋块。所谓煎,是指锅里放少 量油,把食物放进去,使表面炕成黄色的一种烹饪方法。煎腊肉饼的做法是, 把腊肉切成薄片后,放进有少许食盐和花椒等调料调成的面粉糊状物内,将腊 肉片糊得严严实实,再用筷子一片一片地挑到锅里用文火煎炕,让其肉油煎出, 使其二面黄。这种煎饼肥而不腻,香喷酥脆,味道美极了。煎米粉(俗称凉 粉),得从米粉的制作说起。板桥盛产苞谷,人们过去以它为主粮,作米粉的 原料当然是苞谷,而不是大米。其做法是,首先要把苞谷推(磨)成米瓣子, 去皮罗面而成净米(俗称高梁米,比苞谷糁粗)。接着,将高梁米倒进经过滤 澄清的火灰水(俗称灰汤水。碱水更佳)里浸泡,直到浸泡发胀后用清水漂洗, 再上磨推成米浆,随将米浆舀入锅里煮。待熟后,盛到豆腐箱或摊上纱布竹筛 里冷却成形。冷却成形后,切成方块保存。要说吃法,大体有,一是可将大方 块切成片状或小块状,加上蒜汁子等调料凉拌吃。二是汤水里加调料煮着吃。 三是摆入平锅或炒菜锅煎炕,使其二面黄,浇佐料汁水并炕干水气后装盘吃。 四是还可装成扣碗蒸了吃。煎过的米粉结实,不易断碎,既好吃,又体面,可 谓别出心裁。煎豆腐。此菜煎制工序与吃法,与煎米粉无异,故不赘言。煎洋 芋块的做法是,若是刚挖的洋芋,直接去皮后放到锅里蒸煮。如果是储存久的 洋芋,要放入锅蒸或煮熟后再去皮。根据蒸煮熟透洋芋果的大小,切成两瓣、 四瓣的块状,或切成较厚实的片状,然后文火煎炕到二面黄,再浇上掺花椒的 捣蒜汁子,煎干水气即可出锅食用。 九是凉拌公鸡肉、洋芋丝、豆腐。凉拌公鸡肉,是将公鸡宰杀去毛、 去内脏,整鸡蒸熟。蒸熟取出冷却,再剁块,即在剁块的鸡肉上面撒些葱蒜花 椒等调料凉拌。此味很是鲜美,是下酒的好菜。不过,母鸡不属凉拌类,而是 炖汤的材料。凉拌洋芋丝,是将洋芋切成或刨成丝条,放入开水锅里焯(音 “抄”,方言叫“短”)。即在开水锅里略微一煮就捞起,迅即丢进凉水(冷 开水更佳)盆里浸泡,待全冷却捞起,放入美味调料凉拌,吃起来脆生爽口。 凉拌豆腐最简单。是将现成豆腐切成厚墩的方块形或平形四边形或条形,加上 花椒捣蒜泥制成的调料凉拌而成。吃起来凉悠悠的,下酒最美。 十是炒响洋芋丝(片)、炒酸面果子、炒酥炒豆。炒响洋芋片(丝), 是将洋芋切成片(丝),也可用创子刨成丝后(刨子,也叫礤床儿,将木板中 间凿空,安放铁皮折成的一排槽孔),放入冷水盆里浸泡,让淀粉析出澄入盆 底。片(丝)捞出后,将清水撇掉,其淀粉待用。随后,将捞起的片(丝)置 入爆火中的锅内迅速爆炒,立马放入盐和佐料并倒进淀粉糊,翻炒几下出锅。 这道菜熟而不烂,脆而不生,滑爽而不塞牙,吃起来响响的,故名响洋芋片 (丝)。炒酸面果。酸面果的制作是,将辣椒切碎,丢入食盐等调料,拌上高 梁面(苞谷面),放入陶制坛内按压实在,用苞谷衣壳子将坛口密封扑酸(将 密封的坛子倒置于放有清水的盆内,待一月左右即可食用。有专用酸菜坛更 好)。吃时,将坛子扶正启封,适量取出放入油锅焙炒。酸辣味十足,是下饭 的佳肴。炒酥炒豆,是将黄豆或蚕豆用明矾水浸泡发胀,控水后用清水漂洗, 以清除涩味,再晾干水分即可下锅焙炒。待酥后,放入食盐及佐料出锅。若是 在冬季上凌后,将豆类泡胀后置入露天让其上冻更佳。这样炒的炒豆酥脆爽口, 可谓自创特色。 其五,融合的宗教文化。板桥虽处大山深处,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 轮回、布施救人;道教的忠孝伦理;儒教的礼治、伦常关系等,都在板桥民间 得到广泛信奉。九龙观号称中武当,取义为武当山为首,九龙观为次(中), 曾是道教的圣地。端公舞(杠神),原为古楚宫廷巫舞,后转入民间成为带有 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旧社会到解放后的初期,一度在板桥各地盛行,家里有 了久治不愈的病人或遇其他灾祸,板桥人一般都要请端公进门杠神,搭台设祭 坛,使用法器,边歌边舞,诉说心愿,了却心愿,祈福禳灾保平安。 明朝天顺年间《襄阳邵志》载:南漳西南“田野小子,知书达礼”。 这里的“南漳西南”当指板桥、雷坪、巡检、峡口等地一带。其中的礼,不外 乎礼教、礼仪、礼貌、礼节、礼让之类。板桥人,婚有婚礼,丧有丧礼,节有 节礼,吃有吃礼,礼俗之多,礼行之大。板桥既是文化之乡,也是礼义之乡。 儒教的礼治在这里得到落实,得到体现,得到光大。难能可贵! 其六,多彩的群众文化。板桥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而多彩,黄柏垭的 花鼓戏,雷坪的皮影戏,村村湾湾的薅草锣鼓,丧事期间的闹丧歌,喜庆节庆 时的巫音喇叭,等等,为板桥文化之乡的美誉增添了丰富内容。 笔者清楚记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板桥每年要举办一次物资交流 会。于会期间,举办方都尽可能请黄柏垭的花鼓戏、雷家坪的皮影戏助威。白 天搭台唱花鼓,夜晚吊上汽灯作光源,放皮影,有了光源在宽敞大屋墙上蒙一 块白布作银幕,皮影师用娴熟的动作,边唱边舞弄着手中的道具,栩栩如生的 皮影就在银幕上逼真逼现地显影了,令人眼花缭乱,乐不可支。此时,翻了身 的板桥人享受着其乐融融的民间文化生活。 旧社会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在开生荒、扯粟谷草、薅苞谷草时, 板桥人一般都要请锣鼓师傅到田间,站在劳动者前面,打一折,唱一折,劳动 者往前进,锣鼓匠往后退,好一副快活热闹的场面!唱词多取材于民间传说, 还唱农业生产常识及邻里关系,等等。唱词大多为七字句,四句一折。所唱的 词句一般都有脚本,多为文化人编就,俗称“拆单子”。有时,锣鼓匠抛开脚 本,随编随唱,圆润高亢,有板有眼,妙趣横生,让劳者减轻疲劳,提高劳动 效率,显示出锣鼓匠的智慧和水平。遗憾的是,自农村走大集体之后,这种民 间文艺退役了。 解放前到解放初的一段时间里,板桥人有了红白喜事,都要请一班子 “响手师傅”进门助兴,但后来提倡易风易俗,破旧立新,婚丧嫁娶一切从简, 这套礼俗也就自然消失了,直到改革开放后,这套婚丧祭礼交往的礼俗又逐渐 兴盛起来。响手师傅吹的音调是一种巫音。主奏乐器有:长号、喇叭、怀鼓、 凸锣、大钹、小镲、勾锣等。常用曲牌分喜事用喜调,丧事用悲调,按喜事和 白事的规矩和既定套路演奏,不得逾越。这种巫音,本为楚国宫廷音乐,后流 传到民间,板桥人接受了这种文化,并很自然地融入了板桥文化圈。 板桥的金银铜匠师傅手艺精湛,久负盛名。他们制作的金银铜手饰精 制、精巧、美观、漂亮,其精美程度不亚于机械加工,深得妇女、儿童的青睐, 特别是姑娘出嫁,都要请他们精妙地加工一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加工的 “马棒儿”,更是独领风骚。所谓马棒儿,是一种用竹根制作的吸旱烟用的烟 具。要求是,疙瘩儿要浑圆或椭圆,烟杆儿要鼠尾(前粗后似鼠尾),节疤儿 要细密匀称。制作程序是,将挖出带疙瘩儿的竹根削去根须,剃出竹杆儿上的 枝叶,用铁丝打通竹杆儿至疙瘩儿的全部,再在疙瘩儿中心位置挖一圆窝,以 备安装烟锅(俗称炉子)。毛坯完工后交给银匠师傅包装。师傅接到毛坯后, 根据烟袋脑壳儿的大小形状,将铜片或银片进行剪裁,然后用小凿在上面打凿 成或蝴蝶形或虎头形,或鸟雀形等造形。随后精心包装到烟袋脑壳儿上,再在 烟杆上配上铜制烟嘴。美极了!人见人爱。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板桥干部在 襄阳、随县等地搞“社教”,拿出马棒儿吸烟,省里领导见其美观漂亮,纷纷 向其索要,但各人手中只有一根儿,只能满足一人。没有办法,他们只好发动 家乡老烟民帮忙在竹园搜寻,见到造型好的,经过包装后拿去“进贡”。这种 不起眼的“山货”竞成了贡品!这是板桥人始料不及的。 板桥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继承和发扬了前人早期文化,并创造性地 发展了近现代文化,在偏僻的大山中独树一帜,获取“文化之乡”的美誉,在 县域内可谓一颗璀璨的明珠,令世人称道不已。 文化是地方的基因,是旅游的灵魂。板桥人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 劳动,创造了丰富的各色文化产品,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就目前来讲,也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一定基础。板 桥的父老乡亲应倍加珍惜自己亲手创造的这一劳动成果,充分利用琳琅满目的 文化资源,为大力发展旅游这一“朝阳产业”,让它们大显身手,发挥它的光 和热。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是科学地做好文化资源保护工作。文化资源产生易,保护更难。这 已被历史所证明。我们要知难而进,科学地、健康地加大保护力度,不让先人 所创造的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损毁和丢失,如古墓葬、古民居、古 山寨等,要让它们健康地活着,不能像新集街西寨根底下的那座“鲁班”古石 桥,活生生地由地上文物变成地下文物而失去服务功能。若条件(资金)可能, 可将鞠家湾“冯氏民居”原住户另建新宅迁出,将老屋子辟为“冯哲夫纪念馆” 或‘“板桥历史博物馆”(一己之言。名称可另拟),以作抢救性保护。也可 建“旅游宾馆”,让游客“住地主庄园,吃农家饭菜,听高山流水,尝山乡风 情”(板桥政府广告词),真正为旅游服务。 二是尽可能地做好文物资源的恢复和开发工作。板桥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是极其丰富的,但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 已经消失了。如雷坪的“皮影”、各地盛行的“打锣叵”(一说打锣袍)及 “端公舞”,都在五十年代初期夭折了。由于民间还有需要,地方政府应因势 利导,进行社会调查或发动群众,寻觅三者的传人。发现人才,就请他们出山 组建班子,恢复或开发利用三种文化遗产,让它们恢复生机,再为地方经济发 展作贡献。据说,黄柏垭的“花鼓戏”又“死灰复燃”,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 又大张旗鼓地唱了起来,令人慨叹和欣慰。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大力扶持这 一恢复性的新生事物,让其健康成长而不再凋谢。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板桥的文化资源既然丰富,却不能存“有麝自然 香,不要太张扬”的侥幸心理,让它“养在深闺无人识”是不可取的,应以 “王婆卖瓜”的精神“自我推荐”。主要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媒体来进行,包 括党政报刊、商业新闻报纸、广播电视、公私网站等媒体大张扬。板桥人应拿 出当年推荐“金牛洞”的那股子劲头,不懈努力地推介自己的文化产品。试想, 当年如果不是大张旗鼓地“自我”推介“金牛洞”的魅力,“金牛洞”就不会 有红极一时的辉煌岁月。 四是大力利用外力。目前的情况是,要么“有文化无票子”,要么 “有票子无文化”。板桥当属前者。面对如此现实,要想利用现有文化资源, 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不妨通过招商引资和挂靠引联的方式,让现有文化资源 大放异彩。板桥山高石头多,漫山遍野的地表石头,尤以页岩(层子石)储量 丰富,比比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信手可得。过去,板桥人曾办过水泥 厂,终为多种原因所困而告失败。一次失败,是否就一蹶不振了呢?不!据县 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王善国先生讲,江苏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雕刻艺术大师蔡 云娣,其祖传石雕艺术无与伦比。既然有这样的好师傅,加上板桥有石雕石刻 的悠久传统,可否请王主任牵线搭桥,与蔡大师取得联系,选择一批年富力强, 勤奋好学,成才有望并有石雕石刻技艺、美术功底扎实的艺术人才,到他主办 经营的“石艺斋”(石雕艺术馆)去当学徒,跟班学艺,或者请他引荐苏州学 有所长的专家,到板桥传授技艺、创业发财。如果这一设想能实现,板桥的石 刻石雕艺术就会东山再起,重焕生机。 五是深入挖掘遗忘的文化资源。据1990 年版《南漳县志》载:隋朝开 皇十八年(公元598 年)将南北朝后周所设思安县改为南漳县,唐朝武德二年 (公元619 年)南漳县与义清等8 县并存,始有荆山县。唐开元8年(公元 634 年)荆山县与重阳县并为荆山县,义清县与南漳县并为义清县。唐开元18 年(公元 730 年)将原贞观 年(公元635 年)之荆山县复改为南漳县。至此, 荆山县不复存在,南漳县却沿袭至今。从历史记载看,荆山县建有时间,却无 治所地址。可喜的是,《板桥镇志》主笔陶书云君,在断河坪村采访搜集资料 时,当地父老告诉他,他们所住的地方曾设过县衙。至于建于何朝何代,叫什 么县名,不得而知,只晓得还有两尊石狮子还健在,不过不在一处,不知是谁 把它们分开的。这是一条可喜的线索,不过要有人力和财力去挖掘。板桥人是 否可“咬定青山不放松”,抓紧时间组织人员去深入挖掘,让它彰显于世。如 果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能量显山露水,将是考古一大发现,将会大大提高板桥的 知名度,也将为南漳文明古县的确立作出贡献。功莫大焉,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系南漳县广播电视大学教师、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理事、襄 樊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会员。联系电话:13476449341) 附注:(1)顾自是益屏弃制举业弗道......间事诗歌:顾,但 是。自,从。是,这。益,更加。屏弃,抛弃。制举业,以科学考试取士为业。 弗道,不走这条路。道,取道。笃志:一心一意。专其力,集中精力。间,偶 尔;有时候。事,从事。 (2)干打垒: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nian.音“年”)土, 用杵(chu.音“处”)头夯实的墙体所盖的土木结构屋。杵头,用生铁铸造的 下尖上粗,中间留一方形窝孔的圆疙瘩,并在窝孔处立一木杆,杆的顶端安一 横木(土语“飘子”),作为双手在两端握住的把柄。 (------转自南漳县广播电视大学 的文章)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