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壹芯 2020-07-27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道德经》

上一篇解读了:《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邦寡民

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人人都觉得,外面的春天更美丽,国外的月亮会更圆。

城市是有边界的,但人心是没有边界的。

农村的人想进城,二线城市的人想去一线城市,一线城市的人想去国外。

欲望是没有终点的,不管走到哪里,走到什么时候,最终都会回到始点。

 小邦寡民,不是让我们待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安分守己,更不是闭关锁国,而是让我们的心即能满足于当下,又能心系天下。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反之,也然。

接上一篇,本篇解读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诚实的行为看上去不美或不让人高兴,美丽的或让人高兴的行为看上去似乎不诚实。

能识别事物本质的人,不会偏执于掌握事物的众多表象;偏执于掌握事物众多表象的人,往往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善于遵守自然规律的人,不会偏执于拥有多少。更不会在乎自己的强弱。反之,一个人如果过于在乎得失,分别心很重,那这种人绝非善者。

事物的本质和表象往往千差万别,一个人如果不被表象所迷惑,没有分别之心,能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质,这个人就是信者、知者、善者。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

圣人无心无为,没有私欲,没有分别,深知宇宙万物广大无边,无尽无量。

明白“物不可积”的自然奥秘,没了“有”和“无”的概念,面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不会有多与少的概念,有一点就能满足,多一点就会舍弃。

或多或少,圣人都没有概念。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天之道,天以无为化生万物,故无所不生,无所不长,生生不穷,化之无尽,此即谓之“利”。

天之道,以万物为刍狗,无利无害,自然而然。

圣人之道,天之道。

天下之理,有为必有争。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事物的本质,就是道之运行规律,由于我们常常被表现所迷惑,所以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之道,没有强弱、大小之分别。

圣人之道就是天之道。

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烦恼,都与我们的分别有关,有了分别,即有了你我之别,有了对错、高低之辨,这些就是表现,表现能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所以我们的一生烦恼不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