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耗银10万两建造的浙江古庙 清朝四位皇帝题匾 被誉“江南紫禁城”

 乱码的旅行故事 2020-07-27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浙江海宁盐官镇,因地处钱塘江入海口,集海宁潮胜景和人文盛景于一身,可谓满城尽奇观。古镇内的海神庙,由清朝浙江总督李卫奉旨建造于清雍正八年(1729年),工程共耗银十万两,是江南地区最大的敕建官式建筑遗存。

海神庙前立有一对石狮,以整块汉白玉雕琢而成,据说在全国仅有两处,另一处在北京。这是因为汉白玉是上等的建筑和雕刻材料,多用于帝王宫苑,当年雍正皇帝敕建海神庙时,允许使用和北京紫禁城一样的汉白玉,可见其独一无二的地位。

庙内建筑共分九院,宛如一个微缩版的紫禁城。参照北京故宫太和殿而建的大殿,由24根巨大的汉白玉廊柱撑起,极富皇家气势。在民间,皇家建筑不允许仿建,而盐官海神庙却破例由皇帝下旨、国家拨款,规模宏大,素有“江南紫禁城”之称,在国内实属罕见。

在清代,共有四位皇帝为海神庙题写了五块御匾。大殿门楣上方的三块牌匾,分别为乾隆、道光、同治皇帝御笔亲书。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来到海宁,每一次都会到海神庙祈福。上图中的“澄澜保障”匾额,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为治理浑浊的钱塘江水所书。

殿内正中供奉着“宁民显佑浙海之神”,两旁立柱上的楹联“百谷归墟,泽汇江湖资利济;三门循轨,潮平龛赭庆安恬”为乾隆皇帝御笔。有趣的是,在佛道神话传说中并无“浙海之神”这一神仙,他虽身穿龙袍,头戴珠帘皇冠,手里却拿着大臣才有的朝笏,造型十分奇特。

海神头顶上方的“福宁昭泰”匾额,为雍正皇帝御笔,大殿四周布满了中国古代皇家专用的团龙团凤花纹图案,让人感受到皇族威严的同时,也使“海神”之谜更加扑朔迷离。而据当地民间流传,“浙海之神”就是康熙皇帝的十四子允禵。

海神庙的最后一进是御碑亭,亭内矗立着一座高5.4米的汉白玉御碑。御碑阳面为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帝御制的《海神庙碑记》,阴面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御制的《阅海塘记》。父子双皇御笔亲书的御碑,为海神庙带来了异乎寻常的皇家气度。

据碑文记载:宋元以后海宁潮情加重,塘岸屡遭冲毁,良田、民宅毁坏无数。清雍正年间,雍正帝多次派遣重臣赶赴海宁督办塘工,抢修固塘。这位皇帝当政13年,共修筑海宁塘工18次,计各类塘工54080丈,用银34万余两,并为后世开创了浙西海塘的岁修制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