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中常见颅内肿瘤的CT表现

 忘仔忘仔 2020-07-27
颅内肿瘤的CT定位诊断
  • 脑内和脑外
  • 幕上和幕下
  • 脑室内和脑室外

肿瘤位于脑实质内者称为脑内病变,反之则称为脑外病变。
肿瘤位于脑内、外的判别
小脑幕在不同层面上的形态
  (1)高于窦汇处呈V形
  (2)高于窦汇与大脑廉相连处呈Y形
  (3)窦汇层面呈M形
  (4)窦汇以下层面呈八形
位于上述V、Y、M、八两侧的病灶为幕上病变,其内侧的病灶为幕下病变

不同解剖部位脑室内与脑室外病变的鉴别
颅内肿瘤基本CT征象
一、直接征象
1.密度
2.部位
3.肿瘤数目、大小、形态和边缘
4.造影剂增强

二、间接征象
1.瘤旁水肿
2.占位效应
3.骨变化

(一)钙化
  • CT值多在100Hu以上。

  • 少枝胶质瘤的钙化多呈块状

  • 颅咽管瘤的钙化为“蛋壳”样

  • 脊索瘤的钙化灶与破坏的骨碎片不易区分、表现为散在离心性钙化

 
(二)新鲜出血  
  • 新鲜出血的CT值多在60一90HU之间,其边缘不如钙化灶那样锐利,并随着血肿的溶解吸收,其边缘也逐渐模糊。

  • 最常见的伴有出血的颅内肿瘤为多形胶质母细胞瘤,其次为转移瘤和垂体瘤。有时出血可进入液化坏死腔内,CT图像上可见气—液平面。

(三)富血管组织 
富血管的肿瘤在CT平扫图像上多为稍高于脑实质密度影.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多明显增强。常见的富血管性肿瘤包括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和髓母细胞瘤等。

(四)胆固醇物质 
胆同醇物质在CT影像上表现为稍高于脑脊液密度的低密度影,其CT值多在10HU左右。临床上最常见的富含胆固醇物质的肿瘤包括颅咽管瘤和表皮样囊肿。这类囊性病变内部不含血管结构、故静脉注入造影剂后肿瘤密度无增强。

(五)囊液  
  • 囊性肿瘤由于其囊液成分的不同而在CT影像上有不同的密度表现。

  • 当囊液含蛋白成分较少,CT值在0一10HU之间。这类肿瘤包括蛛网膜囊肿、松果体囊肿和囊性脑膜瘤等。

  • 有的实性肿瘤囊液内蛋白含量较高或含有胆固醇成分,则CT密度高于脑脊液。如囊性星形细胞瘤、囊性垂体瘤、囊性颅咽管瘤等。


(六)液化坏死  
当肿瘤因生长速度过快而造成局部缺血坏死时,CT图像上可见肿瘤内部为不规则低密度影。CT值一般在0一20HU之间。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和神经鞘瘤等常可见肿瘤内部的液化坏死区。一般肿瘤体积越大、生长速度越快则出现液化坏死的机会越多。

(七)脂肪 
脂肪类物质在CT影像的密度低于脑脊液,其CT值一般在一100Hu以上,常见的含有脂肪类物质肿瘤包括畸胎瘤、皮样囊肿和脂肪瘤等。
(1)鞍内鞍上区  
最常见的肿瘤为垂体瘤、颅咽管瘤,其次为脑膜瘤、动脉瘤、胶质瘤和表皮样囊肿等。淋巴瘤和生殖细胞瘤少见。
(2) 鞍旁区  
神经销瘤和脑膜瘤是鞍旁的最常见肿瘤,其次为脊索瘤、硬膜外转移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3)桥小脑角区
按肿瘤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神经鞘瘤、表皮样囊肿、脑膜瘤等。
(4)松果体区 
生殖细胞瘤最为常见,其次为胶质瘤、脑膜瘤和松果体细胞瘤。偶见畸胎瘤和表皮样囊肿。
(5)脑室内 
室管膜瘤最多见,其次为脑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胶样囊肿、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和表皮样囊肿少见。
(一)肿瘤数目和大小 
(1)转移性病灶多分布在大脑皮层,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2)肿瘤的大小和肿瘤的数目有一定关。单发病变其体积一般明显大于多发性病灶的体积。

尽管单发性肿瘤多为颅内原发性肿瘤,但当CT图像上见到单发的较大的病灶、病史短、位置又较浅时,应考虑转移瘤的可能性。神经纤维瘤、脑膜瘤和听神经瘤均可能多发。
(二)形态和边缘  
  • 膨胀性生长为主的肿瘤或脑外肿瘤形态规整、境界清楚、边缘锐利。

  • 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则形态多不规整,而且边缘模糊不清。


造影剂增强  
肿瘤增强的程度和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内部结构和良、恶性程度有助于定性诊断。
强度 
  • 轻度强化<10HU

  • 中度强化10-20HU

  • 明显强化>20HU


形式
  • 均匀增强——团块状,结节状

  • 不均匀增强-环形,花环,不规则


1.瘤旁水肿 
多位于白质内,很少累及皮层。由于皮层下的小弓形纤维呈“U“字形、故水肿的外侧缘多呈指状。一般认为,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以及肿瘤压迫静脉窦时水肿都较明显。水肿的多少与肿瘤的大小无直接关系。
2.占体效应  
占位效应是指由于肿瘤本身和/或瘤旁水肿造成邻近解剖结构的受压变形、闭塞或移位等。如蛛网膜下腔/脑池、脑灰质、脑白质和血管结构等亦可作为占位效应的观察对象。
3.骨变化  
  • 脑膜瘤引起邻近的骨质增生、硬化、破坏

  • 垂体瘤可引起蝶鞍呈气球样扩大

  • 听神经瘤可造成内听道扩大或骨质破坏;

  • 三叉神经瘤常使岩骨尖破坏、卵圆孔扩大;

  • 颅咽管瘤可使蝶鞍呈船形扩大


总之,颅内肿瘤的CT诊断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①典型的部位,即肿瘤的好发部位;
②症状出现的年龄;
③增强前后密度的变化;
④肿瘤的结构:囊性、实性、瘤内有无出血、钙化及脂肪成分等
⑤肿瘤本身的形态、轮廓、增强的形式以及有无瘤周水肿等;
⑥主要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常见的颅内肿瘤及其CT表现
胶质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多形胶质母细胞瘤等。胶质瘤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一45%。

1.星形细胞瘤
部位:成年人多发生在大脑半球,儿童则多见于小脑半球。
多浸润性生长,无包膜,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发生囊性变者易见于小脑
CT表现:
(1)浸润性生长的星形细胞瘤
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区,边缘多不规整,与周围水肿不易区分,CT值多为20HU左右,占位效应和病变范围大小有关。此类肿瘤分化较好,增强扫描一般无强化。
(2)囊性星形细胞瘤
CT平扫为囊性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楚,肿瘤实性部分或壁结节密度与脑实质类似,瘤旁水肿常见,占位征象较明显。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中度强化。
增强扫描见右右额叶类圆形低密度灶(呈水瘤型),边缘环形强化
   2.少突胶质瘤
  • 年龄:多见于成年人。

  • 部位:肿瘤始于皮层灰质,位置表浅,体积增大可累及白质

  • CT表现:多为混合密度,边缘常不甚清楚,肿瘤内低密度区为囊变区,实性部分多为等密度,瘤内出血时为稍高密度。肿瘤易钙化,钙化灶多为弯曲条带状或斑块状。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轻到中等不规则强化,边缘较清楚。

  • 与星形细胞瘤鉴别:当病变范围较小且位于脑表面皮层,病变内发现上述钙化时,应考虑少枝少枝胶质瘤可能性。

3.胶质母细胞瘤 
  • 胶质母细胞瘤又称多形胶质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幕上,占颅内肿溜的10%一15%。此肿瘤以中、老年人多见。

  • CT表现平扫肿瘤多为混杂密度影,肿瘤内部常见囊变、坏死的低密度区,亦可见斑块状高密度出血灶。肿瘤边缘模糊不清,瘤旁水肿明显,占位征象多比较严重。增强扫描肿瘤一般呈不规则花环样增强,环壁厚薄不均。 

  • 胶质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单发巨大的转移瘤表现相似,二者在CT影像上不易区分。前者病程较长,因此可引起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后者由于发病急,故无长期颅高压所致的骨改变。

4.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以青少年多见,约占颅内肿瘤的80%。该肿瘤可起源于脑室系统的任何部位,幕下占60%,幕上占40%。其好发部位按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四脑室、侧脑室、三脑室和导水管。大脑半球和桥脑小脑角区少见。肿瘤细胞脱落可随脑脊液流动种植转移。
      成人幕上多见
      儿童幕下多见
        
CT表现:
(1)平扫肿瘤多呈菜花状的混杂密度,多为实性,可见囊变,部分可见钙化灶。
(2)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中度强化。
(3)当肿瘤位于四脑室时,一般在瘤周围可见残存的脑室。侧脑室肿瘤则可引起脑室局部扩大。
(4)部分室管膜瘤可发生在脑实质内,以顶枕叶为多见,其CT待征为较大的实性肿瘤伴一较大的囊变区。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中度增强。
增强扫描见左侧脑室内肿物,强化明显,脑室积水
与脉络丛乳头状瘤鉴别
(1)幕上室管膜瘤患者年龄偏大,幕下四脑室室管膜瘤患者年龄偏小,这点与脉络丛乳头状瘤的发病年龄、部位的关系正好相反。
(2)脉络丛乳头状瘤囊变坏死区少见,钙化灶较少,脑积水程度重。
儿童四脑室内肿瘤有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后者完全位于四脑室内,密度相对高,坏死囊变少,强化明显

5.脑膜瘤
好发部位包括上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大脑凸面、幕切迹、前中后颅凹底和桥小脑角处。脑室内亦可发生。肿瘤多为单发,偶见多发。肿瘤多有完整的包膜,表面常有迂曲而丰富的血管。有时可见钙化或小囊变区。少数脑膜瘤呈浸润性生长,肿瘤境界不清;肿瘤可侵蚀颅骨,常导致骨破坏或反应性骨增生。

脑膜瘤的CT表现:
 (1)平扫多数呈均匀高密度,少数为等密度,偶见低密度。肿瘤内可出现低密度坏死区,15%-20%出现钙化,斑点状或整个瘤体均匀钙化。肿瘤边界清楚,宽基底与骨板或硬膜相连,与硬膜呈钝角。瘤旁水肿或多或少。
 (2)周围脑组织受压,脑白质塌陷。局部骨质弥漫性或局限性增生硬化,亦可出现骨质侵蚀破坏。脑膜瘤位于静脉窦旁时,可侵犯静脉窦,出现静脉窦栓塞。
 (3)增强扫描90%明显均匀强化,少数轻度或环状强化。静脉窦受侵增强扫描可见静脉窦内充盈缺损。
 (4)位于颅底脑膜瘤可呈扁平状,表现为片状匍匐样生长。
 (5)浸润性脑膜瘤CT表现与胶质细胞瘤类似,但宽基底与脑膜相连提示脑外病变。
6.松果体细胞瘤
松果体细胞瘤属良性肿瘤,起源于较成熟的松果体实质细胞。
(1)CT平扫位于松果体区卵圆形或圆形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病变一般呈高度均匀强化。
(2)三脑室后部受压呈杯口状局限性扩大、前移。松果体本身生理性钙化后移。
(3)与生殖细胞瘤鉴别:后者发病年龄较小,松果体钙化常被肿瘤包埋,前者发病年龄略高,松果体钙化常被推压后移。
增强扫描见松果体区类圆形肿块,明显强化,边缘光滑,三脑室受压呈杯口状
7.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来源于胚生殖细胞,又叫胚组织瘤。占松果体区肿瘤的30%一40%,男性青少年多见。肿瘤多呈球形,呈浸润性生长,可沿脑室壁“匍匐”生长。肿瘤组织易脱落,并沿脑脊液通道向它处种植转移。
   CT表现:
 (1)平扫肿瘤多为球形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偶见钙化或低密度坏死灶。
 (2)三脑室后部受压部分闭塞或呈局限性“杯口”状扩大。
 (3)室管膜受累可见室管膜不均匀增厚。
 (4)幕上脑室多因梗阻而扩大。
 (5)增强扫描肿瘤及种植转移灶呈中度强化。
平扫见松果体区等密度肿物,钙化包埋其中
8.表皮样囊肿
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多发生于颅底中线蛛网膜下腔及桥-小脑角区,其好发部位依次为:桥-小脑角区、鞍上池、四叠体池、大脑外侧裂和侧脑室等。
CT表现:
 (1)平扫时,扁平型肿瘤呈较均匀低密度,边缘尚清楚病变,位于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形态不规整,具有“见缝就钻”特点,沿蛛网膜下腔蔓延(沿脑室塑形)偶见钙化。
 (2)团块型肿瘤位于硬膜外,多为球形,密度不均匀,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边缘清晰。
 (3)周围脑组织、脑干受压变形、移位,无瘤周水肿。
 (4)增强扫描绝大多数肿瘤无强化,偶见肿瘤边缘轻度强化。
9.蛛网膜囊肿
为良性,先天性,多数无症状。少数逐渐增大而引起相应部位的体征和头痛,抽搐等症状。好发于中颅凹,其次是后颅凹及大脑突面,依次为侧裂池、交叉池、枕大池和大、小脑表面。
   CT表现:
 (1)平扫蛛网膜囊肿表现为局部脑裂或脑池扩大,膨胀性生长,周围脑组织受压,局部颅骨可受压变薄。
 (2)囊肿呈脑脊液密度。
 (3)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
 (4)儿童发生较大蛛网膜囊肿,可使头颅增大。
10.脑转移瘤
脑转移瘤一般多发,少数可单发。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处。可出现脑膜或颅骨转移,可形成癌性脑膜炎。
CT表现:
 (1)平扫转移瘤可呈等、低或高密度,多发转移瘤大小不等,多位于皮层或皮层下。
 (2)瘤周水肿明显,常累及白质,较少累及灰质,一般在皮层下表现为指状水肿。
 (3)增强扫描病变可轻度到中度环形或结节状强化。
 (4)较大转移瘤易发生坏死及出血,个别可见钙化
  ①肺、乳腺、肾及结肠癌转移多为低密度
  ②淋巴瘤及黑色素瘤转移常为等密度
  ③转移瘤出血易见肾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及绒毛膜上皮癌
  ④钙化常见于骨、软骨肉瘤
(5)单发巨大转移瘤CT表现与胶质母细胞瘤相似,但是转移瘤位置一般表浅
(6)目前检查脑转移瘤最好的方法是增强MRI
11. 髓母细胞瘤
年龄:多见于小儿
部位:小脑中线,蚓部,或者四脑室,少数位于小脑半球
CT表现:
平扫:小脑中线见圆形或者卵圆形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密度较均匀(发生大面积坏死不多),部分肿瘤内可见钙化,肿瘤周围轻度-中度水肿。四脑室受压前移多成“一”字形,幕上脑室可扩张
CT增强表现:呈均匀中度强化
   转移途径:经脑脊液蛛网膜下腔转移常累及颅底及侧裂池脑膜
   鉴别诊断:需要与室管膜瘤鉴别
   室管膜瘤的钙化、囊变、坏死灶比髓母细胞瘤多见,边缘多呈分叶状且边缘不规整。髓母细胞瘤的位置常较室管膜瘤高,多延伸于上蚓部及幕切迹处,而室管膜瘤多经四脑室向枕大孔区生长。
12. 血管母细胞瘤(血管网状细胞瘤)
年龄:中青年
部位:小脑和脑干   单发多见
CT表现:
(1)平扫见小脑或者脑干低密度囊性肿 块,可呈球形,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密度高于脑脊液密度(蛋白质丰富或者合并出血)。
(2)可见等密度壁结节影(大囊伴壁结节)数mm~2CM
(3)四脑室多受压移位
(4)实性肿瘤多为均匀等密度或者稍高密度,边缘清楚,瘤旁可有或者无水肿
(5)增强扫描壁结节或者实体性肿瘤明显均匀强化(∵血供极为丰富)瘤周可见粗大的血管进入肿瘤内

鉴别诊断
囊性血管网状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主要为囊性星形细胞瘤。二者在CT图像上均可表现为:大囊和壁结节的肿瘤。鉴别要点为前者发病年龄高于后者,壁结节的增强又以血管网状细胞瘤为明显。有时二者在CT图像上均看不到壁结节,仅凭CT影像则很难作出鉴别。血管造影或MR检查则有助于诊断。
平扫见右侧小脑半球圆形边界清楚的脑脊液密度灶,右侧缘可见小结节样高密度影突入囊内,四脑室受压向左前移位

13. 听神经鞘瘤
部位:位于桥小脑角区(后颅凹最常见的脑外肿瘤),绝大多数是单侧。
CT表现:
(1)平扫多呈等密度,略低密度或高密度,部分为混杂密度,肿瘤边缘清楚。
(2)实质性肿瘤多见于微小听神经瘤,密度均匀;大肿瘤易出现坏死,囊变,脂肪变或出血,表现为混杂密度。
(3)微小听神经瘤<1cm,CT常规检查可无阳性发现。较大者可引起内听道扩大或破坏。
(4)同侧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干及四脑室受压移位变形。
(5)增强扫描肿瘤成均匀或不均匀,中等或明显强化,囊性变者成环形强化。
与三叉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
三叉神经鞘瘤多位于中颅凹,80%跨颅凹生长,呈哑铃状,岩骨前缘蝶骨体及前床突受压变薄,岩骨可呈刀切样缺损,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强化。
与三叉神经瘤鉴别
 14. 颅咽管瘤
 部位:好发于鞍上区,少数位于鞍区或第三脑室。
 年龄:小儿及青年多见。
 CT表现:
(1)平扫显示鞍上池内圆形或椭圆形肿物,边界清楚,多呈低密度,如囊液含丰富胆固醇结晶或肿瘤为实性,可呈等密度。
(2)特征表现为肿瘤钙化,呈蛋壳样或斑块样。
(3)增强扫描肿瘤轮廓更为清楚,囊壁多呈环形,多房性或蜂窝状,实性肿瘤可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4)占位效应表现为鞍上池受压闭塞,第三脑室变形移位。
15. 垂体瘤
年龄:多见于年轻女性
正常垂体密度均匀,于脑组织密度相等或者  高于脑组织密度。大小高<7mm横径<8mm

CT表现:
(1)肿瘤多呈圆形,椭圆形或者分叶状实性肿块其密度与脑组织相似,多数均匀,少数不均匀,发生钙化少
(2)边缘多光滑锐利
(3)增强后明显强化
(4)蝶鞍扩大呈气球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