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实观察是智慧,躬身入局是担当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7-28

「有为青年」每天推送

如实观察

负面情绪带来的破坏力,一种是看得见的,一种是隐性的。那些看得见的还好,起码我们能马上意识到。那些隐性的就很麻烦,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活在某种情绪中,虽然知道,但就是无能为力。

一种最典型的情绪就是“抱怨”,这种情绪因为没有强烈的进攻性,不会马上带来破坏性的的结果,所以很多人都不以为然。但这种情绪会让你整天活在一种消极、低能量的状态中。做什么事,一旦遇到困难,不是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马上抱怨别人、抱怨环境、抱怨运气不好......,总之就是自己很无辜。

越是隐性的情绪越是可怕,因为它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你的心灵底色,或者说你成了它的奴隶。要从这种“被奴役”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我看到过很多方法,特别是心理学的方法,五花八门。但老实讲,大部分方法都治标不治本。

个人认为,对待情绪,最根本的方法就四个字:如实观察。虽然是简单的四个字,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如果把内在的愤怒、抱怨、惭愧、后悔、气馁等情绪,看成是物理学中的向量的话,要如实观察,你不能成为所有这些向量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你必须是零向量。

这么说可能不太好理解,我们举个例子。庄子曾经讲: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也就是说,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像用镜子一样用自己的心,对事物的判断不加入任何主观的喜欢或者厌恶等情绪,所以他既不会因为喜欢而贪恋其中,也不会因为厌恶而抗拒排斥。完全的活在当下,过去了就过去了,不会一直计较,事如春梦了无痕。所以这些人能够如实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被情绪反噬。

心纯则见真,内心如果夹杂了各种贪、嗔、痴、慢、疑,一件本来很简单的事情也会变得极其复杂。如果能如实观察事物,很多问题就会变得简单。我们本有的智慧发挥不出来,也是因为内心的执念太多,这些执念使得我们做事又累、又没有效率。

在知道如实观察的重要性之后,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练习。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多人把“如实观察”当成了一种武器,希望能用这种武器去消灭内在的情绪。譬如说,当自己愤怒的时候,有这种误解的人会在内心中把“愤怒'当成敌人,把”如实观察“当成武器,希望能依靠这个武器,把情绪消灭掉。

实际上,如果有这种想法,就已经不再如实了。就像上面所说的,愤怒是一种情绪上的向量,你必须是零向量才能感受到愤怒的本质,如果你带着”消灭愤怒“的偏好去观察,你已经不再是零向量,而是成了情绪的一部分,所以这个时候已经谈不上”如实“了。

躬身入局

特别喜欢《闻香识女人》这部电影,也特别喜欢男主角阿尔·帕西诺,在影片中,男主角说了一段直击要害、振聋发聩的话,我在工作中经常会想起这段话:

我如今也到了人生的岔路口。我总是清楚该走哪条路,无一例外,我都清楚。但我从没走过,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太难了!

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这段话时,内心相当震撼,好像男主角击中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是啊,太难了。在世间做事,有的时候特别像《伊索寓言》中”父子进城“的故事。父子二人赶着驴子进城,一开始大家笑话他们,说现成的驴子,骑着驴子多省心。

于是父亲让儿子骑着驴,自己走,但大家还是笑话他们,因为大家觉得儿子不孝,自己骑着驴,却让父亲走着。没办法,父亲只好让孩子下来,自己骑着,然而还是有路人指责他们。路人觉得父亲太自私,光顾着自己骑驴,却忘了孩子。

最后父亲没办法,让儿子和自己一起骑着驴走,然而这一次他们引来了很多不满,因为很多人觉得他们太自私,两个人骑着驴,这驴还不累死!最后父子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曾国藩在晚年就遇上了这样的局,那时天津发生了本地人与洋人的教案,历史上称为”天津教案“。上面派曾国藩去天津处理此事,这件事相当棘手,曾国藩也肯定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一个是洋人,一个是上级,一个还有当地民众,哪一方都不能得罪,形势相当复杂、微妙,稍微处理不好,就会招来天下人的攻击。

如此局面下,曾国藩其实是可以找借口推掉这个差事的,然而最终他还是挺身入局,这是一种担当。如实观察的人可以把问题看清楚,但未必能做。就像《闻香识女人》中的男主角一样,到他那个年纪,看问题总是看得很准,知道应该往哪走,然而他从未走过,因为太难了。

所以能躬身入局的人都是有担当的人,担当这种精神在过去的儒门中一直都不缺,历史上但凡有大的危机时,总是会出现很多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可能有人会说,你讲的这个是为国为民的大义,我只想自己把事业做好就行了。其实二者不矛盾,一个人如果没有起码的担当,一点委屈受不得、一点苦不能吃,事业也做不大。相反,有了担当的魄力,又能如实的观察,这种精神必然促使他不断的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光是爱自己,而是爱家人、爱朋友,直到爱所有人,这也是过去儒家的精神。

圆满的智慧

圆满的人生就是智慧加担当。有的人有如实观察的智慧,看问题能直接看到本质,但缺乏担当的魄力和胸怀,这些人在古代一般都是隐士;有的人有担当,但缺乏如实观察的智慧,这样的人做事无法圆融。

所以看起来”如实观察“与”躬身入局“是两件事,其实本质上它们是一体的。如果没有担当,如实观察的智慧是不圆满的。如果没有智慧,担当的精神很难在现实中落实。

实际上”如实观察“如果理解错了,很容易把自己变成局外人,真正的”如实观察“恰恰是身在局内而超脱,这才是大本事、大能耐。这个地方是真正的智慧,也是过去儒家与佛家一直斗争的地方。

企业家稻盛和夫说的特别好:“如实观察事实,即使自我牺牲,也要贯彻真理,有这种觉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句话其实把“如是观察”与担当同时都包括了。

曾经有人问王阳明:“佛家也说养心,儒家也说养心,但佛家却不可治天下,是什么原因?”王阳明回答说:“儒家的养心,没有离开事物谈养心,只是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而佛家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作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没啥交涉了,所以不可治天下。”

王阳明对佛家的论述,其实后人是有争议的,但这个不是本文的重点。这里引用王阳明的话,只是想说,初步的“如实观察”可以把自己当成局外人,但如果想得到真正的大智慧,“如是观察”就不能再把自己当局外人了,而是要“身在红尘、丝毫不染”,这样的功夫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实践的。

图片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后台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