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为何壮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火锅的历史 2020-07-29

壮族“不落夫家”的婚俗,为何至今依然盛行?你听过女娶男嫁吗

泱泱大国彰显华夏神韵,悠悠岁月沉淀万里河山。在这片神奇的东方土地上,不仅孕育出了令人仰慕的华夏民族,同时也诞生了56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有一个人口最多,习俗也尤为特殊的少数民族它就是壮族。

相比较于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来说,壮族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其实并不深刻。人们除了知道在所有少数民族中,壮族的人口数量最多并拥有本民族语言之外,对于这个民族的其他方面基本上都是一无所知。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为何壮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壮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生活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实际上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壮族先民的发源地应该就是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纳入秦朝版图。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在百越之地分布了很多少数民族,这其中就有现代壮族人的祖先“布壮”人。按照古籍记载壮族在古代社会的名称有很多。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为何壮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除了“布壮”之外还有“布越”、“布衣”;以及布侬”、“布央”、“布傣”等。无论哪种名称都是古代壮族人的历史演变记忆,但笔者认为从“布越”中可以证实,壮族人确实曾在百越之地聚居生活过。

每一个在历史长河中艰难发展的民族,都有其受世人尊重的及灿烂文明。发源于旧石器时期的壮族在2000多年的发展史中,不仅创造出了独具壮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孕育出了流传千年的文化习俗。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为何壮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笔者认为如果从民族差异性角度来讲,壮族不仅拥有独特的建筑、服饰、饮食文化。同时在劳动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具有壮族特色的民风民俗。由于生活在气候比较潮湿的南方地区,所以壮族人发明了依山傍水的“木楼”。

同时,为了能够延续民族文明壮族先民,还形成了一种独具民族风格的婚俗文化。相比较于汉族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古代壮族人在面对婚姻大事的时候,也别出心裁的演化出了“女娶男嫁,夫从妻居”的婚俗。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为何壮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壮族历史渊源及婚俗文化演变

发源于先秦时期百越之地的壮族,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与中原大国,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百越”地处长江中下游至东南沿海区域,由于这里尚处于未开化的历史阶段,所以直到秦朝建立之后才浮现在大秦帝国的视野之中。

秦始皇为了实现天下一统的宏伟目标,曾派遣50万大军讨伐壮族祖先聚居的岭南地区。但由于此地交通不便、气候多变,所以一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军才战胜西瓯人统一了岭南地区。并在此地设立桂林、南海、象郡,至此生活在该地的壮族先民,才正式被纳入秦朝的统治之下。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为何壮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1.聚居于百越之地的壮族先民

事实上当时生活在岭南之地的壮族先民,尚处于氏族部落社会发展阶段。这与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相比,至少在社会发展上已经不止落后了一千年。虽然此时的“西瓯”、“骆越”人,已经开始使用铜铁器并步入了文明时代。

但是这种氏族部落社会体制,却根本无法与封建体制相提并论。笔者认为岭南纳入秦朝版图之后,在秦朝先进的社会制度带动之下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简单说就是从氏族部落跨越式的进入了封建制度,这其实对壮族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为何壮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跨越式发展,至少可以让壮族少奋斗一千年的时间。这不仅为壮族的民族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形成稳定的服饰、饮食,以及生活习俗文化开辟了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而大秦帝国统治者为了稳固岭南地区的统治力,还曾派兵在此地修筑了“灵渠”。而“灵渠”所在地就在广西东北部,也就是现代壮族人生活的地区。同时,秦始皇也曾下令向岭南地区迁徙人口,这就出现了汉族人与“西瓯”、“骆越”人杂居的现象。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为何壮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此之后,当地的原住民不仅接受到了,较为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熏陶,同时也对生活于岭南西部的越人,向更加文明的社会迈进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其实都是古代壮族的发展简史。

2.中原大国对壮族发展的影响

实际上壮族先民自从融入了中原大国之后,就在不断感受日新月异的发展与进步。从秦朝开始历经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岭南地区的壮族先民,在中原大国文化的不断影响之下,曾先后出现了多次改易名称的现象。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为何壮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乌浒”、“俚”、“僚”、“俚僚”,其实就是秦朝时期西瓯、骆越人的后裔。实际上古代社会中的岭南地区,其实就是现代社会的两广地区,而现代社会中的壮族人也都聚居于此地。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笔者认为从先秦时期一直到满清王朝,壮族先民都在顺应历史潮流默默发展。从最开始的氏族部落社会体制,再到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形成的土司制。其实都可以说明壮族在追随社会发展步伐的同时,也在为民族发展在做着积极的改变。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为何壮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3.古代壮族先民的发展史

如果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从古至今,壮族先民历经了采摘、游牧、农耕三大阶段。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更是由游牧生活,彻底转变为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在当时社会中壮族人已经开始使用耕牛种地。

“深耕溉种,时耘时籽,却牛马之踏履,去螟螣之戕害,勤以朝夕,滋以粪土”,这段记载就是对古代壮族先民耕种技术的描述。由于岭南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所以壮族人皆以种植水稻为生,而且水稻种植可以每年两熟或三熟。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为何壮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笔者认为正是在这种社会发展进程中,壮族人才逐渐形成了独具历史风貌,以及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习俗。其中,尤以住房、服饰、节日、文化艺术,以及极具壮族特色的婚俗最有特色。可以说在众多少数民族中壮族的民族特征特别明显。

从先秦时期沉淀下来的壮族习俗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些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而最能体现这种文化特征的元素,大致包括服饰、语言、文字、饮食等。人们可以通过不同语腔语调,很明显的区分出不同民族亦或是不同地区的人群。壮族作为两广地区最具民族特征的少数民族,一言一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可以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壮族特色。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为何壮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一、服饰习俗

从上古吃时期华夏文明初祖黄帝,提出“上衣下裳”服饰形制开始,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就进入了服饰文化时代。但是聚集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因为步入文明社会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服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比较落后。

由于壮族在秦朝统一之后就划入了行秦朝版图,再加上生活在内陆的汉族人不断迁入岭南地区。所以对壮族先民生活中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在服饰文化方面更是不断向汉民族靠拢。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为何壮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但是壮族特有的服饰也并未消失,只是在现代社会很多年纪比较大的壮族人,比较隆重的节日里依然会穿壮族传统服装。无论男女都有极具民族文化的服饰,但由于古代壮族聚居区经济毕竟落后,所以他们的衣服颜色、样式、装饰也比较单调。

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壮族服饰相比较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来说,不仅样式简洁利落而且也比较符合生产劳动。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为何壮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大多数情况下壮族人的服饰,多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衣服的颜色基本上都差不多,而且从服饰形制角度来讲都比较,符合“小衣襟,短打扮”的特征。

1.壮族男性服饰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壮族人,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很少穿民族服饰,但是在过节或参加活动时也都会身着壮族服饰。壮族男装基本上都以当地土布为原材料,上衣为短领、对襟为主并缝制6-8对布结纽扣,同时,前胸部位还会有一对小兜、腹部则为两个大兜。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为何壮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一般情况下衣服下摆都会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实际上这种形制的民族服装,有一点类似于破胸对襟的唐装。由于当地的气候相对来说比较闷热,所以大多数壮族男性都不穿长裤,而是以肥大的齐膝短裤为主。

2.壮族女性服饰

相比较于男性服饰来说壮族女性的服装相对复杂,虽然衣服的颜色多以蓝、黑为主。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却添加了很多装饰,比如,领口、袖口、襟底等处,都会绣上色彩斑斓的花边。当然女性服饰也分无领和有领两种,但无论哪种形制的服饰都有纹绣。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为何壮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壮族女性头上大都会包上一块彩色头巾,分印花或提花两种不同类型。很多年轻的姑娘还会在腰间系一条围裙。下身既可以穿宽大的黑色裤子,裤脚出还会绣上两道彩条。当然下身也可以穿独具壮族特色裙子,然后脚上穿着一双绣花鞋。

壮族女性在赶圩、歌场或其他重大节日时,都会身着民族服饰并戴上耳环、手镯和项圈。实际上如果从戴“项圈”习俗来看,这其实也是壮族女性的一种独特装饰。相传很多壮族女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会在家长的授意下佩戴项圈,而且也多以“长颈”为美。

二、房屋居住习俗

相比较其他少数民族的居住条件来说,壮族人自20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木楼”。这种类似于楼房的建筑又称“干栏”或“麻栏”,简单说就是一种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以木质结构搭建而成的二层阁楼。

大多数情况下壮族木楼都会搭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因为在这种环境中搭建房屋不仅可以改善居住条件,同时也特别有利于通风散气。木楼上层一般都会住人而下层则会圈养牲畜和家禽。虽然看起来会有一种“香臭不分”之感,但因为房子建设于山林之中,所以根本不会出现空气污染的现象。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为何壮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虽然现代社会中的壮族住房多数与汉族相同,但是在一些比较古老的壮族寨子中,依然可以看到古老而又传统的“木楼”。这种所谓的木楼其实极具古代壮族特色,因为当年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人,是最先发明这种二层阁楼的群体。

三、壮族开放式的婚姻习俗

1.壮族年轻男女恋爱方式

相比较于其他民族来说即使是在古代社会,壮族青年男女也可以自由恋爱。“对歌”就是一种较为开放的恋爱方式,壮族青年男女会在外出赶圩之时,展开一场以恋爱为目的的对歌大赛,当然在田间、村头等地也可以对唱山歌。

“老人也有十七八,父母也有风流时”,就是轧壮族青年对歌时最经典的唱词。这一点其实与封建社会中汉族女子,“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领教制度截然相反。这其实也再次反映出了壮族尊徐母系氏族社会的风采。

2.“女娶男嫁,夫从妻居”

在壮族众多文化习俗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婚姻习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古至今,在众多民族中都是男人娶妻,而唯独壮族先民保留了母系氏族的婚姻制度。“女娶男嫁,夫从妻居”就是壮族独特的婚俗。

“女娶男嫁,夫从妻居”:为何壮族依然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简而言之这种婚姻习俗有点类似于汉族的“入赘”,壮族年轻男女到了适婚年龄的时候,可以通过有对歌、抛绣球和打木槽等方式,寻找自己心目中的另一半。这其实也与壮族比较开放的社会制度息息相关。

直到现在社会壮族农村地区,依然在流传这种极具民族风格的婚俗。如果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女娶男嫁,夫从妻居”,其实与壮族“不落夫家”习俗如出一辙。大意为壮族女性在结婚之后一般都不会常住婆家,就算是结婚当天也会与好姐妹一起庆祝。

这种习俗在现代人的眼中都特别难以理解,夫妻二人在结婚之后就应该按照,约定俗成的婚姻制度在一起过日子,但是壮族的“不落夫家”婚俗,却很容易导致夫妻感情淡漠,而最终走向离婚的边缘。

在古代社会结婚之后的壮族女子,一般都会在农忙时节或者重大节日,才会从娘家回到婆家小住几日。这种现象基本上会持续到两三年之后,而且还必须是在已经怀孕的前提下才能长住夫家。这种婚俗现象虽然令人无法接受,但是壮族男子也不得不勉为其难。


结语

每个在历史画卷中留下印记的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发展与习俗传承历史。壮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所以也会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人丁兴旺,其实与其固有的传统习俗有非常大的关系。

从先秦时期聚居于百越之地,再到融入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之中。不仅对壮族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为完善壮族文化习俗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壮族发展历程中,其独特的习俗就是迈向文明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谢荣征《广西壮族婚俗趣谈》

郑超雄《关于壮族婚俗的管见》

完颜雯洁《浅析文山广南县壮族婚俗变迁》

李萍《从婚俗歌探桂西壮族婚俗——以平果嘹歌为重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