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为后世古典医籍考订意义重大

 tjboyue 2020-07-29

有唐一代,道医辈出,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载入的名道医就多达十一人,计有杨上善、孙思邈、曹元、韦慈藏、孟诜、元(玄)珠先生、王冰、沈应善、紫极宫道士、陈寨、王彦伯等。在这个道教医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自然有着许多堪称一流的医学思想和成就。其中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杨上善对《黄帝内经》的整理、研究,功绩卓著,《黄帝内经太素》一书具有鲜明的道教色彩。

杨上善,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家,其里贯、生卒年代,正史无载。关于其生平事迹,明人李濂《医史》及徐春雨的《古今医统》都云杨上善曾担任过隋大业年间的太医侍御。

按《古今医统》:
杨上善,不知何郡人,大业中为太医侍御,名著当代,称神,诊疗出奇,能起
沉疴笃疾,不拘局方,述《内经》为《太素》,知休咎,今世之云太素脉皆宗之,鲜有得其妙者。

道医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为后世古典医籍考订意义重大

按照这一记载,杨上善曾任隋朝太医侍御,不但医术精深,“能起沉疴笃疾”。“名著当代”,而且根据《旧唐书·经籍志》的载录,其著有《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等医书,在《内经》研究方面独辟新径,自成一家。

另据唐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记载,“太子仪郎杨上善,高宗时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杜光庭是在追述历代注解《道德经》的情况时说了这番话,杜光庭指出杨上善在唐初曾任太子司议郎,对《道德经》进行过注释,撰有《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行世,杜光庭生活在唐末,上距杨上善生活年代不远,其记述当为可信。

杨上善不仅医术高明在道学方面也曾撰书立言,由此再观如今传世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从内容来分析,其对《内经》的注解也带有鲜明的道教色彩。

首先,杨上善在书中凡引老子之言,则必恭称“玄元皇帝”,足见其崇尚道教之情谊。例如在阐释“藏德不上故不下”一文时,杨上善注曰:

天设日月,列星辰,张四时,调阴阳,日以曝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所杀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谓天道藏德不上故不下者也。圣人象之。其起福也,不见其所以而福起;其除祸也,不见其所由而祸除,对圣人藏德不上故不下也。玄元皇帝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其事也。

道医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为后世古典医籍考订意义重大

同样,在诠释“上下则日月不明”条文时,也云:

君上情在于已,有私修德,遂不为德。玄元皇帝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君之无德,则令日月薄蚀,三光不明也。

“玄元皇帝”乃是唐代崇道皇帝高宗李治为老君加封的尊号,据此也可以推断杨上善生活于隋末唐初。

其次,从杨上善注文的具体内容来看,以道教义理来对《内经》经文进行诠释书中比比皆是,仅举数例如下,从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杨上善的道教医家本色。

雷公曰:愿为下材来,勿满而约之,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天下师焉。
杨氏注曰:摄生之道,材有上下,诊法成已,节约合理,得长生久视,材德之上,可为天下师。诊法未能善成,故曰未满而能节而行,得为国师,是按脉而知病生所由,称之为工,材之不下也。
学之所以始。杨氏注日:将学长生之始,须行导引,调于经脉也;工之所止也。杨氏注曰:欲行十全之道济人,可留心调于经脉,止留也。

道医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为后世古典医籍考订意义重大

这种以长生,重生思想来阐发医理的例子还有许多。如在关于“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守失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这一医经时,杨上善以道教养生思想作了详尽诠释:

五藏之神不可伤也,伤五神者,则神去无守,藏守夫也,六腑为阳,五脏为阴,脏无神守,故阴虚也。阴藏既无,遂致死也。故不死之道者,养五神也。人皆怵惕思虚,则以伤神,悲哀动中,日亡魂性,喜乐无极,神魄散扬,愁忧不解,志意悗乱,盛怒无止,失志多忘,恐惧惊神,伤精瘘骨,以千端之祸,害此一生,终以万品欲精,浇乱真性,仍服金石贵宝,催斯易生之躯,多求神仙芳草,日役百年之命。昔彭聃以道怡性,寿命遐长,秦武采药水仙,早升霞气。

故广成子语黄帝曰:来,吾语汝,至道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也。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心无所知,神将守形,可以长生,故我修身千二百岁,人皆尽死,而我独存,得吾道者,上为皇,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下为土,是知安国安人之道,莫大怡神,亡神亡国之灾,无出情欲,故歧伯以斯至道,上答黄轩,述千古之遗风,拯万叶之茶苦也。

道医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为后世古典医籍考订意义重大

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在传统医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书名,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然自问世以来,由于“其文古,其理奥”,加之唐以前的古籍。多为简书、帛书,历代在传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佚失或损坏,造成文讹义失,及至隋唐,《内经》一书纰缪错乱已相当严重,急需进行校订、疏证和整理,而杨上善则是医史上最早进行这方面工作的三大医家之一。

杨上善有感于当时《黄帝内经》传本在内容和体例编排上的繁杂,使究习医理者陷于茫然无序、问津无门的弊端。将《素问》《灵枢》的162篇全部拆散,按其内容的不同性质,归纳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18个大类,并于每一个大类之下又分若干小类,详加注解,名之为《黄帝内经太素》,凡三十卷。是书在体例上自成体系,有纲有目,子目章句秩序井然,使原书在理论上更具系统性,便于习医者掌握《内经》理论要领。这种对《内经》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杨上善实乃历史上的第一家,为后世研究《内经》开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径,受到医家的普遍称道。

道医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为后世古典医籍考订意义重大

黄以周在《儆季文钞·旧抄太素经校本叙》中对此做了中肯评价:《太素》改编经文、各归其类,取法于黄甫谧之《甲乙经》,而无其破碎大义之失。其文先载篇幅之长者,而以所移之短章碎文附于其后,不使原文糅杂,其相承旧本有可疑者,于注中破其字,定其读,亦不辄易正文……其为注,依经立训,亦不呈私见。值得一提还有,由于《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不仅保存了《素问》的内容、而且也保存有《灵枢》的内容。这对于后人考订古典医籍《黄帝内经》意义尤为重大,时至今日《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仍被医学界珍视为中医经典的十大名著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