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县太爷想出“蚕为天下虫”刁难,秀才下联非常经典,你有更好的吗

 历史子衿 2020-07-29

文/寒秋

县太爷想出“蚕为天下虫”刁难,秀才下联非常经典,你有更好的吗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春秋时期的楚辞离骚到唐诗宋词在顺着时间长河到元曲、明清的小说。文化的发展语言的精妙,几千年间一直在变化。这种种不同朝代的诗词歌文哪怕是相隔数千年,现今的人们读起来仍然能够感觉到言语中的绝妙。

除却上述所说的各种诗词文化,还有一种文化不仅能够体现中文的意境,在语言上还更加凝练那就是对联。对联的起源的具体时间已经不可考证,只知道大体时间出现在秦朝,至今也早已数千年的历史。

县太爷想出“蚕为天下虫”刁难,秀才下联非常经典,你有更好的吗

对联因为其与做对时故事联系的紧密性,很少有专门记载不同对联的书籍流传下来,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知道很多有关于对联所产生的趣事,大多都是因为野史记载了许多对联。

今天我们所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明朝时期有关于对联的趣事。事情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当时的一个秀才因为从小喜欢读书,所以成年后才华横溢,被人称赞。

秀才姓冯,是浙江人,出生时家境较为清贫,但是这并不影响冯秀才对读书的热爱,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打小就跟母亲相依为命的他十分孝顺,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哪怕再苦也坚持让他上学,好在冯秀才一直刻苦用功,十分上进。

随着年龄的增大,善良的冯秀才除了平日的看书求学外,还经常免费教村里读不起书的孩子一些例如:《百家姓》《三字经》等书籍。慢慢的村中人们都知道冯秀才才华很高对人也没有丝毫傲气人缘很好。

县太爷想出“蚕为天下虫”刁难,秀才下联非常经典,你有更好的吗

因为赞颂的他的的人越来越多,本身才华又足够,送到他这里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当然很多学生也不再是家境贫寒而是希望学到知识,慢慢的冯秀才干脆直接创办了一个私塾专门教孩子。后来学生学成、学生学来越多,他的名气传到了当地县太爷的耳朵中。

县太爷是刚刚调来的人,在原来并不知道冯秀才这号人物,到了当地后,经常听百姓赞颂这位人缘极好的冯秀才,因为县令也十分年轻,在听说冯秀才才华横溢后,心中有一些不服气。

像他这样的人都有自己的傲气,他可是堂堂正正通过科举担任的县令,论学问,怎么可能比不上一个秀才,如果秀才真的有才华,又怎么甘心屈居在小小县城中呢。于是赌气去找冯秀才比一比。

县太爷想出“蚕为天下虫”刁难,秀才下联非常经典,你有更好的吗

在见到秀才后,秀才温文尔雅,待人也礼数都在,原先想要跟秀才比一比才华的县令也不好直接说明来意,就开始先与秀才聊了起来。结果两人越聊越投机,从历史到当下,从诗词歌赋到即兴作对,两人的许多观点都给了对方新的视野和启发,两人可以说相见恨晚。

时间悄悄过去,在快临走时,县令并没有忘记他来的目的,秀才的才华已经不需要考证,的确值得人们佩服。但是究竟两人谁的才华更高呢。

想知道答案的县令向秀才出了一提,就说道:“我最近看到了一个十分精妙的上联,只是思索良久并没有太好的下联与之对应,今日与冯兄相见恨晚,还请冯兄赐教。依照冯兄的才华想必能够对出下联。这上联就是‘蚕为天下虫’。”

上联中蚕子可拆分为天和虫,可说十分巧妙。

县太爷想出“蚕为天下虫”刁难,秀才下联非常经典,你有更好的吗

秀才听后,只停顿了一会,就说道:“鸿是江边鸟”,县令一听,大为赞叹,上下联对仗工整,称赞了一番后开心离去,两人之后经常讨论学问,成为了好朋友。

小编这里也有一个上联:孔明凭草船借箭。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对出下联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