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与艺术》【世界感恩节】夕颜:粽子里的端午

 世界作家图书馆 2020-07-29

早上路过菜市场耳边传来清脆地叫卖声:“新鲜粽子,新鲜粽子,3元一个!”随着这平常稀松的叫卖声,遥远的端午就来到了我的跟前,然后轻轻打开尘封已久的陈酿,那浓郁的关于她的思念就那么悠悠地飘散出来……

印象中端午时节雨水特多,有时可以从初春下到初夏,家乡的母亲河------九龙江,就这么恣意地蓄满一江悠悠深情,等待人们在賽舟嬉戏。

不管是那时青葱的我,还是现在已为人妇的我,划龙舟盛举和快乐当然是不属于我的,我最多是属于看客的份。可是属于每个人的午端自有属于我的幸福。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那不变的童谣中,掉了牙的奶奶和缺了牙的孙女,在粽子里感受端午的味道。

端午节的主角是奶奶,我是烧火的一名配角。支起一口大锅,木柴烧的旺旺的,米肉翻炒着,香味诱人飘着。奶奶在梁上装钩,绑着一把棕绳,下面放一只大木盆,盆里是粽子原料。姐姐是奶奶的好助手,洗粽叶、煮粽叶。我是不许包的,奶奶怕我包的干瘪难看没人要,只能观赏。奶奶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折出一角,那形状就如一个漏斗,再往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已经炒三成熟的糯米,塞上一大块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然后把粽子叶长出的部分折回来盖住那个三角兜。那双平日里我看着瘦骨嶙峋的像蒲扇的大手突然有了某种魔力似的左折右叠,手中拿飞舞的棕绳就如一只跳着八字舞的蜜蜂眨眼见一个结结实实的金字塔般的粽子活脱脱的攀在棕绳上。甚至有段时间,年幼的我执拗地认为包粽子手就是奶奶那样的。

有奶奶就有粽子,这是一种家的味道。童年里的粽子有奶奶的神奇,也有乡下舅舅的慈爱。舅舅的慈爱包裹在那一颗颗清香的豆粽里。

舅舅包的豆棕是很清淡。没有肉,主要是黄豆、大米,佐以油葱,我却喜欢它的厚实、清香,一如朴实憨厚的舅舅。舅舅还在襁褓时,由于家贫,舅舅就送给了偏远乡下人家。养父母家也不富裕,抱养他之后才生育,可是不久养父去世,年少的他担当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让弟妹上学。弟妹成才成人了,他自己的终身大事却耽误了。他最大的快乐就是来我家喝两口,知道我爱吃豆粽,每年都会送来,端午也就有了另一番味道。他不善言谈,那长年在太阳底下劳作的皮肤如粽叶般透出褐色的光泽,沉稳厚实的舅舅包出的粽子也是那么的实沉,一个就能撑饱我小小的肚皮。舅舅不吃粽子,但总是笑眯眯的看我,看我吃粽子。调皮的我一边吃一边唱着“外甥吃母舅,亲像吃豆腐;母舅吃外甥,亲(闽南语音:就的意思)像吃铁钉”的歌谣。距离拉不开亲情,正如我的头发,如他一样曲卷的一般。有阵家里困难,妈妈无力让我上学,那年端午前后,送粽子的舅舅,一听,二话不说立马把手上的金戒子捋下给妈妈。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长大一定亲自包香喷喷的粽子给舅舅下酒。没曾想那时歌谣却一语成谶,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年,他来不及吃上我亲手包的粽子,舅舅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厚实的粽子就成了一种思念。    

后来,我成了一名乡村教师,端午时节里,淳朴的学生们常会带来自家粽子,农家的咸水粽,油葱调白米,清请爽爽,清爽中流淌着一份简简单单的情谊,那是属于农村的朴实。

现如今,在这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缺衣少食的日子已然成为一种记忆,很多以前年节里才有的美食,处处可见,时时可尝,而那最醇厚的味道,依然浸渍在亲人那双飞舞在层层叠叠粽叶间的掌心里。

走过童年,走出乡村,一串串的粽子,就是一串串的温暖。

粽子飘香的时节,让我们感恩岁月的曾经。


 

作者简介:

蓝惠娟,女,笔名夕颜,生于72  漳州市芗城区  9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现就职于漳州市浦南中学    中学高级语文老师  漳州台商投资区作家协会理事。漳州市诗歌协会会员,中国网络诗歌协会会员,  漳州市作协会员。已过四十的女人,喜欢徜徉在文字的海洋,憧憬着诗和远方的美丽,把时光打成铅字,烙上季节的温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