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与艺术》【放歌冬天】冯波:母亲的味道

 世界作家图书馆 2020-07-29


我吃过的饭菜中,有一种美味,它虽然样貌平平、普通无奇,但我却对它情有独钟、百吃不厌,那就是带有母亲独特味道的手擀面。

手擀面,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擀制而成的面条。因其不仅用料单纯,做法简单,而且入口爽滑,筋道耐嚼,香味浓郁,在西北农村,是一种老少咸宜、四季常新的膳食。大凡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打从出生之后,就与手擀面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自然也不例外。

每逢母亲做手擀面,一有空闲,我必然自告奋勇地给她的帮忙。说是帮忙,其实我是想第一个吃到母亲做的手擀面。我那点的小心思,自然瞒不过母亲的“火眼金睛”,但她却不说破,只是微笑着点点头。于是,我便有机会近距离欣赏母亲做手擀面的全过程。

母亲做手擀面,那叫一个成竹在胸、挥洒自如!只见她先取几勺面粉放进面盆里,然后右手执筷,左手拿瓢,一边慢慢加水,一边快速搅动。等水完全浸透面粉后,就把粘乎乎的湿面团在一起,置于宽大瓷实的案板上开始揉搓。面团在母亲手中不断变换着形状,一会儿变成长条状,一会儿变成圆疙瘩,如此反复揉搓数十遍,面团就变成了一个圆光溜滑的面蒂子,最后把面蒂子扣在面盆下醒着,就开始炒“炒菜”了。所谓“炒菜”,就是把大葱、豆角、胡萝卜、大白菜等蔬菜洗净切好,在锅内滴一勺胡油,待油香弥漫屋子后,依次倒入备好的蔬菜煸炒,大约八分熟时,加入食盐、味精、调和等佐料炒匀,再倒入两瓢凉开水煮沸,一盆色泽鲜艳、香味扑鼻的炒菜便出锅了。

接下来,母亲吩咐我倒半锅清水,往灶膛里添上柴禾烧着,就开始有条不紊地擀面了。擀面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只有二者兼备,方能擀出上好的面条。母亲把醒好的面蒂子放在案板中央,用擀面杖擀成脸盆大小的面饼,再把面饼卷在擀面杖上,用双手轻轻握紧,然后就来来回回滚动着擀起来。只见一根长约三尺、粗若鞭杆的擀面杖,好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般,在母亲手中上下翻飞,挥洒自如,面饼一点点由厚变薄,由小变大,最后变成一块圆如满月、薄似纸张的面片。稍晾片刻后,在面片上撒少许玉米面,再将面片折叠成扇形,便拿起菜刀切将起来。只听菜刀与案板亲吻的笃笃声不绝于耳,疏密有致,倾刻间,面片便摇身变成细如丝线、长可及膝的面条。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感觉最幸福的日子,莫过于过生日或生病了。生日一年只有一次,弥足珍贵,母亲都会不遗余力、倾尽所有为我们操办,手擀面肯定是必不可少的“重头戏”。但生病就不同了,一年可以有好几次,甚至更多次,每次我们都能如愿吃到心仪已久的手擀面,以至于我曾一度生出天天生病的奇想!记得有一次,我感冒发高烧,浑身酸痛,吃了几剂药总不见好,整天病恹恹的,茶饭不思。无奈,母亲便狠心拿出为大妹过生日预留的白面,给我精心擀了一碗香喷喷的鸡蛋手擀面。我一见顿时来了精神,端起碗就猛吃起来。碗很快见了底,只觉一股暖流迅速涌遍全身,细密的汗珠争抢着往外冒。少顷,我发觉自已就像脱胎换骨似的,高烧溜走了,浑身不疼了,感冒竟奇迹般地好了!见此,大妹打趣说:“原来妈妈的手擀面还有治感冒的功效啊!”之后,每次生病,母亲都会给我们做一碗手擀面,并美其名曰“病号饭”。也许是心理作用,我感觉吃了母亲做的手擀面,病不但好得特别快,就连病痛的折磨也被浓浓的母爱融化得无影无踪。

这些年一路走来,尽管吃过各种鸡鸭鱼肉,也品尝过花样繁多的面条,但我觉得无论哪一种饭菜,都没有母亲的手擀面温暖贴心,也吃不出母亲特有的味道。因为我深知,母亲的手擀面不是普通的面条,它寄托着深切的期盼,凝聚着浓浓的亲情,这份亲情是永远难以割舍的!


作者简介:

冯波,笔名仰天笑、风子、风之波,甘肃天水人,文学爱好者。自2015年开始写作,目前共在全国各大文学网站发表散文、诗歌、短篇小说100多篇(首),十余万字。散文《麦黄六月》获“盛京文学网”第二届全国网络文学征文比赛“提名奖”;作品散见于《左江日报》、《新塘文艺》、《华东文学》、《山东商报》等纸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