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市建市七十周年“天新杯”有奖征文|涂源泉的随笔《江北农场、江北大厦及其他》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原黄石市江北农场,(曾名“湖北省地方国营散花洲农场”),先前隶属于湖北省公安厅劳改处(第一任场长姓施,曾任省公安厅副厅长兼劳改处处长)。1962年春夏,为贯彻执行当时党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省、市有关部门研究决定,该场改变性质,剥离出劳改系统,交由黄石市人民政府管辖。又经由当时所谓“三长会审”(“三长”指省、市、农场相关领导),对该场原有在职人员(主要是劳改释放后留场就业的职工),进行了全面清理审核。一些政治犯、案情复杂或案情严重的“新生”员工等,均遣送去沙洋农场。是年秋天,江北农场迎来了首批省高教厅、工业厅下放干部职工和本市市直机关下放的部分干部职工。之后于1964年秋天,黄石市内又安置下放来一批社会青年(那时也叫回乡知青)。1970-1971年又先后有1000多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来到农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当时江北农场的主要劳动力和中、下层骨干。

     上世纪八十年代,江北农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了又一波发展高潮。当时的农场领导人审时度势,将原先“以菜为主,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改为“以菜为主,农工商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当时的口号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先是在七十年代,在原先几经周折的修配厂(其事将另拟文记述)的基础上,办起了一个水泵厂,对外名“黄石水泵厂”。八十年代初又在自有两个畜牧场饲养出口瘦肉型牲猪的基础上,与深圳种子种苗公司合作开办了“深鄂养殖场”(即深鄂猪场)。之后在深鄂猪场的基础上,又在深圳合作开办了塘朗猪场,横岗猪场。为了更好地沟通两地之间的联系,优势互补,又购置了多台大型五十铃货车,组成了一个长途运输车队。因车队主要是转运牲猪,在车厢上焊接了钢架并配置了相应的雨棚,此车队后来成为活跃在深、鄂之间享誉一时的“大蓬车队”。  

据那时任江北农场场长的向继才同志回忆:那时江北最高时拥有员工近5000人。下属单位计有:以种植蔬菜为主的一分场和二分场;以水产养殖为主的三分场;以畜牧养殖为主的有场部畜牧场和禹山畜牧场(之后一、二、三分场又各自开办了养猪场);在深圳又有合作(名为合作,其实主要是租用场地,经营完全自主)开办的深鄂猪场、塘朗猪场、横岗猪场;工业有水泵厂、食品公司(在原酱品加工厂的基础上开发了新产品豆浆精,对外称江北食品公司)、塑料泡沫包装厂等;运输方面有供运科(辖上述的车队以及船队,船队计有两艘拖轮,多艘木驳船和自备的汽渡);建筑方面有江北建筑公司(三级资质);商业方面有商贸公司,场部还有自办的商场、菜场;此外还有自办的子弟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多所托儿所幼儿园和自办的卫生院以及多个卫生站等等…。1985年全场总产值1000余万元,利润100万余元;至1988年总产值已达5000万元,利润将近500万元。全年供应市区新鲜蔬菜800余万斤,鲜鱼60余万斤;供港(经香港五丰行出口)瘦肉型牲猪2万头。那时出口牲猪被国家经委、湖北省外贸定为重点扶持出口基地,在出口创汇和稳定香港经济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蔬菜和水产养殖被定为市重点基地(每年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在保障当时全市蔬菜、鲜鱼供给和平抑市场物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相当的贡献;水泵厂被当时省机械工业厅和市机械工业局定为农口唯一外挂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污水杂质泵被评为省优秀产品,生产的系列产品1986年经国家机械委验收合格,颁发了生产许可证;食品公司开发的新产品豆浆晶作为当时省农口唯一新产品被省外贸组织出口到香港。  
1986年年初召开1985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以及全场三级干部会议时,许多干部群众提出:我场设于市区(于黄石大道原市五金公司东方红商店对面)的老办事处(有一内部招待所和豆腐加工厂),已经不适应新形势,更难以代表我场新形势下的新面貌。会议经讨论决定将原办事处旧建筑拆除,新建一栋高楼,并且定名为“江北大厦”。会上更有老干部提出,我场1951年建场时不只有江北这一块“飞地”,还参加了黄石市区的多项建设,为黄石市立市初期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在市区上窑处有一个碎石厂,那边有好大一片地方,都是这个碎石厂开山取石开出来的(后移交给了石灰窑区)。在新下陆处还有一个矿石加工厂(后移交给了下陆区)等等。而当时建在黄石大道旁的老办事处,虽然只是三层楼,却是当时市区的地标建筑之一。我们现在要新建江北大廈,也要瞄定地标建筑这一目标。  
此事后经当时农场的主要领导拍板确定,在原有1350平米的地域上,建一10层高楼(为当时黄石市的最高建筑。后一年,即1987年当时的大冶钢厂在上窑处建了一栋13层的冶钢大廈,才夺走了当时最高建筑的称号。),建筑面积约4500平米。设计委托给十五冶,施工则由自有的江北建筑公司组织实施。为保证工程进度和资金到位,由当时的场长向继才同志前往深圳,在深圳相关银行贷款200万元。那时又有原省工业厅、高教厅下放来场的老干部提出,大廈建成后最好能请省里某位知名领导给题字,才能更显出大廈的档次。这一建议提出后即被上下一致认同。我当时任江北农场场办秘书、副主任,斟酌再三后接受了请领导题字的任务。我当时敢于接受这个任务的底气是:我自1967年以来与李声高一直相知相交,过从甚密。李声高是当时的省书法协会理事,李尔重来黄石时声高曾经参与接待,他与李尔重算是比较熟悉而且保持有一定程度的联系。我与声高相商,他感觉由他出面牵一下线,请李尔重题字可能问题不大。于是我请声高给我写了一封致李尔重的书信,带了两箱当时本场食品公司的新产品豆浆晶,出发去武汉。  
到武汉后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我找了一位熟悉路径的人指引,直接到了李尔重的家里。开门接待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后来知道是他的一个儿子),我向他表白了上门的缘由,并将李声高写的信递给了他。他让我在客厅等一下,大约五分钟的样子,李尔重来客厅接见了我。我向李尔重同志汇报说我们江北农场现在发展形势很好,而我场许多干部、骨干都是62年由省工业厅、高教厅下放去的。他们非常渴望能得到省市(指武汉市)老领导(当时李尔重同志任湖北省顾委副主任)的关怀,希望老领导能给我们新建的“江北大廈”题字。李尔重同志稍一考虑,就答应了我的请求。他让我在客厅等着,二十分钟左右,他就将写好并且加盖了他的印章的“江北大廈”四字递给我,我非常高兴地一再表示感谢。他儿子用一个牛皮纸信封将题写的字封装好交给我,我就告辞了出来。留给他老人家的谢礼只是我场自产的两箱豆浆晶。  

      回到黄石后我将李尔重同志的题字交给当时农场的主要领导过目,后来他们将后续事宜(如何放大和用什么材料制作字体,又如何安装于大廈面对黄石大道正面的墙体上等),安排给了当时农场老干科的负责人孙文龙同志和建筑公司具体实施。之后李尔重同志题字的手迹落于谁手和落于何处我不得而知。  
1989年秋,我因种种原因,离开了江北,并辗转移居于深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新的浪潮冲击下和“抓大放小”的政策影响下,盛极一时的江北农场竟至风流云散。许多下属单位被分割改制,转卖于私人,江北大廈亦未能逃脱此命运。尤其是后来接手江北大廈者,竟不知所谓地将李尔重同志的题字也扒了下去,让人忍不住一声叹息…。更可叹的是,原江北农场曾经的父老兄弟,曾经的少年弟子亦因此而经历了更多的人生曲折和风雨。  
好在江北这一块黄石的“飞地”仍在,后来移交给了黄石港区管理,在那里成立了“江北管理区”。现在那里的道路得以重修,办起了不少的工厂,又保留了一些地块种植蔬菜,保留了水产养殖面积等等。而且开通了从市区陈家湾处直接开往江北(经原场部、二分场、一分场至禹山脚下)的19路公交车。重游旧地时让人心里甚感欣慰。

                                          2020/05/25日于上海浦东。

仅此感谢原江北农场场长向继才同志提供许多宝贵回忆资料!同时感谢原江北建筑公司经理杨子贵同志提供许多回忆资料!

[黄石诗歌年选]涂源泉2019年自选诗10首

[黄石诗坛]涂源泉的诗《灵魂在倏忽之间出窍》(3首)


涂源泉,1947年5月出生,湖北新洲人,大专文化。9岁(1956年)起,在黄石学习、生活、工作33年,1989年移居深圳,现已于深圳退休。近些年辗转于深圳和北美芝加哥之间。每天喝二两小酒,偶尔吟成一两首小诗。呿,如此诗酒人生!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