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推荐]胡耀文的诗集《云水谣》出版,附自序和作品精选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胡耀文】湖北大冶人,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大冶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青年诗人》《诗歌周刊》《诗歌月刊》《大河诗刊》《中国诗歌》《黄石日报》等报刊,著有诗集《聆听花开》,有部分作品被收入多种选集。

胡耀文的诗


我居住的小镇有一条溪流穿街而过,随着季节的雨量时而丰盈,时而瘦涸,但并没有完全断流的情形。溪水的颜色有时清澈,有时浑浊,水下有游鱼戏泥藻,水面有白鹭踏青荇。溪流两边是车道和人行道,临溪栽着樟树、桂树等各色树木,一年四季绿树掩映,飞鸟和鸣。这里半是寂静,半是喧闹,就像泥沙俱下的生活。我深信大自然的一切物相均有生命的关联,均可以与生命相互映衬。这是我的家乡,我在这里写作。我的思与诗主要来自这里。这条名叫还桥大港的溪流在诗中被我命名为西流溪。它被我命名并被我赋予了诗意的名称和宗教的意味,这是我能够作主的事情。我也在这里生活。我的生活半径不过区区五公里,偶有出游也多半是九宫山、梁子湖等近地风景,少有远行的时候。不是不想,是有诸多无奈。我的出生地就在小镇东北部的太平山下,一个寂静、偏僻名叫芭茅墩的小村,历史上既没有名人,也没有治学渊源。但民风淳朴,人们过着一种主要依靠农耕的没有欲望的平静生活。我在这里度过了艰涩的青少年时期。我读书到初二上学期,由于父亲身体抱恙,我不得不辍学务农,16岁的时候就到本镇镇办水泥厂上班,像一个强壮的大人一样挑起家庭生活的担子。一边上班一边干农活,对于一个青涩少年是艰难的事情,那时候我就有一种飞翔的欲望,想要走出去,过一种无拘无束的洒脱的生活。放牛或砍柴的时候我登上大山顶,北眺长江如练,烟岚一线莽莽苍苍;南望丘壑纵横,村庄湖泊星罗棋布。但那时候的我心无美景,仿如笼中困兽。这登高望远的意境使人迷茫,我想像鸟儿一样飞翔,我想拓展自己的生存半径。但我无法走出去,我开始写诗,这是我梦想的有效寄托。但我并不自诩为诗人,虽然这是一个重视浮名的时代,我有自知之明。我知道写诗终究是起于冲动,归于落寞之途,这也是万物一致的命运。我用诗歌记录我的生活:有时是情绪的渲泻,有时是思想的煎熬,有时是生命的拷问……

对于我,写诗好比是一个平台与出口,只是日常的一样必修功课,就像喜欢下棋和打牌的人一样,是一种喜好。同时,诗意的照临能在庸庸碌碌的日子带给我安慰,也能在浑浑噩噩的困倦中带给我清醒。通过写诗,我与自然万物发生或建立联系,我抒写自己的现实身份,抒发我的生活情感,以及我对命运的抵抗和认同。反之,诗也构筑和参与我的生活,它有时在梦中出现,将我的经验拖向那无尽的海底深渊,让我产生窒息感。有时,在我伫立窗口的时刻,当我望着雨中的飞燕,诗意突然出现,带给我少年时飞翔的冲动。诗还教会我爱和善良,这是它的另一种力量。当我深陷生活的囹圄,诗会打开一扇窗口,这时“诗是宗教”,它使诗人通过文字实现自我救赎。

如今,我年过半百,物质和名利一样都提不起,但我还在时断时续写诗,并从中获取自信,这已然一种幸运。我读书不多,无所师从。反过来看,那些给予我养份作品的作者都可以是我的老师,我在心里默默记着他们的好。身居小镇,工作和生活质量均等而下之,幸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聊以自慰。黄石、大冶的文朋诗友相互扶持,我也曾得到几个老师的指点和教诲,当铭记于心。现部份诗作结集,名《云水谣》,意为云天高阔,绿水长流,居家心自远,在现实促狭的生存环境中,寻找诗意,让诗歌如飞翔之翅,驮着我一以贯之的梦想不断飞翔。

是为序。

胡耀文作品选8首

温暖之诗

母亲将棉絮拿到

门前井叉上翻晒的时候

冬阳刚从东边垴

探出头来。随后

她又将煤炭炉提到禾场边

升火:我听到她劈柴的响动

接着就有火苗迎风燃烧的

噼噼啪啪的声音响起。

不久,鼎罐上的红苕就熟了 

母亲做事的时候手脚很轻,

她是个安静而整洁的人。

我惊异于贫穷和劳累并没有让母亲

抱怨什么——她总是忍受着——

直到临终,她都以

平静的姿态面对一切

在暮光的山村呐喊 

夜幕降临。归巢的鸟儿鸣叫着

寂静,一群漫步者能听到

自己清晰的呼吸。环绕一片水域的

健身步道并没有

农民在上面漫步,而外来者欣愉

世外桃源仿佛新发现,他们

用脚步丈量山村的幸福。而

他们并不知道在1979年建筑这座

蓄水大坝的时候,这个小小山村

就有两个壮年劳力奉献了生命。

此刻,有一人在大坝上呐喊,

向着暮光消逝之处,渺远而

沉郁的回声

被山坡上,一位负薪归家的

老母亲听到 

东岳庙 

寺庙晚祷钟声敲响的时候

炊烟也从毗邻的农家升起来,

但仅仅局限为一种代表性,因为

四围已有高楼升得比它更高。 

据说所有死者都要来这里接受审判

东岳总府掌控着亡灵上天入地的权力

——十八层地狱,刀山火海

让敬香的人面目虔诚…… 

圣母殿前,紫荆花绯红的花朵

与夕阳一道燃烧。一个老僧

踱步而来,慈眉善目

与判官狞厉的面孔不太相似。

自然书 

1

一只小鸟,婉言提醒我

她的到来,带着秋雨的凉意

和自然的节律。

一群小鸟,窗外电线上

错落如芭蕾,如一个固执的意绪 

2

一棵大树,从来不知道

自己的孤独,它的年轮中

有洒脱的秉性。一小片树林

因风的经过而显得寂静

因为群居,又有悲壮的念头 

3

街心公园,与自然隔着一条溪流

以及两条公路,喧闹停止

在傍晚又回归自然本身。

霓虹灯代替萤火,仿古学模仿青春

有衣冠楚楚的人围绕着假山散步 

4

阳光朗照。光线追逐阴影

停在植物的表面,形成

层次不同的颜色。蜻蜓的十字架

媲美稻草人,在饱满的庄稼地

稻穗低下沉默的头颅 

5

暗影中,山丘在缓缓移动

蝉鸣被初升的月光摁住,而蛙鸣

则被黑夜放大。村镇沉睡

我曾在某个暮晚望着远方发呆

我看见另一个我从暮色中走来 

6

有一次,我走近傍晚的棉花地

头裏白纱巾的母亲在摘棉花

仿佛一大片白云落在地头——

月光之白,棉花之白,纱巾之白

我的灵魂从那一刻起,就被洗白了 

7

村庄的悲苦被劳作化解:

“每一个劳动者都是幸福的”

十多年前,我还有一亩三分地

我就是幸福的人,我放牛、耕田

汗水中,我有喜悦的颤栗 

8

那些旧事物被过往屏蔽

我陷在田堘沟渠的格子里

需要记忆的力量抽出来

现在,我蜇居城镇,远离自然

可我的灵魂,仍然包裹在泥土中 

春天用花朵覆盖了大地上的伤口

比较而言,冬天似乎比其它的季节漫长

那是因为我们早已对寒冷失去了耐心

我们向往春天,是因为它能带来希望

我记得在冬天我用利斧砍下的林木

还有那些倾圮的山峰,破碎的石头

我们试图改造的苍白世界 

朗润春天,是不是能带来精神的抚慰?

而砍掉林木的手是不是同一双栽花的手

孩子们眼里看不见伤痕。春天

终究用遍地花朵覆盖了大地上的伤口

樱花从山野来到了城市 

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花朵?

那转瞬即逝的,那灿烂而冷艳的......

团城山公园,赏樱的人自成一景 

我儿时见过的那株樱花多么孤单

在后背山,一个放牛娃经过它

甚至没有多看它一眼 

当人们对樱花趋之若鹜,那植株茂密的

园林像放了一地焰火,似乎每一个

花开的日子都能成为节日 

我也是赏花丛中人。只是面对樱花

我满怀疚意:惭愧!惭愧!

——手中的镜头竟找不到取景位置

将心里的话说给一朵花听

春天没有长久的孤独。

春节过后亲人们陆续远离

是考验一个人忍受寂寞的时候。

当孤独已是一种常态,一个人出门

一个人回家倒显得潇洒自在

暮色来临。灯影中

翻一翻韩文戈的《晴空下》

燕山的农事和稗史便温暖了心头。

就缺一个说话的人,便想

周末能出去走走

约不到伴,就一个人吧!

去塘桥赏樱?还是去金甸园

看红叶石楠?或者干脆远点

去父子山爬登山步道,毕竟

三月末是踏青的好时节

就在山野,阒寂处

对一朵花说说心里话吧。你看:

漫山遍野都有安静的耳朵;

都有作为活物

无可回避的使命

立碑记 

大寒。宜动土、立碑。

万物在银霜的覆盖下多么安静。

八个人抬着厚重的石碑,慢慢安放

——挖槽脚、固基石。阴阳师手持罗盘

仔细地调整向度——

仿佛为一艘正在行驶的船撑舵。

大姐夫在旁叮嘱:

必须避开对面华新水泥厂高大的烟囱。 

古话说“养儿孙,守坟墩”,我已

久不归乡,失了做儿孙的责任。

现在,我中年的肉身

分别站在四个墓前,面色惭愧。

我祖父胡长福、祖母潘氏;

我父胡松乔、母陈凤鸾。

他们分别死于1938年、1969年、

1984年、1993年。 

他们是小人物不值得人们怀念,除了

留在世上的14粒骨血——

但他们的骄傲是,活着的时候

经历过人世所有的苦。

我知道,就算将石头上的字

刻得再深也无法永恒——但我

好歹不是一个来历不明的人,若干年后

人们可以据此找到我的根据。 

午时,墓碑终于立了起来。像升起的帆。

而在我父亲的坟墓旁有一座孤坟,

从来无人光顾,草色一年年荣枯,唯有

灰喜鹊的叫声传递着平等。离开前

我给那座坟上了三炷香。 

每本订价38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加胡耀文的微信,通过微信支付购买。

联系电话:13597693498

[黄石文学2017年选刊]胡耀文发表在《中国诗歌》第10期原创阵地上的诗《天鹅湖》(外二首)

[黄石诗坛]胡耀文2017年诗歌精选10首

[还地桥诗群]胡耀文的诗《这陌生而空旷的世界有我熟悉的亲人》(外四首)

[还地桥诗群]胡耀文的诗《在某个日子我会打开自己》(5首)

[还地桥诗群]胡耀文的诗《内心深处的声音》(6首)

[还地桥诗群]胡耀文的诗《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子》(3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