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李全修谈古代诗人外号(43)《参寥:隔林仿佛闻机杼和尚 》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李全修,出生于1940年,武汉市汉南区人。1960年于黄石师专毕业后分配至刚创办的黄石市教师进修学院(黄石教育学院前身)担任中文教师。1962年进修学院下马,进入大冶师范学校,先后任教员、教研组长、副校长,直至退休。被评为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获曾宪梓奖;曾参与若干项省级中师教育研究课题,发表若干论文并获奖,主编《语文教学艺术》一书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1991-1993年度著作二等奖;曾被《师范教育研究》作为首位封面人物。

谈古代诗人外号  

43、参寥:隔林仿佛闻机杼和尚  

宋僧道潜(1043-1102),号参寥子,俗姓何,名昙潜,哲宗赐号妙总大师。杭州於潜(今浙江临安)人。善诗,与苏轼、秦观为诗友。苏轼谪居黄州,曾千里相访,同游庐山。轼贬岭南,道潜坐诗语讽刺,被勒令还俗。宋徽宗时,翰林学士曾肇辩其无罪,重新落发为僧。明年即去世。有《参寥子诗集》。  

参寥子与苏轼的交往十分密切,苏轼对其诗也大为欣赏。同样与苏轼有交往的僧人惠洪,在其所撰《冷斋夜话》卷六“东坡称道潜之诗”中记载:  

东吴僧道潜,有标致。尝自姑苏归湖上,经临平,作诗云:“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东坡赴官钱塘,过而见之,大称赏。已而相寻于西湖,一见如旧。及坡移守东徐,潜往访之,馆于逍遥堂,士大夫争欲识面。东坡馔客罢,与俱来,而红妆拥随之。东坡遣一妓前乞诗,潜援笔而成曰:“寄语巫山窈窕娘,好将魂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一座大惊,自是名闻海内。  

同样与苏轼、参寥为同时代人的阮阅,在所撰《诗话总龟》卷十四《警句门》记载了苏轼与参寥的一件轶事:  

东坡云:“参寥善绝句,有云:‘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每为人诵。后来黄州,相聚半年。京师故人以书相遗曰:‘知有僧在彼,非“隔林仿佛闻机杼”和尚耶?’仆谓参寥曰:‘此吾师七字师号也。’”(宋阮阅编、周本淳点校《诗话总龟》第一六二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8月北京第1版。)  

文中所记之诗,是参寥所作绝句《东园》其二,全诗如下:  

曲渚回塘孰与期,杖藜终日自忘归。隔林彷佛闻机杼,应有人家在翠微。  

苏轼特别称赞参寥“善绝句”,又举出《东园》其二为例,说明这一首可以作为“善绝句”的代表;又特别举这一首的后两句,说它们“每为人诵”,广为流传;在这两句中又特别对参寥说,“隔林仿佛闻机杼”一句最为人知,并认为“此吾师七字师号也”,可作为参寥的七字雅号,是参寥诗歌的金字招牌。可见苏轼对此诗此联此句的欣赏。  

那么,此首此联此句究竟好在哪里呢?好在表现了参寥世外生活的闲适。杖藜徜徉于曲渚回塘之间,并非是为了与谁相约同游,而是自己兴之所至。因为闲散而兴浓,以至于“终日”而“忘归”。这就是闲适的具体表现。环境是清幽的,但并非死寂,后两句就表现了清幽之中的生意、尘外生活与人间生活的关联。前两句诗意还算平常,其他诗人也写得出,后两句则是参寥的独特发现,独特感受,别的诗人难以写出。后两句十分空灵,有实有虚,有声有色,不仅有客观描写,也表现了主观的意趣,以及由宁静而转向喜悦的心情。就整首绝句而言,第三句“隔林仿佛闻机杼”是关键,是全诗“转舵”的枢纽,使绝句开拓出新的诗境;有了这一句,才能引出“应有人家在翠微”的想象之境,使意境似虚若实,似实若虚。  

这两句特别受人喜爱,有的诗人甚至忍不住直接把它们写进自己诗中,如诗僧行机《颂古四首》其二:  

隔林彷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及至入门亲见了,元来只是小儿戏。  

而黄冠诗人白玉蟾则略加变化写入自己诗中:“隔林仿佛闻机杼,人家知在云深处。”(《觉非居士东庵甚奇观玉蟾曾游其间醉吟一篇旧风以纪之》)  

[黄石文坛]李全修谈古代诗人外号(41)《王圭:至宝丹》

[黄石文坛]李全修谈古代诗人外号(42)《马道:马啄木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