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尹金辉的散文《放风筝》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放风筝

春霁绝尘埃,烟岚画障开,温暖的春风吹拂着大地,早锻炼的人们在柯尔山的登山道上络绎不绝,九时许我来到了柯尔山巅,仰望晴空,偶然见到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人民广场上空,遥观欣赏之中使我蓦然忆起了儿时放风筝的情景,牵出了童年丝丝缕缕的思绪。

我的儿童年,生活在农大冶村的穷乡僻壤。当时的娱乐项目不外乎滚铁环,打陀螺,放洋灯和放风筝这些。今睹物怀旧,油然而思起儿时放风筝的那些高兴的事儿。在乡下,我们从小颠跑在峦丘田野间的孩子,都摔打惯了,只要是玩放风筝,大家的野气都来了。即便春寒料峭的季节,其寒意也被我们如火的童心熔化了。

每个人放的风筝都是自己制作的,一般造型是蜻蜓、青蛙、凤凰几个样式,根据各人爱好选择。材料很简单,只需篾条、纸、浆糊、线、线扒(也用转轮的)。篾条要用绿皮的才有韧性,有时候还要用火熏烤,便于弯曲成弓似的或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根据各自构想的样式拼在一起,悉心扎好,就形成了风筝的骨架,将桑皮纸糊在架上,再彩绘一些图案,点缀成斑斓的衣衫,加上七彩的尾巴,风筝的主体即形成。线要选择细而拉力好的,还要有足够的长度,这样既能确保放飞时线不断又能减轻线的自重的负面影响。放之前先比一比,看谁的风筝造型逼真好看,色彩精美。放的时候再比谁的一次成功地飞上天;再是看谁的飞得高飞得久。

风筝飞不飞得起来,组装时有两个地方很关键,一是系风筝的三根线的长短形成的斜度,二是风筝尾巴的长短及轻重。开始试放都难免出现飞不起来,或飞到一定的高度坠落等等,一般要必须经过几次试飞调试才行。放风筝的人一定要有经验,要根据当时的风速风力,适时适度的放线收线,或前走或后退,使风筝与风相辅而行,迎风而飞。

印象最深的一次,在元宵节后的一个下午,阳光明媚,天空万里无云,有北风吹呼呼的吹着,是一个难得的放风筝的好天气。近邻(距离只有200多米)四个村子的禾场上不约而同的有风筝冉冉升起,悠悠的飞向空中,一会功夫就有三十多个如同争艳的奇葩去亲吻白云。底下稚嫩的欢声笑语中,有陶醉的,有赞美的,无不沉浸在惬意快乐之中。

我第一次放风筝,风筝故意跟我斗气,任你怎么摆布,它就是不给面子。你越想它飞起来,它偏要往地上栽。看人家的“凤凰”“蜻蜓”都飘舞在天上,再看我的“蜻蜓”畏缩在地下,叫人又气又恼,垂头丧气地围其打转,恨不得一脚踏碎它。旁边小叔看到了过来说,来我帮你仔细检查一下,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通过他分析似乎找出了风筝下栽的原因,他微调了系风筝的三根线的长度,增加“尾巴”的重量。他看了看风势说,我把风筝往前送的同时,你拽着线慢慢地往后退试试。两个按照所说的方法协调而行,风筝果然乖巧地摇头晃脑的飞上了天空。大伙看到自己亲手扎的风筝在天空随风翱翔,飘飘洒洒,似乎把地下的一颗颗童心送上了神秘的高空,如痴如醉。

韶光荏苒。虽说童年悄然流逝,如今只要看到放风筝,总会勾起我孩提时的记忆。风筝这根似有似无的线,却每每牵动着我的童年。

[黄石文坛]尹金辉的散文《”做副业“》

[重阳节特刊]尹金辉的随笔《闲话钓鱼》

[黄石诗坛]尹金辉的诗《歌唱秋天》

[黄石文坛]尹金辉的散文《双抢》

[黄石文坛]尹金辉八年前给女儿的信

尹金辉,1956年2出生于大冶茗山,初中毕业在家务农,其间进城做过外包工,当过生产队长。1978年3月入读黄石财贸学校,毕业供职于黄石市房产局。从小热爱阅读,然沦贱艰虞,无甚建树。退休后聊以阅读、抒写丰富和拓宽徂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