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头条]著名诗人田禾的评论《阎志诗歌印象》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阎志诗歌印象 

阎志是个早慧的诗人,他迷恋诗歌是从读高一的时候开始的,那年他才16岁,因为失恋,写出了平生第一首诗《秋天的恋歌》,诗歌从此走入了他的人生,再也没有离开过他。到目前为止,阎志已经出版了《明天的诗篇》、《阎志诗选》、《挽歌与纪念》、《大别山以南》、《风铃》、《落叶的传奇》 、《童年的鸟》等十多部诗集。

阎志出版的每一部诗集我基本都读过,他大多的诗歌主题是写故乡、土地、亲人、山水、自然、大海、江河、人生、世事、时光、历史、风情等,感觉阎志是一个诗歌的多面手,似乎没有他不可以进入的题材领域与经验空间,只要能入诗的,阎志几乎都能写,甚至很多题材他都写得顺心顺手,游刃有余,常出佳作,写出了极高的水准。从这些诗歌作品中,可以看出阎志对感受和经验的重视,也体现了其写作的纯粹性和对生活敏感的洞察力,且有敏锐而独到的语言表达,显示了他朴实、细致、精准的语言天赋。

这里我特别想提到的是阎志的洋洋洒洒4000行的长诗《挽歌与纪念》,《挽歌与纪念》可以说是阎志非常重要的一部长诗,为了这部长诗,阎志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挽歌与纪念》始作于1996年,2008年定稿,前后历时12年,其间多次修改,精心打磨,数易其稿,可谓呕心沥血之作,是他12年心血与智慧的结晶,说明阎志也是极其看重这部长诗的,诗歌界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荣获了第五届湖北文学奖。

《挽歌与纪念》我已经读过多遍了,每次阅读,都会给我带来较以前不一样的感受,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冲击和启示,诗中的很多细节,感人至深,抠出了我不少的泪水。诗歌直面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阎志用寓言化的写法,以沉重而哀婉的笔调,传记式地记录了个人在成长历程中,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乡村一种梦游式的奔波、奋斗、挣扎,遭遇了太多的不幸和挫折。到头来,所有的奋斗,所有的追求,所有的梦想全部破灭。诗歌有对现状的愤懑,有对前景的忧虑,有对现实的反思,其中不乏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一针见血。当然,有怀恨也有忏悔,对现实不满的背后,诗人没有沉溺于对人性的绝望中,而是怀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对人生、世事进行反省和思考,人不可能被困难压倒,必须重新振作起来,对未来要有信心,要树立理想信念,正如阎志在诗中所写的:“在一座城市开始的地方/用坚强、勇敢和决心建一座城/用于纪念/用于重生”“是的/我们要住进去/让现实的光芒照耀我们的梦想/让城市重新开始新的旅程/朝着崭新的方向/正确的方向。”希望个人赶快从“梦游”的状态中走出来,通过努力,过上正常的让人尊重的有尊严的生活。《挽歌与纪念》是时刻震动着我们脉搏的,是有血肉、有体温、有呼吸、有心跳、有激发人意志的一首长诗,诗歌中的所有社会关切,为弱势群体呼吁和民声诉求,都彰显了一种人性关怀,社会温暖和一个诗人的良知,也使诗歌上升到了时代与人性的高度。我认为,《挽歌与纪念》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新诗非常重要的一部长诗,是新诗的重要收获。著名评论家谢冕先生认为:这部长诗篇幅巨大,场面宏阔,内蕴深厚。韩作荣评价说:这是一部与我们熟知的长诗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作品,是中国长诗带有“革命”性的作品。《挽歌与纪念》是长诗的一种全新的尝试,是梦境里种种幻象的营造,对社会、人生本质的揭示,繁复中有单纯,苍茫中含质实,欲望中的坠落,情爱中的真纯,以及死亡中的再生,错落有致,在逃离、挣扎的个人命运和遭际中,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本质和特征。

最近读到阎志在近两三年写的一些短诗,都写得特别精致、独特、清新、灵动,意境深远,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抒情风格,尤其《风过耳》我非常喜欢。《风过耳》第一次在第三届武汉诗歌节上朗诵时,我就感觉阎志又为诗坛奉献了一首好诗,而且我相信这首诗一定会在读者中流传。果不其然,后来,在很多场合听见诗人争相朗诵和好评的声音,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诗歌不长,我把全诗抄录下来,与大家一起欣赏:

    我要在故乡的

    群山之中

    修一座小庙

    暮鼓晨钟

    与过去再也不相见

    原谅了别人

    也原谅了自己

    佛经是很难读懂了

    大多数的功课

    只是为孩子们和

    所有善良的人祈福

    闲时

    看一株草随风摇曳或者

    倔强地生长

    有风经过时

    檐下的风铃肯定会响起

    才记起看看

    山那边的故乡

    依然会让我怦然心动

    那就再多诵几遍经吧

    直至风停下来

    ——《风过耳》

著名作家刘心武创作过一部长篇小说就叫《风过耳》,后来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小说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的北京城乡多个层面的社会风情与生活脉息,描绘了一系列文化界与市井百姓斑斓多姿的人生图景。“风过耳”刘心武的解释是:即风来之后无处不过耳也。

阎志的诗歌《风过耳》与刘心武小说的表情达意显然是不同的,刘心武的小说直抒胸臆,世事如风无处不过耳也。阎志的诗歌带着禅意和禅味,2017年的10月,阎志回到了曾经生活过的小镇上,来到了附近山上复建的一座寺庙里,写了这首《风过耳》。一开始,诗人对寺庙复建后发了一番感慨,少年的记挂,想起了过去的许多往事,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算让自己和亲人从此告别了过去的贫困、疾病、艰难和苦难,想起来多么不容易啊!在过去即使与自己有仇恨的人,现在也原谅他们了,就是自己过去做了对不起人的事,也祈求别人原谅。“与过去再也不相见/原谅了别人/也原谅了自己。”这每一句,像是诗人跪在神面前口念的祈祷词。

诗人在接下来的叙述,都有佛家参禅意味,为所有的孩子和所有善良的人祈福、祷告,愿菩萨永远保佑他们平安。即使是低头看大地上倔强生长的小草,心里也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情。最后写道:“有风经过时/檐下的风铃肯定会响起/才记起看看/山那边的故乡/依然会让我怦然心动/那就再多诵几遍经吧/直至风停下来。”读完这接天接地意味深长的空灵的诗句,使我的心一下沉寂下来,安静下来,仿佛只有寺庙的钟声在我耳边回荡。钟声顺着风飘来,在我耳边回响,香火烧掉了一切的晦气之后,即使故乡变得很安详了,亲人们过得很好了,“我”还要为他们多诵几遍经,多祈几次福,祈求故乡的人比现在过得还好,一直到风停下来。如果风不停下来呢?那不用说,“我”会一直祈祷下去,直至风停下来为止。表现了诗人菩萨一样慈悲,和一颗永远善良的心,一个人有了这样一颗善良的心,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功。诗歌意境深邃,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也体现了诗人非凡的诗歌造诣。

还有些诗歌,不同的事与物,阎志就有不同的感受,他的真挚而深沉的情感,蕴含在自然物象描写和叙事的结构之中,并蕴含着丰富的诗思。他写《渡口》:“也许在另一个渡口/在岸边的芦苇丛中也有个人/迷蒙中看到秋风才起的湖面/有人踏波而来”。将自己在渡口的感觉、体验,写得十分灵动、饱满,令人神往。写《虚石牧场》:“葡萄园只有一个工人在劳作/阳光依旧照在他的身上”。让阳光赋予了人性的光辉,照在人身上,格外温暖。写《城堡》:“南波西米亚的风刚好吹过/只是远处半山上的城墙/已没有人在注视/山下红瓦一片/模糊了圣维特大教堂的塔尖”。即使是异域的风情,在诗人笔下,也是那么神奇和美好,也让读者开阔了视野。写《回望》:“其实/没有比雕像更长久的回眸/没有比石碑更温暖的守望/即使没有归途/也绝不改变凝望的方向”。句子之间内在节奏的推进,使语速加快,极大地扩展了诗歌的语言张力和表达空间。写《清明偶得》:“我们要热爱山巅飘洒的雪花/我们要聆听兰草花开放的声音”。雄浑丰厚,又精细密实,沉郁和思念,同样荡漾着美学思考。《科尔沁草原情歌》:“在科尔沁草原/我想翻动这黑色的泥土/收集你留下的气息//我要那草原/喊出你的名字/然后唱出属于我们欢乐的歌声”。在草原上,在这空旷的天地里,喊一个人的名字,或唱一首草原上的情歌,都有一种新鲜、深刻的诗歌体验与感动。当然,阎志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诗歌,值得品读,我就不多举了。

阎志近年创作的这些诗歌,较以前,从语言想象到意韵表达都有新的突破,我认为比以前写得更凝练、更明快、更接地气。特别是一些写自然山水的诗歌,让你读着,就感觉有一股清新的诗意扑面而来,感觉美伸手就能触摸到。阎志的自然山水诗对生命和万物有着广阔而深邃的思考,更有丰盈的内涵,闪耀着原生态的光辉。

最后来读一首阎志近年创作的《致母亲》:

    如果您是我的孩子

    我想我也是可以

    像您爱我一样爱着您

    而我只是您的儿子

    我只是粗糙地爱着您

    我只是隔三岔五才想起要爱您

    我们总是想

    让孩子快快成长

    却忘了您会同时老去

    好吧,既然我们改变不了时间

    就趁还来得及

    好好抱抱您 紧紧抱您

    像拥抱孩子一样 紧紧抱您

    说一句:我爱您

    就像小时候您总说给我听的那样

    纯粹而又深情

诗人、诗评家陈超在《诗艺清话》一文中说:“单就情感经验的提供而言,好的诗歌,或启人心智,或给人安慰,或让人活得更自觉;或抚慰你,使你觉得生命的困境是难以逾越的,我们不必再自我折磨。但所有这些指标背后,还有一个总指标,就是作者必得是一个有性情的、有语言才能的、有趣的人。无论表达什么,诗,首先要吸引人看下去,得有活力和趣味。无趣的诗,读几行就会厌倦,用不着读完。”阎志的这首《致母亲》,是具备陈超所说的一首好诗的标准的,是你读了几行,不但不感到厌倦,反而还会有一种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的愿望。

古往今来,写母亲的诗歌数不胜数,最著名的应该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通过描写母亲一个看似平常的缝衣场景,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诗歌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我也尤为喜爱。

阎志出生在大别山区罗田县的一个小镇,父亲是林业部门的一名普通干部,做林业工作,母亲平时做一些缝纫与绣花的手工业活。不用说,阎志的母亲与孟郊的母亲一样伟大,阎志从小身上穿的衣服,一定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母子情深,儿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是母亲的命,会有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儿子。诗人诗中写道:“如果您是我的孩子/我想我也是可以/像您爱我一样爱着您”。一个“爱”字,把母亲对儿子所做的一切都说尽了。本来“我”是“您”的孩子,诗人却倒过来说,“如果您是我的孩子”,这是因为儿子得到的母爱太多了,母亲为儿子做的太多了,儿子已经无法用正常的语言表达,就用正话反说,正话反说是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比正话正说更有力量,更能感染人。

阎志在接下来又正着写回来了,“而我只是您的儿子/我只是粗糙地爱着您/我只是隔三岔五才想起要爱您。”母爱是无私的,无私的母爱是母亲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儿子,从来没有想到要回报。儿子长大了,自然会想到母亲所吃的苦,所受的累。现在母亲老了,儿子知道反哺了,应该为年迈的母亲做点什么,然而,儿子却做得很“粗糙”或“隔三岔五”做一点,做得很少。儿子的自责和反省更突显了“母爱”的伟大。

最后的部分,诗人将诗歌升华了,“趁还来得及/好好抱抱您 紧紧抱您/像拥抱孩子一样 紧紧抱您/说一句:我爱您/就像小时候您总说给我听的那样/纯粹而又深情”。现在趁母亲还健在,要好好地爱母亲,有时间就好好抱一抱母亲,如果母亲哪一天突然走了,想爱也来不及了,想抱也来不及了,想抱也抱不了了,留下的是一辈子的遗憾。

哪个儿子都知道,儿子是抱在母亲怀里长大的,是母亲一口口喂大的。现在母亲老了,这个时候母亲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有时也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更多的是需要子女的爱和温暖,对母亲的爱,只要一个轻轻的拥抱就可以了,母亲也很满足。阎志的这首《致母亲》通过这一系列细节的描写,使一个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和诗歌真挚的情感,跃然纸上,温暖而又赤诚,纯粹而又深情,感人至深。 

                                               2019.8.19

[新诗百年·黄石诗展]著名诗人田禾自选诗10首

[黄石诗坛]著名诗人田禾的诗《如何吐出内心的光芒》(21首)

[黄石诗坛]《今日大冶》推出大型文献策划《诗人在吾乡》②:田禾访谈录及诗选

[黄石诗坛]著名诗人田禾巴东诗歌三首


田禾,60年代出生于湖北大冶农村。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诗集《喊故乡》《野葵花》《在回家的路上》《乡野》和日文诗集《田禾诗选》、韩文诗集《起风了》、蒙文诗集《还原》、土耳其文诗集《江南丝绸》等16部。诗歌被选入300多种中外重要诗歌选本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编辑出版的6种大学语文教材。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诗刊》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奖、中国诗歌学会首届徐志摩诗歌奖、《十月》年度诗歌奖、首届《扬子江》诗学奖、首届刘章诗歌奖、《芳草》双年十佳诗人、湖北文学奖、湖北屈原文艺奖等30多种诗歌奖项。湖北省作协第六届副主席,现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征稿启事:

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收藏、书画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

2 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