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年前的后寨村》

 新用户12016741 2020-07-30

     《50年前的后寨村》  

    (本文所表述的景物, 如今很多已难觅踪迹,就作为后人对后寨村一个美好的回忆吧……)

    50年前的六 七十年代,当你来到冯官屯后寨村的村西边,第一眼你会看到: 有一条大河(那时 已是拓宽了的河),由西南走来,去向东北方向。这就是清末时期,清王僧格林沁为了消灭‘’太平军‘’,动用四县挖浚的一条河,因由四县联合挖亓,故名“四新河”。现该河部分河段已夷为平地,只有隐约河影,有的盖上了房屋,有的种上了庄稼。

    从现在复原了的“太平桥”石碑的地方,沿着“四新河”的河影,向东北方向大约一里多远,原有一座石桥,是原“太平桥” ,后来,石桥不见了,只留下残垣石墩。不知什么时候,在紧靠石桥位置的南面,修建了一座木桥,横在河上,仍叫‘’太平桥‘’(修建年代未考)。到50年前,后寨老百姓一直沿用这座木桥,出入村庄,下地干活 ……。

    过了“太平桥” ,就是一条偏东南方向的进村路,路的右边,是第一生产队的一片枣树林。据说,消灭‘’太平军‘’后,就在这片枣林的西北角, ‘’太平桥‘’的南桥头,立一龙顶石碑,(后来 这通碑落到第三生产队牲口棚的院子里)。印象中石碑刻有文字,正面是‘’太平桥‘’ 三个大字,背面镌刻清王僧格林沁消灭太平军的事迹,落款“大清”  ,监制: 山东巡按、东昌知府、茌平县衙(现该碑不知去向)。

    路的北面,靠“四新河”岸,是第二生产队的一块三角地。 

    再往前走,就见左右两堵大寨墙,已是断壁残垣,荆棘丛生,但 依旧很高大。据说,当年寨墙有两丈多高,一丈多宽,上边能走开一辆花轱轮大车。“太平军”就是利用这一高大的寨墙,抵御了清军半年之久,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全军覆没,太平军地丞李开芳被押往‘’北京菜市口‘’典刑,余者拉到村西3里处,小韩庄的“万人坑‘’砍了头……

    在两堵寨墙的中间,就是当年的两扇大寨门。50年前,还隐约能看见大寨门留下的两个大石门碪。寨墙上长满杂草、刺槐、枣戈针,北段寨墙一直通到四新河岸边,接着向东拐去。在这段寨墙的荆棘丛中,还有几个狐狸洞、老獾窝。

    寨墙子的南段,有棵杜梨树,寨墙子里面的坑边上,有几棵大柳树。沿寨墙向南,到‘’六院林‘’ 的北垣,蜿蜒伸向东南方向,和前寨的残垣寨墙相呼应,护卫着后寨的村西边。

    进了寨门,两边是被进村路和去后街的南北路,隔开的三个大苇坑。靠南北路的左手里这个苇坑,常年无水,芦苇长的茁壮 茂盛 ,足有一房多高,手指头粗细,像一大片竹林。每天早晨,响起各种鸟叫声,有白玉、黄雀、靛克,还有上边飞着捉虫的小燕子。

    靠右手里,是个长条苇坑,水深,里边长满搾菜。

    路南边那个苇坑,有不少野生鲢鱼、鲫鱼、鲤鱼、坑边柳树洞里,藏有大鲶鱼、黑鱼。另外,还有戈丫,摸鱼的人就怕踩到戈丫,如果被它的毒刺扎到,钻心的疼。

    每年夏天,这里都要‘’翻坑‘’,里边满满一坑人在逮鱼,有大人,有孩子。水底下面全是脚脖子深的黑紫泥,逮鱼的人们,踩的满是脚窝子。鲫鱼猴子就爱钻脚窝子,当你感觉踩到它时,它一动不动,千万不要抬脚,一抬脚,它便‘’滋 溜‘’一下,跑掉了。这个时候,你要用两只手顺着小腿摸下去,轻轻将鱼抓住,就能唾手可得。

    过了苇坑,来到后寨的村西头,一条东西大街展现在眼前。

……  ……  ……

          (1页)

    在大街的西头路南,寨墙子里边,是第一生产队的牲口棚,也是当时的一队队部,这是那个年代的象征(牲口棚兼队部)。

    往东路南,是邹兰玉老爷爷和西利爷爷的半截胡同,一直通到老寨墙根。这个胡同只有几户人家,全是一队社员。

    路北是兆?爷爷的院子,再后边就是刘文成大爷爷的院子,他和后边郉文海是前后邻,他两家西边就是那个长满榨菜的长条苇坑。文成爷爷东邻是尚福大爷的南北院子,这几户中间是一个大碾棚,那个年代,后寨村西半截的社员们,压糁子、碾米,全都靠着它过生活,每到年关,还要挨号,像这样的碾子,后寨村有三个。

    在尚福大爷的东墙外,是一条长胡同,向北一直通到后街。这个胡同记得有西贤爷爷,德环二爷爷,尚友大爷,尚友大爷的长子,邹庆郜 是全县闻名的二中语文教师,后任教育局局长,茌平县人大主任。

    在这个胡同中段路东,好像还有一处染房。这个胡同的北头西边,和后街路南夹角处,是第二生产队的牲口棚,这个牲口棚,是从张福梁那个半截胡同搬过来的。这个牲口棚西边,是苇坑的南北路,中间夹着几户人家的小地儿(其中有我家的一块儿)。这个胡同,除两户二队的,其他都是一队的社员。

    回到这个胡同的南头,紧挨着东边有一个半截胡同,记得有两户人家,一户邹兆友,是八十年代村支书。

    这个半截胡同对着的路南,又是一条长胡同,记得有德述三爷爷,茂石二爷爷等,十几户社员。胡同最南头隔着一个坑,和前寨寨墙子隔坑相望,这个胡同全是一队社员。

    过了这个胡同再往前走,路北又是一个长胡同,这个胡同有西金二爷爷、兆喜三爷爷,胡同直通后街,那个时候,后街路北只有一户人家,记得是常海叔家。他的后墙外就是北寨墙,由西寨墙走来,蜿蜒向东伸展开去,护卫着后寨村的后围。这个胡同有一户三队的,其他都是二队的。

    胡同南头,靠东边是当时的大队部,小时候放年假,记得曾在里边排练过节目。大队部房子东头是老书记朝南的大门,老书记经连路,曾参加过“抗美援朝”,任连指导员,回国后,安排在茌平县公安局工作,为了后寨村的发展,不惜放弃条件优越的工作,回村担任了支部书记。当年,老书记回村时,后寨全村老少,敲锣打鼓、挂红结彩,把老书记接回村的。一干就是几十年,在后寨老百姓心目当中,老书记有很高的威望,是后寨村社员群众的主心骨。

    对着大队部的路南,又是一个长胡同,胡同口西边这户院子里有一棵大槐树,胡同的南头,有一眼大口井,这个胡同和西边那个胡同的社员都吃这口井里的水。这个胡同也全部是一队的。

    大队部东墙外是一个半截胡同,记得这个胡同就一户人家,叫张富梁,二队的,他房后原是二队的牲口棚,后来搬到现在的地方。

    这个半截胡同的东边路北是个长胡同,一直通到后街,这个胡同有两户是三队的,一是兰义老爷爷,另一户是德义老爷爷,其他都是二队的。

    路南那个胡同有一户人家,叫邹兆文,二队的。他家门前,南斜对过,是一眼井,过去,附近的人们也都是吃这眼井的水。这个胡同南边,是前坑西边的 “刀把儿”。

(如今,这个胡同已拓宽成了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相交,成为十字街)

……  ……  ……

               (2页)

    回到街上往东走,东边路南,是后寨的油坊,到了冬闲的时候,油坊就开始榨油了。一人多高的大石碾子将棉籽轧成糁,接着便由大师傅(印象当中 好像是兆会三爷爷) 开始蒸糁,蒸好糁就包垛子,将垛子下到榨内,装好楔子,两个打油工抡着20多斤沉的大油锤,亮开嗓子高声唱到:“打油了,嗨!打两边了,嗨!打中间了,嗨!打出油来了,嗨!……”  黄澄澄的棉籽油, 顺着榨底析油口,哗儿哗儿地淌到地缸里。这就是春节社员们过年炸年货,调馅子用的卫生油。

   油坊的南面,过了我家的大门,便是第四生产队的牲口棚,这个牲口棚是从路北西顺爷爷那个胡同里迁过来的。

    油坊对过路北,西面是西春爷爷家的院子,东面是第三生产队的头牯棚,头牯棚的后院里,就是三队的仓库。小时候,记得曾在这个院子里还做过挂面哩。

    紧挨着头牯棚和油坊东边,是两个对着的南北长胡同,这两个长胡同除了路南两户四队的,路北两户四队的,一户二队的其他全部是第三生产队的社员。

    路南这个胡同南头,德增老爷爷的门前,有一个带撑杆的水井,利用撑杆打水,要比直接用井绳往上拔水,省劲多了,而且用撑杆打水是一个技术活,将水桶挂在勾上,顺到井里,一手扳着撑杆,一手摆动井绳,顺势将水桶一歪,顺利地灌满,扳着撑杆的手一松,摆动井绳的手顺势往上一提,利用杠杆原理,撑杆后头坠物一压,满满一桶水稳稳的被压了上来,我十几岁就用撑杆打水,省劲多了。 

    这口井下沿是前寨和后寨中间的大‘’前坑‘’,这个地方是‘’前坑‘’西边的一个“刀把儿”。坑的南沿是前寨的牲口棚,牲口棚西边,据说是太平军时期的邹义连老爷爷的院子。

    回到当街,路北又是个长胡同,这个胡同有一个特点: 从第三户兆水爷爷门前往西拐了个弯,由尚军叔门前往北走了,一直到后街。对了,这个胡同里还有一户是后唐的,赎个罪儿说,是“六娃娃”爷爷的后人。

    过了这两个胡同,往东紧挨着北长 南短的两个胡同。

    路南是尚增大爷和尚庆叔的半截胡同。

    路北是个长胡同,这个胡同有三户四队的,两户三队的。和西边胡同相同的是,这个胡同也有一个拐弯的地方,不过,这个胡同是向东拐了个弯,这样往西一拐、往东一拐,两个胡同中间就可以盖开左右两户人家了,这的确很科学。

    拐过这个弯,路东兆臣四爷爷房后,就是原来四队的牲口棚,后来搬到现在的地方。这个胡同没有通到后街,只通到尚红大爷的房后,便向东拐了,和东边胡同出来了的路一起,向东北寨墙内的钟楼方向去了。这个路的北边是一大片洼地,一直到北寨墙。可能是当年修筑寨墙留下来的。

    说完这里,再回到街上,往东走,前边路南,就是西美四爷爷半截胡同,这个胡同有三户三队的,一户四队的。

    胡同南头,就是刚才所说的‘’前坑‘’,约有四分之一村子大小,后寨叫它‘’前坑‘’,前寨叫它‘’沙土湾子‘’。这个坑常年有水,北半截种的是藕,一到夏天长满荷叶、荷花、莲蓬,着实怡人。

……  ……  ……

                 (3页)

   南半截是一片宽阔的水面,这是前寨 后寨两村的社员,夏天游泳的好地方。记得每到放暑假的时候,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天热的时候,几乎一整天都泡在水里,凫水、踩水、仰泳、打扑腾……,有时还分成两帮儿人,玩“打水仗”的游戏,甚是热闹。

    坑的东边是一个三面环水的一块高台子(是前寨的),高台子南头是一条沟,也可以说是四面环水,我们叫它‘’小台湾‘’。

    回到坑北沿,来到街上,路北又是一个长胡同,这个胡同全是四队的。在这个胡同中段,周庆香爷爷和学校中间有一眼井,这个胡同和南边几个胡同,还有学校,都吃这个井里的水。顺着胡同向北,一直通到和刚才西边胡同北头过来的路接到一块,通向钟楼方向。

    过了钟楼子再往北,前面是一个寨墙豁口子,出了寨豁子,靠右边有一个大水库,水库的北岸,是被一片梨树,椹子树荫映中的‘’后寨幸福院‘’。

    回到这个胡同的南头,顺着大街往东走,就是当年冯官屯闻名的‘’后寨小学‘’,其他地方都是泥巴垒的土墩子,而“后寨小学”都是一溜水的光亮课桌。虽说是叫“后寨小学”,她是冯屯四街的学校,按现在的叫法,就是“冯官屯中心小学”,按当时再往前推几年,就叫“冯屯完小”。

    这个学校是在 ‘’邹氏祠堂‘’ 的基础上 改造的。这个祠堂占地200多亩,是晚清时期 邹氏十七世(讳)邹湘皋捐舍庙地,十八世(讳)邹德阶 会同十九世(讳)邹慎言筹资,带领邹氏族人,第三次修建。

    这个祠堂有前大殿、后大殿、东厢房、西厢房,前大殿的基座有一人多高,大殿屋脊上塑有小狗、小马、小鹿、望天猴等小动物,栩栩如生,大殿飞檐斗拱,四柖的龙首,直冲云霄。

    这个前大殿分东西两个殿,分别是三年级和四年级,中间是教师办公的地方。

    那个时期,西厢房,东厢房早已不存在了,在西厢房后边还有一个很大的西跨院,记得这个院子是二年级班。当时每到放假过春节时,为了活跃社员群众的文化生活,村里就组织在这里演戏。那个时候,后寨村演的戏远近闻名,《红灯记》《沙家浜》……演的特棒,四外村的都来看戏,远道的就住在亲戚家。看戏的把大院子挤的满满的,有的还骑上了墙头,上到房顶上,那情景,一辈子也忘不了。

    回到大殿前,顺着甬道前行,一座高大的门楼 挎着左右两个耳房,东耳房是一年级班,西耳房是老师居住的地方。门楼前的上马石两边,坐着两个雄伟高大的石狮子,大门楼两边各有一棵两人合抱的大槐树,不过,当时已是两棵枯槐了。东边那棵槐树向东20米处,是一杆‘’邹氏祠堂‘’的大旗杆,已经只剩下一个石制大旗杆窝子了。

    大门楼对过路南,是一处独立院子,这里当时是小学五年级班。据说,这里原是看祠堂的庙工住的院子。

……  ……  ……

                  (4页)

    这个院子西边还有一个半截胡同,这个胡同和西边那个半截胡同南边,都是对着前坑的。这个胡同三队 四队各一户。

    顺着祠堂大门楼往东200米,就是后寨的东寨门,50年前,还隐约看到地面以下,老寨门的两个大门碪。

    在这个老寨门的里首儿向南,一直到‘’冯屯公社‘’的后墙(也就是原“讳”六娃娃爷爷大院),是一大片洼地带,这片洼地是和‘’前坑‘’连在一起的。在这个大洼地带,有一条通往后唐方向的斜路,这条路连着前寨、前董。后寨的老百姓去后唐、前寨、前董以及上店 出行,都要走这条路。这条路,还是后寨初 高中生,去后唐东边‘’冯屯中学‘’上学的必经之路。也是前寨、前董、后唐的小学生来‘’后寨小学‘’上学的道路。

    靠东寨门的北面和东下沿,是第四生产队的几户社员。村北过来的老寨墙直接通到这几户人家的后面。在寨墙子里,还有十几棵好几把粗的鸭梨树,好像是尚义大爷家的,每年都结老多老多大鸭梨。这是后寨村 也是茌平县的特产。据《茌平县志》记载:明朝时期,茌平的一个县官,去莱阳上任,就是从茌平带去的这种鸭梨苗,如今鸭梨已成为莱阳的一大产业招牌。

    50年前,后寨村90%是邹姓,另有王姓、周姓、经姓、刘姓、郉姓、谢姓、范姓和张姓(?),多姓共存,和睦相处,为后寨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转完了后寨村,我们坐下来 概括的说一说50年前,后寨村的行政区划。

    50年前,后寨村有四个生产队,村西头,基本上是第一生产队。和一队背靠背的后街是第二生产队,第二生产队向东,一直接到三队家后。沿大街往东,村子的中央地段,就是第三生产队。村子东头,是‘’后寨小学‘’,在小学的周围 东 西 北三面,是第四生产队。村子东头和后唐隔坑相望,南面是和前寨隔坑相望……

    50年前的后寨村就回忆到这里,难免有疏误之处,希望后寨老少爷们阅后,予以指正。

  谢谢阅览  撰稿 邹庆祯

                    2020年6月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