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摩达斯 | 不可描述的那个

 mayprc 2020-07-30

不可描述的那个

1. 听者问道:“这种说不出来、无法形容的圆满至乐,究竟是什么?请详细讲解一下,它是怎么回事。

2. 据说这种体验就像一个哑巴吃到了糖,但他无法形容糖的甜味。请给我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

3. 当我们向人问起这种至乐体验,人们就说它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那要得到解答,我们又能去问谁呢?

4. 每个人都说了些东西,我听不懂,也没获得过那种体验。请您帮我吧!让我能确立正确的见地吧。”

5. 就这样,听者问了这些问题。现在我就来解释、回答,请全神贯注地仔细聆听。

6. 所谓的“圆满至乐之地”(the place of satisfaction),到底仅仅是一种体验呢,还是一个人自己纯净的“真实本性”(Swaroopa)?我会讲解清楚,让你们明白的。

7. “那个”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但不去阐述的话,它就不能被领会。在试图想象或构思它时,想象本身被摧毁了。

8. 究竟实相,即超梵,是吠陀中的大奥秘,人们应该去领悟它。而只有在圣人的身边,才能明白一切。

9. 现在我要谈谈能带来甚深满足感的那个了。实相是无法描述的,但请聆听从实相的经验中说出来的话。

10. 要知道糖的甜味,就必须先拿到糖。同样地,要领悟语言所指、又非言语能道的“那个”,若没有自性上师,是不可能的。

11. 一个寻找自己本来面目的人,靠了自性上师的教导,会逐渐明白过来。这样的人然后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实相,并有亲身体验。

12. 人们必须智慧坚定,第一步就是要发现自己的本性(Being)。有了这个,三摩地(全神贯注于本性)也就自然发生了。

13. 当正确地找到自己的根基时,就会了知到个体的自我感是虚幻的。而恒在不灭的就是实相,也就是圆满本身。

14. “首要的基础”就是,真我是一切的见证者。这在吠陀中已经阐明了。然而,“最终的领悟”唯有成就者(悉达)才能达到。

15. 如果人们想要以一种见证一切的状态去证得“究竟领悟”,那么这就只是一种状态,而真我是超越任何状态的。它是无态的。

16. 当不再认知到客体外物时,见者就不再作为一个个体的观看者而存在了。那时,自我(ego),也就是作为“我”的傲慢(conceit of 'I'),消失了。

17. 当自我感消失时,这本身就意味着体验到了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满足”。

18. 现在这番话中的见解,堪称非凡。但即便如此,这些话本身,也全都是虚幻的、空洞的、肤浅的。只有其中的含义,才是深刻的。

19. 靠了语言,才能领会含义。一旦领会其中的含义,这些语言就变得毫无用处了。语言说出了“那个”的全部含义,但是语言本身是虚假的。

20. 靠了这些语言,事情一目了然。一旦看清了事情,语言就消失了。语言是空的,而含义是持久的。

21. 谷粒是因为有了谷壳而受到保护。谷粒会留下来,谷壳则被扔掉。同样地,语言就像外壳,含义才是谷粒。

22. 本性,也就是谷粒,被包在外壳里。取出谷粒后,空壳就会被丢弃。同样地,对于超梵来说,语言文字就像糠皮,被遗弃在一旁。

23. “语言能彰显含义”,这样说并不完全准确,因为虽然话说出来之后,含义是明晰了,但哪怕什么都没说之前,含义就已经存在了。

24. 去掉文字的外壳,拿出里面纯粹真义的谷粒,也就是“真我体验”(Self-experience)。

25. 我们有“‘那个’并非眼见”这样的说法,这就是使用语言的例子。这句话里面的含义,才是应该要去领悟的,而那就是“纯粹的领悟”。

26. 同样地,要明白,“纯粹的领悟”本身就是“首要的基础”,这就是不可思议的真我体验,而这也是不能被头脑所理解的。

27. 有时候人们说,当天空被筛过之后,剩下来的,就是“本性之体验”,但这种观点也只是由思维想象而产生的。

28. 从想象中产生的东西,是不真实的,其中怎么会有实相呢?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体验的立足之处。

29. “没有了二元性,一个人就能亲身体验[实相]”,这样说是错误的。也就是上面这个原因,(在“一”中)并没有什么“体验”。

30. 在体验中,三元①(体验者、体验和体验对象)总是存在的,但在非二元中,二元对立是不存在的。因此,“超越语言”一词是恰当的。

① 当出现体验时,三个因素,或称“Triputi”,总是存在的。例如,观察者、观察和观察对象,或知者、知道、所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湿婆的标记是三条竖线,代表所有这三个方面都在他之内,而他却超越了它们。

31. 白天和黑夜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太阳。如果太阳被移走了,关于白天和黑夜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32. 因为有“唵”声,才会有言说或沉默的念头。如果“唵”音本身不存在,又还能发出什么音呢?

33. 因为幻觉,体验对象和体验者才存在。如果幻觉不存在了,那么关于体验又能说些什么呢?

34. 如果我们认为:“我”是一方,而“对象”是另一方,那么就有了差别(分离感)。只有存在着体验,才有可能谈到区别、辨别。

35. 分离之母(摩耶),是虚假的,如同不育妇女的女儿。因此,不存在分离性,合一才是原有的。

36. 无生之人正在睡觉,在梦中,他看到了一个梦境,梦境中他去见了自性上师,把世俗生活之苦全都放下了。

37. 在自性上师的加持下,他明白了尘世是虚假的。有了真我智慧,他问道:“无明的根基在哪里?”

38. 本来就存在的,绝不会再变现出来,而本不存在的,则会消失为空(nothingness)。因此,当存在的和不存在的都消失后,剩下的“那个”不能说是空或任何东西。

39. 超越了空的那个,是纯净的明觉,也就是“满足”本身。它是独一的,它与“本然存在”(Beingness)的自发状态没有什么不同。

40. 有了对非二元性的解释,二元性就被消解了。若是继续谈论真我智慧,觉醒就发生了。

41. 听者应该保持警醒,用心去理解这里所说的话的含义,这样才能获得内在的领悟,你才能获得真正的至乐。

42. 关于真我智慧的一切说法,都像梦一样烟消云散。剩下来的是不可描述的安乐,无法形容。

43. 有的只是离言之“一”,既没有体验,也没有体验者。就这样,他被唤醒了。

44. 在那里,他在一个梦中看到了梦境,并且他因觉醒而醒了过来。语言在那里是失败的,而且这种觉醒是没有终止的。

45. 我将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再次从头讲解一遍,这样你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这种内在的至乐。

46. 然后弟子请求道:“好的,师父,到目前为止您所讲的内容,请再讲一遍。

47. 请再解释一遍,好让我们了解达到这种至乐有哪些特征。

48. 什么是‘无生之人’?他是怎么看到这个梦境的?在梦境中给出的解释又是怎么回事?”

49. 师父感受到了弟子的敬意,便予以解答。听众现在应该聚精会神地聆听这个答复。

50. 亲爱的弟子,请用心聆听。要知道,“无生之人”就是你,就是你自己。现在,我来告诉你,什么是“梦中梦”。

51. 你应该明白,这个世俗生活就是在梦中的梦。在这点上,你已经能够辨别何为永恒、何为无常。

52. 在臣服于自性上师之后,你就来聆听了这场纯净的谈话,并对真正的体会有了确信,这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

53. 对这番谈话加以体会,你就会明白所说的一切都是虚假的。真正的安息之所,是超越言语的,而那就是觉醒。

54. 当所有谈论真知的喧嚣平息下来时,含义就显而易见了。好好想想吧,你内在的觉醒是本具的。

55. 但若你觉得你已经觉醒,并且觉得“这种体验发生在了我身上”,这就说明你的幻觉依然还在,尚未消失。

56. 若说“体验者已经与体验的对境融合在一起”,并说体验到了“没有体验者”的状态,这依然还是梦的一部分,这说明你还没有真的从梦中醒来,亲爱的。

57. 如果从梦中醒来后,你依然记着那个梦,并说,“我是无生的那个,做了个梦而已”,这就说明梦的影响、梦的记忆和感觉还没有消失。

58. 如果一个人在梦里觉得自己醒来了,这依然是在梦中的一个感受。同样地,当你觉得自己真真正正地觉醒了,这仍然只是幻觉。

59. 真正的觉醒是超越所有这些的。怎么可能去描述“那个”呢?——因为在那里,辨别力丝毫不起作用。

60. 要明白,这种“圆满”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要知道,它的标志就是无言。

61. 圆满至乐就是这样的。要明白,这是无法形容的。依靠以上的讲解,就能进入这种离言绝思。

因此,在《给弟子的忠告》的第六章中,名为“不可描述的那个”的第10小章就结束了。

节选自室利·萨马塔·罗摩达斯《给弟子的忠告》(Dasbodh)。“灵智宝鬘” 中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