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建融:粉饰大化 文明天下(下)

 WQ_AI_LYS_999 2020-07-30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在“回眸两宋——士人一日之迹特展”的展厅内,举办了为期两天的线上公教活动,通过直播镜头,带领观众走进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在热热闹闹寓教于乐的形式下,专家讲座体现了深入浅出的学术性。经馆内研究人员整理,我们将网课内容陆续整理发布,便于广大观众回顾学习。

往期回顾

韩天衡:文盛艺隆  千载造极(上)

韩天衡:文盛艺隆 千载造极(下)

徐建融:粉饰大化 文明天下(上)

-----
-----

粉饰大化  文明天下

——谈宋代绘画(下)

主讲人:徐建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石恪《二祖调心图》,纵35.5厘米,横129厘米,纸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我们来看图片,这个是石恪的《二祖调心图》,是北宋初期的,现在收藏在日本。我们今天看画得非常好,但是在当时是不受欢迎的,认为这个画很粗放,不像样子,所以流到日本去了。下面这幅是石恪另一幅《二祖调心图》,寥寥几笔,画得笔精墨妙。但是宋人不欣赏这一路,唐人也不欣赏的。在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里面有个叫王墨,有个叫李灵省,他们属于逸品,画得也是这样很粗放的泼墨,好像不知所云,张彦远认为这不能称之画。宋代的时候也认为这叫“粗恶不入格”。倒是日本人喜欢,弄去了。还有南宋有个梁楷,这张《泼墨仙人图》藏在中国台湾。梁楷的许多画也是在日本,称他是梁疯子。今天看是画得好,宋代的时候就是不承认这一路画风。就像梵高和塞尚一样,生前不被大家承认。根据学院派的标准,安格尔是画得好的,认为塞尚、梵高画得不行。梵高生前据说只卖掉了三张画,这三张画还是朋友照顾他,看到他这么爱好画画,卖不掉没有信心了,为了安慰他而买的。塞尚也是,画得不知所云,他认为很惭愧,写信给罗丹,让罗丹帮忙参加沙龙展览。他也在努力画得像安格尔这一路,但不会画。想不到他们死了之后,塞尚成了“现代艺术之父”,梵高的画被大家追捧得不得了。

苏轼《枯木竹石图》,纵26.5厘米,横50.5厘米,纸本 

苏东坡在当时就很有名啊,但他评价自己的画是“不学之过”。他并不是说画成这样我很骄傲,他努力画像李成的那一路神品,总是画不好,画成这个样子他很难为情,说我这是“不学之过”。他说画画有两条:第一,你要知道怎么画是好的;第二,要有这个技术。文同画竹子是好的,但我画不出来,我没有这个技术。艺术的成功两条都需要,又要道又要艺,我是“有道无艺”。我们今天看苏东坡这张《枯木竹石图》画得很好,拍卖4个多亿,也是日本流出来的。但苏东坡当时认为不好,他认为好的是吴道子,是李成,那张择端的他没有见到,如果见到肯定认为张择端画得好。所以,李成、张择端这一路当时都承认,墨戏的这一路大家都认为不好。到了明清时期大家都认为好了。就像安格尔时代大家都认为塞尚、梵高的画不好,他们自己也认为不好。安格尔之后,大家都认为塞尚、梵高画得好了。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纵28.7厘米,横335厘米,绢本,北京故宫博物院

所以,艺术的标准是多元的。唐宋时主张的是教化和写实的这一路,“成教化,助人伦”是唐宋人物画的功能,教育大家要有社会担当,要为社会做贡献。这幅《韩熙载夜宴图》也是这样,是五代的顾闳中画的。顾闳中是南唐的宫廷画家,韩熙载相当于南唐的宰相,不务正业,整天吃喝玩乐。李后主就让顾闳中去观察他怎么样过荒淫无耻的生活,画了这个画,让他自己感到难为情。现在看到这幅画,不是顾闳中的原作了,是宋人临摹的。宋人为什么还要临摹这张画?就是起到借鉴作用。南唐时候李后主虽然有这个想法,但他本人也是不务正业。整个国家,做皇帝的做宰相的,都不好好为国家谋利益,所以灭亡了。我们宋代人一定要好好为国家谋利益,这是提醒大家的社会担当。红衣服旁边黑帽子的是韩熙载,整幅画出来了五六次。画得很像,而且是默写的,画家是看在眼里,回去之后画出来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场合出现,一看就是韩熙载,形神兼备。这就是真功实能,这是明清的文人画家都画不出来的。

罗聘《袁枚像》,纵158.5厘米, 横66.7厘米纸本,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明清文人画家画人物的很少,很有名的一个叫罗两峰(罗聘),扬州八怪之一,特别有名的是他画鬼。战国的时候韩非就谈过,画鬼容易,画犬马难。你画得不像,人家一看就看出来了。画鬼很容易的,谁都没有见过鬼,随便你怎么画。罗两峰就善于画鬼。他也画过真人,给丁敬画过肖像,像不像我们不知道,因为丁敬没有照片留下来。但他给袁枚画过肖像,袁枚是清代中期文学界的一个领袖人物,跟扬州八怪的关系也好。罗两峰就给他画了一幅肖像(《袁枚像》),袁枚给他老婆看,老婆说不像;给他的儿子看,儿子也说不像;给家里佣人看,大家都说不像。罗两峰就给他辩解,我这幅画把你画得太像了,把你的精神都画出来了。袁枚也没有办法,他说像不像我不知道,估计是有两个我,一个是“家人目中之我”,一个是“两峰画中之我”。他专门写了一段文字《戏题小像寄罗两峰》讨论“二我”,最后说这张画我不要了,放在家里老婆、儿子都说不像,反正你罗两峰说像嘛,那就请你代为保存。我是1982年的时候,到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念研究生,西湖边上有家照相馆叫“二我也”,我一看就知道这个是袁枚文章里面来的。

《韩熙载夜宴图》的线条虽然好,但是已经不如唐人了。我们去看敦煌壁画,再去看西安唐代永泰公主墓里面的壁画,线条比这个更好。顾闳中同时还有一个画家叫周文矩,他的画是“战笔”,线条一抖一抖的,弯弯曲曲的。周文矩画人物画也像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琉璃堂人物图》是其传世作品,画的人物也很精彩。这个线条虽然也好,但比唐人差多了。他为什么画战笔?因为长线条他没有办法拉出来了,长线条更见功力。敦煌莫高窟的那些长线条有一米多长,张大千到敦煌莫高窟去临摹,他就感叹这个线条是怎么画出来的,他惊呆了。大千先生还没有看到长安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那个线条比敦煌里面还要精彩。可见唐人的线条水平远在顾闳中之上。

《清明上河图》(局部)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绢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再看下面一张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是人物画,也叫风俗画,以人物为主,但都是小的人物,那种线条拉到一米多长的大人物在宋代是不可能了。但还是画得好的。任何文明的发展,不仅仅绘画,推动它发展的动力,往往是人的惰性。我们从上海到北京,一开始骑马去,到后来发明了火车,后来发明汽车,后来发明高铁,越来越省力。为什么要越来越省力?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所以,人类的惰性,我认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绘画也是如此,刚开始肯定是要努力画得复杂精细。张择端这类画就是“积劫方成菩萨”,董其昌说“顾其术亦苦矣”,画这个画是很苦很累的,所以提出要“一超直入如来地”。但张择端是值得敬佩的,他画出的社会担当,就是社会非常繁华,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社会。不是到后来现代主义兴起,社会担当缺失了,个人主义横行。

马和之《孝经图》,纵26.4厘米,横70.3厘米,绢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是马和之的《孝经图》,孔子在中间跟大家讲话。《孝经》是四书五经里面很重要的一部经典。中国人讲忠孝,讲国家,对国要忠,对家要孝。这个孝不仅仅年轻人要孝敬长辈,还包含了老一辈要关爱下一辈,它是双向的。所以孝字怎么写的,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老和子要上下的关爱,这样才能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孝道推广到国家就是要忠君爱国。我们看西方是没有孝这个概念的,西方主要讲究人权,人权是个人的权利。中国讲究忠孝,也是一种人权,是国家的、家庭的、集体的利益在前,个人在后。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没有血缘家庭这个概念。后来耶稣兴起,说上帝是共同的父亲,你、你的父亲、你的儿子其实是兄弟关系,上帝面前大家都是兄弟关系,是没有血缘家庭概念的。中西文化很不同的地方,就是中国人讲究孝道。有了孝道,中国的文脉,子子孙孙,永无穷尽也。

再看下面,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人物画里面除了孝经图以外,婴戏图特别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中国画里面除了《二十四孝图》体现年轻人对长辈的孝敬,还有《婴戏图》体现长辈对小孩子的慈爱。我们把老人当做老小孩,要孝敬他;婴儿刚出生,我们把他当小祖宗。只有中国有这个概念,这个人物画就体现了孝的这种概念。

李唐《采薇图》,纵27.2厘米横90.5厘米,绢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再看这个是李唐的《采薇图》,讲的是一个著名的典故。伯夷、叔齐是商代的两个臣子,周武王把商代灭掉了,他们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死在了这里。所以伯夷、叔齐是忠臣的象征。李唐为什么画这个画?当时北宋已经被金灭亡了,长江以北基本上被金占领了,为了抗金救国收复失地,他画这个《采薇图》,提醒大家,我们的国家现在遇到灾难了,要忠于国家,要讲气节,要收复失地,还我河山。尽管南宋统治者里面对岳飞是排挤的,秦桧主和派占主导,但整个社会都认为大家要忠君,提倡爱国主义精神。

范宽《溪山行旅图 》,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绢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下面是山水图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个画一看就是关中的山水,华山、终南山这一带的山水,同河南的山水完全不一样。说明他非常写实,但比现实中的山水更美。你要去过华山、终南山,一看都看得出来的。但具体又找不到某一个地方,它提炼过了,综合过了,比真实的山水更美。也是同生活拉开距离的。北宋都城在河南开封,很多做官的是陕西人,怀念家乡,看到这个画,“君亲之情两隆”,家乡的山水得到欣赏,又不耽误自己为国家做贡献。

郭熙《早春图》,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郭熙的《早春图》。郭熙是学李成的,他画得是河南一带的山水。太行山是跨河南和山西,是比较大的山脉,里面风景曲折。他山水画成就很高,写了部书叫《林泉高致》。他说,为什么要画山水?就是为了让忙于工作的人们,能到山水画里面去欣赏。所以山水要高远、深远、平远,画得像真的一样,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只有画得像,才能让人看到山水画,好像真的到了这个风景里面去了。但又不能仅止于像,要比真的山水更美,那就要经过概括、提炼、综合。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再看下面《千里江山图》也是如此。王希孟在宣和画院里是个学生,宋徽宗赵佶去指导他,二十岁不到这幅画出来了,金碧辉煌,直到现在还是作为经典。大家多认为中国画是老年的艺术,不到七十岁出不了成就,不一定的。像徐文长、董其昌、八大山人、吴昌硕这一路,五十岁之前基本上没有大成就。因为各方面修炼还不到,书法修炼不到,诗文修炼也不到,那么你再胡涂乱抹出来也没有力道的。只有经过诗文、书法方面的“积劫方成菩萨”,过了五十岁了,才能“一超直入如来地”。而宋代的绘画就是“积劫方成菩萨”,而且训练时间不需要长的,五六年基本上都有成就了。王希孟是两三年就成功了。我打个比喻,王希孟这一路画是高考的普招,董其昌、徐文长那一路是高考的特招。这一路是跳芭蕾舞,小朋友时就要训练起来;董其昌、徐文长是跳广场舞,退休的老大妈也能跳出成就来。跳芭蕾舞,要讲究真功实能。《千里江山图》这个颜色也画得好,形象也画得好。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纵55.6厘米,横323.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再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赵伯驹是南宋的贵族,是赵匡胤的后代。这幅画不知道怎么被叫做《江山秋色图》,明代就定作《江山秋色图》了,但里面开的是桃花、山茶花,肯定是春天,应该是《江山春色图》。我是上世纪80年代参与王朝闻先生的《中国美术史》,到故宫博物院去看了原作,我说这个不是秋色。徐邦达先生说这幅画是北宋人画的。北宋人、南宋人的绘画,技法上很难区分,尤其是青绿山水。这一段上面有一座塔,我因为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我说这就是六和塔,里面的风景画得基本上是云溪一带的风光。文献记载赵伯驹的时候这座塔还没有塌掉,六和塔是倒塌过,后来又重建的。如果你到杭州西湖、玉皇山、云溪九溪十八涧这一带,都是这样的风光。我的看法,这幅画还是南宋的作品。

再下面一幅作品是赵伯驹的弟弟赵伯骕画的,《万松金阙图》,画的也很生动。这种作品在明清的时候是不可想象的,形象精妙,笔墨也精妙,真功实能。看到这种画,给人感觉就是爱国主义,还我河山。这类画都是有这种社会担当的。

马远《踏歌图》,纵191.8厘米,横104.5厘米,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踏歌图》,他是南宋的画家。马远开始不画全景山水了,变成边角山水,画面比较空灵。因为他在钱塘江、杭州这一带生活,局部山水画得多。《踏歌图》就是表现大家很幸福,上面还有宋宁宗题的诗,因为马远和他的儿子马麟都是宫廷里面的画家。宋宁宗、宋理宗的时候,包括杨妹子(杨皇后),都很喜欢他们的画,经常题诗。虽然当时南宋形势不太好,北方一开始是金,后来又是蒙古,但整个南宋社会还是很富有的。

徐熙《雪竹图》,纵151.1厘米,横99.2厘米,绢本,上海博物馆藏

这张徐熙《雪竹图》,上海博物馆的。徐熙是五代、北宋初的画家,后来文同的竹子和他是一路出来的,非常真实,但比现实的竹子更漂亮更美。这种画都是需要真功实能的,不是随便画几笔就可以了。

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下面有山鹧鸟,画得很逼真,上面还有许多麻雀、树,画得也非常精到。黄居寀是黄筌的儿子,他是从西蜀到北宋的,到北宋画院他是领导,所以大家都受他的影响。这类花鸟画就是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生态非常和谐。我们现在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就体现了一种和谐、健康、欣欣向荣的生态。

崔白《双喜图》,纵193.7厘米,横103.4厘米,绢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再看崔白的《双喜图》。黄居寀领导了北宋画院好多年,大家都画他这一路,那么崔白就起来反对他。但我们看,崔白的风格基本上同黄居寀是一样的。我们看扬州八怪,同一派的,每个人的面貌都不一样。崔白和黄居寀两个人相对立的,风格好像一样,为什么?宋画就讲究基本的规律,共性大于个性;明清文人画讲究个性的独创,个性大于共性。讲到绘画功能,唐宋画讲究的是社会担当,明清画讲究的是自我表现。唐宋画里面不仅仅崔白和黄居寀两个对立的画派,出来好像一个人画的,李思训和王维一个是北宗一个是南宗,也好像是完全对抗的,但董其昌鉴定的时候,原来是李思训的画,他认为是王维的。画史上对立的两个人,风格还是很接近。

赵佶《芙蓉锦鸡图》,纵81.5厘米,横53厘米,绢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个是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大家很熟悉的。当然,不一定是宋徽宗自己画的,可能是画院里面的人画的,宋徽宗在上面题了字,叫御笔画。画得很漂亮,当然是粉饰太平了。宋徽宗的时候,国势很飘摇,但这类画还是给人一种健康的、向上的感觉。问题是,这个时候国家很危急了,你再粉饰太平就不应该。但这类画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审美,还是需要的。

赵佶《瑞鹤图》,纵51厘米、横138厘米绢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下面是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宋徽宗有一天在朝廷里面,突然看到一群仙鹤在天上飞,所以画下来了,还题了诗。天降瑞鹤,实际上天下不太平,这是它的不好。但这类画体现出的真是盛世气象啊!宋代虽然文化达到高峰了,但武力衰弱。硬实力当然汉唐最厉害,软实力是唐宋最厉害。虽然这样,这类艺术还是有它的价值,值得我们欣赏。不仅功能上给人积极向上,气象开阔,绘画的技法也多高妙啊!而且这类画要下功夫的,“积劫方成菩萨”。并不是说古人一定不可超越,但宋人绘画是不能超越的。

再看,李嵩的《花篮图》,有春、夏、秋、冬四幅,这幅是夏天,在北京故宫。还有一张冬天的在台北故宫。这张画的是夏天的花卉,栀子花、蜀葵花、石榴花、含笑、萱花五种,称之五瑞。天中节,就是端午节。花篮就是南宋样式的小花篮,编的篾条,一条一条画得这个样子,又不刻板,这就是水平。颜色渲染也是如此。

佚名《碧桃图》,纵24.8厘米,横27厘米,绢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张绢本团扇《碧桃图》,我小学的时候在哪一本书的封面上看到过,天下怎么有画得这么好的画,我小学时候就惊呆的。后来到浙江美院读研究生了,学校旁边就是柳浪闻莺,有很多碧桃花,感到这个画比真的碧桃花还要漂亮。刘海粟先生解放前写过一篇文章,说宋画是再现的艺术,石涛是表现的艺术,再现的艺术只有工艺价值,没有艺术价值,表现的艺术才称为艺术。我是不承认的。再现的艺术也是艺术,艺术价值也很高,不在石涛之下的,各有各的好。

佚名《出水芙蓉图》,纵23.8厘米,横25厘米,绢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再看下面《出水芙蓉图》,以前说是南宋画院画家吴炳的,现在认为也是佚名。画得好吧!荷花许多地方都有,都没有这个好。没有哪里真的荷花比它好看。有人说写实的绘画是复制现实,同照相机争功,只有八大山人才是同生活真实拉开距离,才是艺术,这个话是很片面的。八大山人的作品与真实生活拉开距离,当然是优秀的艺术。像这张画也是同真实生活拉开距离,也是优秀的艺术。看这种艺术就是对生活有许多热爱,从而要推进它的美好;看八大山人就是对生活有许多不满,从而要改进它的不好。所以我看“两宋回眸——士人一日之迹”特展,从绘画方面来讲,第一就是要强调社会担当,第二要强调规矩。少数天才可以打破规矩,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常人,我们要遵守规矩。

录音整理:何   鹂

配图整理:张雪萌

韩天衡美术馆

地址:嘉定区博乐路70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00
(15:30 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门票价格:全年免费开放

公共交通:轨交11号线至嘉定西站转公交嘉定11路至博乐路金沙路站下。也可乘坐公交嘉定6路、嘉定4路至博乐路金沙路站下。 交易担保 韩天衡美术馆 在线 在线展览 小程序

点击上方小程序进入网上展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