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圭(活动于1180-1230前后),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李唐(约1049-1130后)、刘松年(活动于1174-1194)、马远(活动于1190-1224)合称为南宋四大家。善画山水、人物,长于运用秃笔,画楼阁亭台不用界尺,只信手为之,笔意精密,奇绝突兀,气韵颇高。宋宁宗(1195-1224)时为画院待诏,与马远同时代,都师承李唐,风格相近:构图简括深远,笔墨峻峭爽利,擅用“斧劈皴”,后人并称“马夏”。但如细察,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相对而言,马远重笔,转折顿挫,凝重峻利,而夏圭善墨,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构图上,马远刻意将近景置观者目前,所画人物五官清晰,姿态生动,楼阁则以“界画”法刻画精细,而夏圭则将景物远置观者身外,画人物仅圈脸勾衣、点簇而成,楼阁随手勾画,笔简而形具。这影响延及元代:王蒙画中近景人物其衣冠、五官、举止皆精细生动;倪瓒画中几乎无人,而黄公望与吴镇画中人物的简笔则显然取法夏圭,画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袭李唐以至马远、夏圭的简略遗风。
【名称】宋 夏圭 溪山清远卷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简介】图卷,纸本,水墨画。尺幅:46.5公分,横:889.1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为十张纸接成,除第一段为二十五公分外,后九段均大约九十六公分左右。画中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河流弯曲。画家运用仰视、平视和俯视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和层层叠叠的岩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为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裏,产生独特的空间结构。 画松树林木笔墨变化非常多;画山石是用大斧劈皴法,而这种技法是从李唐的斧劈皴变化出来。画家以乾枯的笔墨勾画石壁轮廓,再用夹杂着大量水分的笔墨迅速化开,使画面上产生水墨交融,淋漓畅快的感觉。 局部截图(自左至右):
【名称】宋 夏圭 西湖柳艇图
【年代】宋代 【简介】立轴,绢本,浅设色,纵107.2厘米,横59.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柳堤回环, 可以看到三层。但其疏密、远近、直曲和穿插、点景的木桥、屋宇、小船等,相互配合得丰富、生动而有变化。天空用淡墨染出浮动的白云, 与烟雾迷朦中的远方树林相接,加强了气候特征。画柳枝的笔法劲健, 密而不乱,节奏感甚强,颇得真实之美。岸边有游船停泊,水上小舟来往,近处柳梢上露出酒旗,都表现了这南都湖上春光的佳胜。 【名称】宋 夏圭 雪堂客话图
【年代】宋代 【简介】绢本,设色,纵28.2厘米,横2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的是江南雪景。构图采用“一角”的形式,笔法苍劲浑厚,画山石用小斧劈皴和短线条秃笔直皴,从而使得画面方硬奇峭、水墨苍润的效果。由此可见,其画风与马远风格有相同之处,故能并称“马夏”。作者在用笔时刚劲而趋于含蓄,这一特点在此幅作品中表现的比较明显。 【名称】宋 夏圭 洞庭秋月图
【年代】宋代 【简介】189.6×108.9厘米。费利尔美术馆藏。 洞庭秋月。橘香浦浦青黃出,維舟日暮柴荊側,涌波好月如佳人,爭誇似弄嬋娟色。夜深河漢正無雲,風高掠水白紛紛,五更何處吹畫角,披衣起看低金盆。 《山水十二景图一》(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山水十二景图二》(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山水十二景图三》宋 夏圭 绢本设色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藏 《山水十二景图四》宋 夏圭 绢本设色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藏
《山水十二景图》为夏氏山水十二景中残存四景中的一部分, 从画面右起分别署有“渔笛清幽”、“烟堤晚泊”二题。图卷从右端出现的是平溪汀渚、湖水荡漾, 渔舟出没。然后是浅滩湖岸、巨石峭壁, 绿树成荫。此画山石用斧劈皴, 先用水笔皴擦, 然后落墨, 具有水墨交融、淋漓酣畅的效果。
《临流赋琴图》宋 夏圭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烟岫林居图》宋 夏圭 绢本水墨 纵25厘米 横26.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梧竹溪堂图》宋 夏圭 绢本设色 纵23厘米 横2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夏圭-松崖客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