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苗常育︱华夏祭坛轩辕陵

 陈晓春 2020-07-30


华夏祭坛轩辕陵

文/苗常育

       依侄儿安排,于其婚礼后的第二天,我与四弟长喜、侄女苗春夫妇随团,开始了“黄陵—壶口—延安”二日游。 

       黄陵,也叫轩辕陵。祭拜轩辕,我期盼已久,只是不料这一天来得这样快。“公祭”,不是人人有缘;率臣、妃旌旗招展隆重“祭祀”,那是封建帝王的份。我们普通人能与家人一同“家祭”始祖,一心一意感悟轩辕庙,用心用情品味轩辕陵,也一生足了! 

       翻开《史籍·五帝本纪》有这样记载:“黄帝者,名曰轩辕。”他生于寿丘,长于姬水,以地为姓,姓姬;居于轩辕之丘,也称轩辕氏。还记载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至于轩辕为什么还叫黄帝,《史记·封禅书》说:“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是说黄帝在位时,有黄龙和十余丈长土螾〔同“蚓”,笔者注〕出现,被认为有“土德之瑞”,陕北高原土色为黄,故称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又说:“黄帝崩,葬桥山。”就是说,长满翠柏沮水环绕的桥山巅,就坐落着华夏始祖轩辕的陵寝。如此,祭拜轩辕,越沮水攀桥山是注定的了—— 

       烟波泱泱的“龙池”,一架花岗岩“轩辕桥”稳稳跨过。逶逶迤迤的沮水日夜环绕流淌,洗涤着所有过桥祭陵人的魂与肉;一旦走过“轩辕桥”,你会一不小心坠入了五千年前梦幻般的岁月。 


       苍翠的桥山南麓,耸立着灰色的“轩辕庙”入口建筑。陡陡的九十五级台阶象征着轩辕的“九五之尊”,令你不仰视不行。这吻合了轩辕的一生,是轩辕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使然。 

       庙区内,左手有“黄帝手植柏”。树旁碑楼写道:“此树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传为轩辕黄帝时期所植,距今约五千余年。谚云:‘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即指此树。”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柏树。 

       走近“黄帝手植柏”,仰视入云的树冠,我在想象着根是怎样的如丝如缕坚韧不拔扎地千丈;树干粗糙黝黑,枝弯若虬,筋骨裸露,劈痕犹在,铭刻着风雪与岁月的烙印,叫我仿佛听到了它的低低呻吟;还有树结翻卷,疙瘩叠落着疙瘩,这“柏树之王”扎地生根时的艰辛与痛苦显露无遗,我又好像听到了它的重重喘息。 


       如此说来,轩辕不是在植柏,是在植自己,植人生。柏是轩辕,轩辕本身就是一株雄视人间五千年、目睹民族荣辱兴衰的柏。残枝断椏凸凹树结写满了轩辕筚路蓝缕艰苦打拼的一生,躯干则象征着轩辕顽强地挺起的一个巍巍峨峨的华夏民族,稀疏的枝枝叶叶枝枝,便是轩辕养育的万世子民! 

       “碑亭”与“碑廊”,共存古今石碑五十余通,多为祝文、题咏和重修碑记。由蒋中正题写的“黄帝陵”和毛泽东在一九三七年国共两党祭轩辕陵时代表中华苏维埃撰写的祭文立于碑亭内。党派之争,政见之别,杀戮之怨,在轩辕脚下都化作了毕恭毕敬顶礼膜拜——因为他们同根同源同血脉,都是炎黄子孙。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从古自今,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人们都在以各种方式,共尊我们的始祖。这缘于我们的始祖给了我们共同的基因、特征和品格,决定了我们是中国人。 

       “人文初祖”大殿,是轩辕庙区的正殿。是两千多年来祭祀轩辕的场所所在。自公元前四二二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畴〔祭祀的地方,笔者注〕,祭黄帝”〔《史记·封禅书》语〕后,这里便人头攒动,香火不断。 


       都说人生如梦,人生有梦。我打量着程潜将军题写的“人文初祖”牌匾,端详着大殿内和蔼可亲宽衣大袖农人打扮的轩辕浮雕,不由得双腿下沉叩拜始祖,一是感恩、二是祈福、三是心底交流。如同回到大山里祭拜爹娘;去祖籍蓬莱 问祖寻根;到周口店拜谒我们的原始先祖。 

       庙区最北,是新建的“轩辕殿”。一座仿汉石型建筑,由三十六根石柱合成方形空间,柱间通透无墙,殿顶有一空圆可见光与云,是古人“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轩辕殿”取代了“人文初祖”殿,近年的“公祭”都在这里举行。高高的殿檐下,“乙未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的横幅依旧挂在那里…… 
       沿宽阔的陵道西上、北折到山巅,便能如愿拜谒轩辕陵。 

       传说,轩辕年老时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桥国人拉下了轩辕一只靴子,葬于桥山巅。 

       桥山,不仅有沮水环绕,而且山的周围遍植翠柏。据记载,北宋嘉佑六年宋仁宗降旨坊州〔今黄陵县〕县令,发动民众在轩辕陵植柏一千四百余株,并派人看护。桥山现有古柏八万余株,千年以上树龄的柏竟达三千余株,是我国迄今面积最大的古柏群。 

       桥山古柏,森森巨木,深得轩辕的气质与精髓。一派蓊郁,一派祥瑞,千百年来,一直在尽心尽力地屏蔽着轩辕陵,免遭漫天黄沙的侵扰,不受肆虐雷电的袭击。倘若你一眼看到了它们,就会晓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为什么会如此兴旺发达、雄风万代,屹立于世界的   东方。轩辕陵,就深藏在这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的柏丛里。 


       陵前,祭亭正中矗立着由郭沫若所书“黄帝陵”碑一通。后面的“桥山龙驭”碑为明嘉靖年间唐铸所书,据说轩辕就是在这里驾驭巨龙升天的。再后就是轩辕陵,冢高三点六米,周长四十八米,砌有青砖花墙护围。高高的封土上,已是芳草萋萋,树木葱茏,可见陵冢由来已久。 

       五千年来,华夏文明自轩辕始,就从来没有因为干戈兵燹、朝代更迭、重大自然灾害而被割断过,这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所不能比拟的!五千年前,华夏大地先后涌现出了多个皇皇巨人,如盘古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女娲氏等始祖,如日月环宇、泰山屹立、江河经地,照耀着支撑着滋润着中华大地。我不敢妄评,窃以为轩辕应当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司马迁如椽笔下,追记轩辕处可谓备亦。从他的出生地、成长地、住所地,到他的妻妾、后裔,他的阪泉、涿鹿大战,都被其浓墨重彩地大书特书。这在对其他始祖的记述里是不多见的。 

       形象的魅力,人格的感召,轩辕的身边聚集了发明创造、极具建树的一群臣子。如仓颉造字、嫘祖养蚕、羲和占日、常仪占月等等,可谓群星璀璨,巨匠辈出。原始蒙昧渐渐离去,文明曙光已经初照。这在其他始祖生活的时代里也是不多见的。 

       尤其是,有史以来,人们对轩辕广泛的认同感和无法割舍的浓浓亲情,都深深地植根于华夏儿女、海外侨胞、世界华裔的心中,并早已成为炎黄子孙骨肉凝聚、文化传承的纽带和桥梁。他们不远万里归来认祖,将人文始祖轩辕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将华夏祭坛轩辕陵视为寻根处所和心灵归宿。这在其他始祖身上更是不多见的! 

       巍巍桥山,因托举着一个伟大的不朽灵魂而永在;汤汤沮水,为守护着一座民族的精神高地而长流。 

       黄河,黄土,孕育了黄色人种; 

       黑发,黑眼,我们是轩辕的传人; 

       于是,我们的心,就是祭坛!

作者简介


苗常育,罗家堡子生人,祖籍蓬莱。十七岁后做过农民、教师、检察官、县域政法机关业务主管,现为中共龙江县委政法委研究员。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会员、龙江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已出版散文集《古城青青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