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报告文学】马雁凌︱著名作家、诗人苗欣先生印象

 陈晓春 2020-07-30

著名作家、诗人苗欣先生印象

文/马雁凌

        在全国诗坛文坛,提起苗欣没有不知道的。苗欣,原名李世昌,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共党员,资深编辑、著名作家、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0年参加工作并开始发表作品,历任《新工人报》工人文艺副刊、《哈尔滨日报》文艺周刊、《哈尔滨文艺》、《北方文学》杂志编辑,《外国小说大观》主编,黑龙江省文联图书期刊编辑部副主任,编审。苗欣先生历经了60年的文学创作、文学编辑生涯。许许多多饮誉海内外的诗人、作家都曾在起步时得到苗欣先生的无私帮助,苗欣先生的肩膀曾经扛起多少作者?

        苗欣老师曾经多次来伊春采风、讲学、采访写作。1977年11月,伊春地区文化局举办了伊春地区诗歌创作座谈会。应邀前来讲课的专家有《黑龙江文艺》(后改名为《北方文学》)诗歌组组长苗欣老师、诗人陆伟然等人。当我接到通知时,火车已经过点了,我只好拦了一辆去伊春市区的货运汽车,驾驶室已经满员了,我只能坐在敞篷车大厢里,近一个小时才开到伊春大旅社。下车时,我的双颊已经冻伤了。顾不了这许多,我急忙赶到会场。那天,苗欣老师讲的是关于诗歌创作。他说:“伊春不仅盛产红松,伊春还涌现了很多人才。”他讲课深入浅出,干脆利落,给诗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讲课之后,苗欣老师问:“谁带作品来了?拿来看看。”我鼓起勇气把我的几页草稿交给老师。苗欣老师边看边点评,把诗作中的不足一一指出,结合诗歌作者初学遇到的困惑及常见的通病讲解,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及途径。

        当年,《北方文学》编辑部各组都有学员在那学习。1978年,当诗歌组再次抽调作者时,苗欣老师推荐了我。苗欣老师给我单位党委写了一封信,我因此有幸到《北方文学》诗歌组学习。苗欣老师是诗歌组组长,很长时间都是他一人坚持工作。

        刚去《北方文学》编辑部时,苗欣老师常常叮嘱我们:若是有作者问我家的地址不要告诉啊,就说不知道。我知道,老师为人很正义,为作者编稿件是份内陆事情,不需要感谢。

        几十年来,全省乃至全国的诗歌作者、诗人都得到过他的帮助。他默默地耕耘,把自己的才华、心血都倾注到编辑工作中,无怨无悔。

        苗欣老师为人一贯低调,当时,他家住道里区地段街,《北方文学》起初在南岗区副104号,上班较远,需要乘公交车。一次,他忘记带钱了,下班时说:“马雁凌,我忘记带车票钱了,借我5分钱。”我拿出5分钱。我以为:1978年,5分钱实在是一桩小事,不值得一提。不料,第二天早,老师一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把一枚5分硬币放在我桌子上:“马雁凌,我把借你的钱带来了。”

        另一位诗歌作者是王立宪。 刚到编辑部报到时,老师还带我和王立宪到家吃饭。老师的夫人范俊德美丽贤惠,受过良好的教育,一贯支持老师为之奋斗一辈子的文学创作,对待我们这些刚刚学习写诗歌的年轻人像对待亲人似地。我们当时的年龄老师比老师的大女儿李巧大几岁吧。老师的女儿、儿子都亲切地叫我姐姐。师母下厨精心准备了几道菜,她担心我们装假吃不饱,一个劲地给我们布菜。

        当时,我常常为不知写什么而感到苦恼,苗欣老师对我说:“要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中感人的细节”。他还让我多看一些森林题材的作品。他说: “你读过《猎人笔记》吗?”我老老实实地说:“没读过。”一天,我外出办事回来,正巧苗欣老师向一位编辑借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那位编辑说:“你不是早就看过多少遍了吗?怎么又想起看这本书了?”苗欣老师说:“我是借给马雁凌看的。”那位编辑很爱惜书,苗欣老师就一遍遍地劝说,非要借那本书给我看。我想:即使是他自己的子女,他也未必那么费心地去借一本书。这件事感动了我几十年。《猎人笔记》令我受益匪浅。更主要的是老师那番苦心令我终生难忘。        

        苗欣老师曾经对我说:“对于那些谦虚的甚至有些自卑的作者要给予鼓励、打气加油,对于那些狂妄自大的作者,要给予适当的批评,使其清醒。”

        苗欣老师审稿非常严格,一字一句斟酌,一丝不苟,他把稿件分为留用、拟用、退回三个门类,老师很少用打印的退稿信,尤其是对那些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的作者,更是关心鼓励有加,有时还给作者寄刊物赠送稿纸。他对全省乃至全国的著名诗人的诗作了如指掌,同样,他对全省乃至全国的尚未出名的诗作者的作品及生活状况也了如指掌。尽自己最大的能量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一步步走上诗歌创作的道路。

        不论作者何种地位身处何地何种际遇,老师都一视同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黑龙江省有一位很有名的女诗人孙金玲,她创作了许多农村题材的诗作,在这位女诗人去世后,老师还为她编发了一组诗歌,老师还派我去肇东县孙金玲家送稿费。老师担心我不熟悉那里,还委托肇东县群众艺术馆馆长陪我一起去。那是一幢茅草房,这个家庭只剩下孙金玲的母亲与外祖母两位老太太,当我说明来意,当我说出老师的名字,孙金玲的母亲感动得老泪纵横:“人活着的时候没少帮助,人不在了,还给发稿,还把稿费给送家来了。”

        在苗欣老师的字典里,没有作者远近亲疏,只有诗歌质量高低。他曾经为数百乃至数千位诗作者发表诗歌,但是,他却很少记得谁是谁,更不要说以此怎样怎样了。若干年后,当那位诗歌作者当面向他致谢时,他却平静地说:“我不记得了。”编辑、尤其是责任心很强的文学编辑,倾注心血,牺牲大量的时间,阅读、思索、修改、润色作者的诗文,若是遇上固执的作者,也许还会招致一些误解与愤懑。发表了,属的是作者的名字,责任,却是编辑的。但是,老师却是无怨无悔。

        苗欣老师自己每出版一本专集,自己与夫人一起,动手包装,再一次次去邮局,自掏腰包寄出去。退休后,常常无偿地为全国各地的少年文学社讲课,每逢六一儿童节,还给孩子们赠书。

        苗欣老师不仅是诗歌编辑、文坛伯乐,而且,是著作等身的作家、诗人,先后出版了儿童诗集《鹿哥哥和鹿弟弟》、诗集《远方的浪花》、诗文集、《湖上华尔兹》、《太阳的儿子》等,近期又出版了《厚重与天真——一个诗人的日记》。在60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始终保持一颗童心,六十年如一日地关注儿童,坚持创作儿童诗,即使退休之后依然如此。他还不厌其烦地为许多小学的作者讲课,还把自己出版的儿童诗诗集赠送给那些乳臭未干的小学生。

        学习结束了,我将将返回伊春。苗欣老师送给我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笔记本很精致,金色缎面洒满凸起的花朵,上方正中间是两个浅金色的大字:上海。封底印着一行字:32开150页。国营上海纸品二厂。学习结束了,但是,老师对我的文学创作指导并未结束。每当我在学习写诗歌的道路上遇到难题我就会给老师写信,老师不论多忙都一一回信,一件件回答,从不敷衍,从精神上鼓励我,从创作上指导我。那些信件我都仔细地贴在一个硬壳大笔记本上,至今,我还完好无损地保留着那些回信,不止一次拿出来阅读。像这样的回信,在老师的编辑生涯中,不知有多少封?几百甚至上千。单单这一项,不知耗费老师多少时间多少精力?

        在《北方文学》学习的日子,在老师谆谆教导下,我的文艺理论得到大幅度提高,我的诗歌鉴赏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使我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为我日后做副刊编辑、副刊部主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北方文学》学习的更大收获是向老师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做作者的朋友,怎样为作者服务。

        苗欣老师与许多文化名人、诗人、诗作者保持着关系,真正的君子之交淡若水。每逢那些老友、老同志、老作者去世,只要他知道,一定亲自前往悼念。

        2009年夏季,老师偕同师母及小女儿李番到伊春采风,师母还给我带来了的哈尔滨特产大列吧、红肠,小妹李番还给我带来一件飘逸别致的真丝裙。当我看到这些礼物时,我很惭愧,很惶惑。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不许作者、学生感谢他,自己却以礼待人。   

        打开我的电脑,打开《我的老师》文件夹,十几个开头或片段在屏幕上闪闪烁烁,都是写苗欣老师的。其实,这篇文章我构思了很久,却一直未完成。我就像初次登台的演员怯场,就像不拿分的运动员上场。我很少有这样的感觉:越是想好好写的稿件越是写不好,我担心自己对老师的了解不深,评价不准,所以,搁置今日迟迟未定稿。我知道:如果不把这篇稿件写出来,一定心存遗憾。这篇小文不仅仅表达自己对老一辈文学编辑的、对一位八十高龄的老诗人的崇敬与感谢,同时,也代表了那些想写而未写的作者表达心声。


作者简介

马雁凌,笔名晓昕、纪黎、白玫。女,中共党员。主任编辑。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散文创作委员会秘书长、黑龙江省散文诗学会副会长。曾从事教育、文秘、宣传工作。1983年调入伊春日报社从事新闻编采工作, 1987年到副刊部,1990年任文学副刊版《向阳林》主编。1993年3月任副刊部副主任,1997年任副刊部主任直至2010年。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新闻作品。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等40多种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1000多万字。百余篇作品在省、国家级评奖中获奖。报告文学《驶向深海》、论文《散文式通讯写法之管见》均获全国报纸文艺副刊二等奖。报告文学集《碧海金川》获中国作协创联部与黑龙江作协联合举办的当代黑龙江散文创作一等奖。报告文学《原野上的女人》获东北三省报纸文化副刊作品一等奖。报告文学《兴安愚公》获省“迎接新世纪讴歌黑龙江”文学大赛一等奖。诗歌《将军夫人的述说》在黑龙江省诗歌朗诵大赛中获一等奖。出版诗集《密林小星》、《心灵之约》、报告文学集《碧海金川》、《锦绣人生》、散文集《眺望彼岸》、《穿越四季》。曾任伊春市建市50年图志《辉煌50年》特约编辑,《大森林的回声》编委。散文诗《倒树》被收入《中国当代散文诗一千家》。有多篇作品被收入各种文集。当选伊春市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二届人大常委、第市十一届科教文卫委员。2006年,当选伊春市作协副主席。2002年被聘为新华社特约通讯员。伊春市知识分子拔尖人才、伊春市优秀文艺工作者、伊春市文化名人、伊春市三八红旗手、黑龙江省优秀自学成才者、黑龙江省女职工学习成才十佳标兵、黑龙江省优秀编辑、黑龙江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获省星星火炬奖章。当选黑龙江省第四次、第五次作家代表大会代表。传略被收入《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报界知名编辑记者辞典》、《中国高科技人才辞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