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江作协】王学彬︱走进大黑山

 陈晓春 2020-07-31

 

走进大黑山

文/王学彬

我两个女儿女婿都在大连金州开发区大黑山脚下成家居住。所以每年在春、夏、秋三季里都得去上几次。其原因很简单:一是亲情所致,想外孙女。二就是这里气候宜人,更有对辽宁第一高山、著名旅游风景区、佛道儒教集于一身的大黑山的眷恋。

我十分清楚的记得第一次来女儿家串门时的情景。外孙女整天绕膝玩耍,其乐融融。孩子们一天三顿摆上桌的全是海鲜和高档酒。酒足饭饱后,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再不就是烟一颗接一颗的抽,弄得厅室烟雾缭绕,一天真是美国总统“迷咯噔”。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心疼我,多次劝我看看有关大黑山旅游的资料,没事儿早起爬爬大黑山,既锻炼了身体、开拓了视野,也放松了心情。前几次劝说,我根本听不进去。我不说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广告做的有一部分是名不副实的,说得挺好,到地方实际一看,心凉半截,钱没少花,累得够呛,所以都被我婉言谢绝了。最终外孙女搂着我的腿央求了半天,非让我去登大黑山。我的心软了,我的心动了,终于登了一次。也就从那次开始,我就深深地迷恋上了大黑山,总想走进大黑山。年年来,年年登大黑山,对登山的路径、山中优美的风景、山中神秘故事早已烂记于怀。

大黑山,又称大赫山,大和尚山,位于金州城区东部5公里处,距大连市中心25公里,占地23.79平方公里,主峰海拔663.1米。它是大连古文化的发祥地,是传播中华历史文明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拱卫辽东半岛的天然屏障;它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天然氧吧于一身,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地质公园;它佛、道、儒三教合一,是东北地区著名的宗教胜地,是国内罕见的坐落于城市中人文历史悠久的旅游名山。

大黑山属长白山系,千山余脉,为大连近郊最高峰。主体呈南北走向,上部山势陡峭,多为裸岩;中部坡度略缓,灌木丛生;底部土层较厚,植被茂盛,间有无数个果园和多种野生果树,形成环山林带。植被有栎类、赤松、黑松、刺槐等木本植物120余种。野生动物以黑熊、野猪、蛇、山兔、山鸡、喜鹊、斑鸠和杜鹃等为主。矿藏以石棉、白云岩、铜和铁为主。 

因为女儿家住杏林小区,离登大黑山的入口关门寨只有2千米左右,所以,我和附近百分之九十的人都选择就近的关门寨进入。从这里进入要经过石龟亭、道观唐王宫、关门寨、幸运桥、棋盘山式节理、滴水壶、天兵天将、十八盘、仙人台、石鼓寺、唐王点将台到达山顶唐王殿。其间除掉缓台外,要登1300蹬。我每次登山都耐不住景色奇秀的诱惑,确立了一定要达到“1300”的目标,鼓励自己不到1300非好汉。

当地人都是以锻炼身体、汲取天然水为目的的,而外地游客都是慕名而来,欣赏风景的。

2019年7月份的一天,我又兴冲冲的准备登大黑山。清晨,山上的雉鸡遥相呼应,高声叫喊,在山谷中回荡;知了也格外能起早,在茂密的槐树、梧桐树上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叫声;凉爽的风中揉进了若烟若云的晨雾,在山间、树丛中游弋飘荡。眼前的大黑山已经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若隐若现,时而拔地而起,时而山岳潜形,颇有“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寻”的气势。

从杏林小区出发,沿着人工用石头和水泥砌成的5米多高的山体护壁下向大黑山的关门寨入口走去。一条平坦的油渣路和高出路面半尺的行人栈道在两侧巍峨的高山和粗壮的梧桐、槐树、椴树、松树的相夹下向大黑山入口延伸。栈道下,山水冲刷出来、后经人工修整的季节河从山脚下,绕过城区向大海流去。油渣路上车辆川流不息,那都是观光旅游车辆;栈道上人来人往,当地无论男女,大多数都用5到50斤的塑料壶接满了纯天然水已经下山打道回府了。奇怪的是其中不乏古稀和耄耋的长者,他们不用搀扶,也不拄拐杖,个个气不长出,面泛红润,显得格外的轻松自如,大有“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气概。我和外来的人们不住地赞叹,都真的被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健康的精神打动着。

离大黑山入口处大约有1千米左右,栈道下有一长宽大约10米的正方形梯式蓄水池里不时地传来类似牛的“哞哞”叫声,那声音清脆悦耳,在山谷间久久的回荡着。外来的人们纷纷驻足扶在栈道栏杆上向下好奇的俯视,寻找发出牛叫声音的来源,想一探究竟。听当地人讲,这根本就不是牛在叫,不知道有多少年、有多大的一只蟾蜍在池内东北角的洞里传出的叫声。由于水池所处位置较低,又有两岸和高山相拥,格外拢音,这叫声就越听越像牛在身边传出来的叫声。为了不耽误登山,人们还是恋恋不舍的离开栈道下的神秘蓄水池,不时地回头遥望,听着渐去渐远的“哞哞”声前行。

在漫坡的栈道步行二十多分钟便来到了大黑山脚下。首先迎接游人进入的是傲然屹立的唐王宫大门。大门十分显眼,两侧“神功浩荡物阜民康 庙貌巍峨地灵人杰”十六个鲜红醒目的大字,令人欣慰激动;横额上“祈福圣地大黑山大连唐王宫欢迎您”使人感到神圣而温暖。

伴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涌入大门里。茂密的原始深林遮天蔽日,一下子展现在眼前,在这幽深的树洞里只能看见蜿蜒的水泥路上人头攒动。这里即便是盛夏时节,却凉风习习,爽快极了。沿着水泥缓坡道向东行百余米,在松柏槐和不认识名的古树树的掩映下,路的左侧突然闪现出一座龟碑石亭。在亭里居中的位置上安放着一只巨大的灰色花岗岩石龟。那龟背部斑纹清晰深刻,头部昂起,双目圆睁,两根胡须低垂,口内牙齿锋利,张嘴大喘,四腿略弯曲支撑于地面上。听历史掌故较为熟悉的游客现场讲后才明白。原来那不是龟,是龙生九子之一,叫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它是长寿、吉祥、稳固的象征,需要千秋万代传承下去。 

和石龟亭紧邻的就是坐落于大黑山脚下凤凰谷中全国仅存的以唐太宗皇帝李世民命名的道观——唐王宫,也是登大黑山顶唐王殿的第一站。相传是唐王宫由大唐名将、道教徒尉迟敬德建于唐贞观时期,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这也许是建筑者设计1300蹬的原因吧),是大黑山著名古刹之一,是辽南唯一的道教祈福圣地,是大唐文化传播基地,是中国道教文化、老子文化、唐王文化以及道教养生文化的课堂。这里占地面积为3340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135平方米。这里主要供奉道教三官大帝和正一祖天师张道陵。

汉代张道陵天师是道教的创立者。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授其正一盟威秘,故世称张天师,为灵霄宝殿的四大护法天师之一。其匡扶正教,普度世人,居都省而常侍玉帝,掌三界而度化下民,雌雄二剑,诛斩妖精,降魔护道,法箓全成。由于天师除魔救民有功,被册封为正一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天师,降魔护道天尊。按理说这是一座道观,供奉的自然是三清四御,但这里与其他道观不同的是它还供奉着一座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塑像。

原来这是一座以唐王李世民为主神的道教场所,一片清修、清幽、整洁和庄严的场景。游人一进入这里,顿时肃静下来。道士、乾道和坤道身着道服紧张有序、严肃认真的来来往往,各尽其职;钟磬声声,《三清圣境》和《黄箓斋》的梵音悠扬悦耳,顶礼膜拜的信客络绎不绝,香烟袅袅盘旋上空,从众多人的神态中可以看出,这一切都只为了心的沉淀,寻觅一处禅境,获得一夕安静,体味人生真正的乐趣;道观外有许愿池,游人纷纷投入硬币许愿一切顺顺利利。驻足在这庄然肃穆道教圣殿面前,人们无不为道教的信仰弥坚、道法传承久远而肃然起敬。

出了唐王宫再往上走,爬到了用鲜红油漆写的100蹬,便来到了一座人工小石拱桥。这座小石拱桥建筑很简单,是在自然水打沟上面用水泥和石头砌筑而成。因其跨度只有两米左右,自然是坚固的。站在桥上向上望去,山岚笼罩,雾气蒙蒙,根本看不到山顶,完全被神秘所笼罩着。过桥前行,隐约中可见台阶的前方几十米处有一黄褐色石头砌筑的拱形石门向我们敞开着,灰白色的云雾不停地变换姿势从门洞中流淌,同行的人都兴奋起来,不约而同的高举双手,大声呼喊着:关门寨,我们到了!

我已经忘记了疲劳,顾不上擦汗,弯着腰向石门涌去。越来越近了,门洞口清晰可见,门左右两侧有两条石梯,队伍自然形成了3排,有的从门的两侧攀爬到门顶上高呼或留影。我没有急于登门留影,靠近跟前,透过门上的附属下垂的植物罅隙,清楚的看到了启功书法大师书写的 “关门寨”三个瘦金体大字。那字迹舒展劲挺,瘦骨逼真,融会贯通,大有“天骨遒美,逸趣霭然”之美。登上门顶向上望去,云雾缭绕,只能看见头上的石阶;向下俯瞰,刚刚走过的风景全部淹没在云雾中,只能听到人们的吆喝声和鸟虫的鸣叫色,大有飘飘欲仙之感;向门的两侧望去,那鬼斧天工、浑然一体的自然构造绝了,令人惊叹。门洞两旁壁立万仞,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状如两只巨掌相合,中间只露一道缝隙,似乎把更多的神秘隐藏于锐峰叠嶂中。两边的悬崖绝壁,多为裸露的岩石其形态各异,有的巍然耸立,有的兀如立柱,直刺苍天;有的狼牙交错,面目狰狞;有的危如累卵,摇摇欲坠。气势颇为壮观。不由得让人心中暗叹大自然的奇妙。由于大黑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具有山的伟岸与奇俊,同时也具备了海的辽阔与大气。人置身在这样的境域中,方体会出人只有亲近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才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在这里经历过一年四季而且经常登山的人都感同身受:在关门寨外,夏季炎热,冬季寒风凛凛。进入寨门内,夏季凉爽,冬季温暖,这真是门外为凡间,门内乃仙界。当然,脚踏进关门寨,置身于陡峭悚然石壁中,凝神环顾,乱云飞渡,你也一定会眼前再现了昔日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场,你一定会想:纵使如此雄关漫道依然没能阻挡唐王的骄兵悍将,再险峻的城池也终究被太宗虎狼之师的铁骑踏入浩瀚的历史洪流,只剩下那断壁残垣,供游人感怀凭吊。人们无不慨叹:历史既是那样无情,又是那样有情!

我恋恋不舍的离开关门寨,迤逦前行。顷刻间,松涛微响,云霁雾散,台阶上清楚的标明了400的字样,石阶两侧的凉亭也清晰可见了。人们纷纷走进凉亭以逸待劳。坐在石凳上,呼吸着山间清凉的空气,听着鸟儿们动听的歌喉和石缝间隐约入耳潺潺流淌的溪流声,看着调皮的松鼠在凉亭里与游客抢夺食物的情景,尽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游人们有的一边呷几口酒,喝着矿泉水,吃着香甜的美食,有说有笑,一边欣赏着满眼的美景,惬意极了,也就忘记了劳累。这时,俯首回望关门寨,两侧石壁上的千年的松柏露出了苍劲凝重的身姿,寨门左手边的骆驼峰和后侧人们称之为的鸳鸯石眉目清晰多了,真的惋惜大雾影响了人们的观瞻。待游人们浑身的汗水散尽后,在陆续的向前爬行。

经过了一个台子和亭子,石阶上清晰地标明着600的字样。因为这里无法用人修砌石阶,只好利用峭壁用人工修建栈桥(当地人称之为幸运桥)代替。这条栈桥底下使用钢筋柱子密集支撑的,靠山的一侧也是用钢管插入石壁托住栈桥,与桥两侧的栏杆相连接,形成一体。这样,底下有支撑,旁边有托扶,牢固耐用,极为安全。这座栈桥顺山势蜿蜒曲折,步步攀爬,但也比石阶路好走多了,一定是游人们由于心理作用,还是小心翼翼的走在这悬崖绝壁间穴山为孔、插木为梁,铺木板联为人工栈桥上,自然而然就想起了充满智谋较量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故事。人们扶着栏杆走在上面,脚踏坚硬的木板发出的响声在狭长的山谷中回荡,别有一番韵味。其实在此时的人们在欣赏风景的同时,更在为建筑工人的聪明智慧和艰辛赞叹不已。

走过了栈桥,又爬上了石阶,眼前突兀而起一座丘亭。据史料记载,历史上举办祭天典礼的圆形坛台被尊称为“圜丘”(后人称为丘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敬天之礼之处,即金州上古先民奉祀天地、祈求福泰的圣地。

前行到700石阶时,就到了大黑山棋盘格式节理。抬头向两侧的峭壁望去,纵横的格纹在石面上刻画得清晰醒目,的确像一副硕大的棋盘贴在两侧的石壁上。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所在,令人叹为观止:人类的创造和大自然的神奇谁能更略胜一筹呢?

在前边的崖壁上还有一片象形石,整个石壁就像是一块块切好的豆腐,摆放在一起,切面非常光滑整齐,如同刀切一般。当地人形象地把这个景观又称之为“麻将石”。两侧的揭示牌上介绍的很清楚,描述的也很神秘,令人神往。2亿年前的早印支—燕山运动的影响,石英岩中发育了两组近东西向垂直相交的节理裂隙,将岩石切割成均匀的块体,在崖壁上构成“棋盘格”的形状,民间俗称万卷书。传说唐王李世民过海东征时带了很多书,过海时被风浪打湿,后在此晒书,有一部书遗忘此处,山神怕书被雨淋湿,给此书打上现在这样的包装。传说谁得到此书谁就能成仙得道,至今也无人寻得。

眼前出现了向东南方向的斜插石阶路,石阶上标明的是800。这时下山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了,而且大多数人都提着或背着各种样式的水壶向山下轻快地走去,原来到了“滴水壶”了。走到近前一看,这里的人们在峭壁中的山洞里来来往往,他们都在这里接天然水。洞口呈椭圆形,宽约3米,高约2米,洞长不知多少。站在洞口前,一股股清凉略带甜味的空气扑鼻而来,舒服极了。洞口处比较明亮,清楚地听见水流声,节奏感很强,悦耳动听。洞的地面上湿漉漉的,汩汩的水流不断向上涌出。洞壁上所有的石缝都源源不断的向地面流淌着水。人们将水壶找好水的落点放在地面上接水。因接水的人太多,洞内容纳不下,有很多高明者就带着塑料管牢固在洞壁上,将水放到洞外去接。人们都很友好,接完就走,水管随便别人用,也不拿走。

看到眼前的情景,我似乎发现了秘密:难怪这里的人们健康长寿,与喝自然水是有一定关系的。是的,饮用健康水,再加上登山锻炼的乐趣享受,能不健康长寿吗!站在洞外的人们无不称奇,我和络绎不绝的游人有秩序的走近前掬了一捧水尝了尝,的确清冽甘甜,如饮仙露。相传,李世民东征时,曾来此山谷中。时值盛夏,李世民于口渴之时来到此处,喝过山泉水之后,赞不绝口,当众说道:“此泉水胜过朕壶中玉浆。”这样,滴水壶之名就被唐太宗正式封定,因此得名。  

古人云: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大黑山海拔663.1米,在海拔数百米的山腰处依然有山泉涌动,终年不竭,可谓神奇。其实从地质学角度上看,术语称下降泉,是山体内部储存的水沿着节理裂隙向下渗流,遇到阻隔后流出山体表面而形成的。正是这种特殊的地质形成,源源不断的自然水滋润了山上山下万物,使得大黑山及周边物阜民丰,扬名于世。人类应该感恩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拾阶而上,来到了人们称之为“天兵天将”大峡谷。这里峰雄谷幽,怪石嶙峋,纵横交错,危崖嵯峨,石峰俯仰林立,白云缭绕,气势壮观且十分神秘。透过各类杂草的缝隙抬头望去,两侧的峭壁上似乎突然出现许多“伏兵”,令游客们有一种突然被上天派兵包围的感觉,这便是大黑山著名的“天兵天将”景观。人们惊愕地站在那里定睛细看,那块块石头轮廓的确像门神一样的赳赳武士从天而降,站立在峭壁上,大有天兵天将的神威。武官和士兵们怒目圆睁,手执兵刃,张嘴怒吼,杀气笼罩着整个峡谷;有的石头的形状奇特像文官朝拜天尊,手中拿着笏板,因此人们又把它称作“万笏朝真”。

“天兵天将”景观是一处纯天然形成的奇特地貌,是由大黑山的石英砂岩发育成两组互相垂直的节理裂隙,经过风吹日晒、冰冻雨淋,沿着薄弱部位风化崩塌,形成了一根根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小石柱犹如天兵天将。秋冬季节,草木凋零,石头的轮廓完全展现出来,栩栩如生。那时欣赏“天兵天将”的效果极佳,真如身临其境!

爬过了“天兵天将”大峡谷,不知不觉中又进入了艰险幽长的天险十八盘的路口。石阶越发密集也就愈发陡峭,巍峨险峻的裸岩环绕四周。就是没有恐高症的人在每走入一个盘段时,往下俯瞰,都会令你心惊肉跳。只见脚下的人群犹如无数只蚂蚁在缓缓地游动,刚刚禅拜歇息过的寺庙、道观其身形早已隐入了脚下的松柏之中,只能听见悠扬乐声在不断的在山谷间飘荡;只能看见那里青白色的烟火缭绕上升,散发出香火的味道。此时你置身峡谷间陡峭的人行盘山路上才发现东坡先生说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并非虚言。那山太漂亮了,奇形怪状,它美就美在它的奇形怪状。有的像骆驼,像鸟头,像卧虎,像奔马,好像它们是一些巧匠精工细作的雕像。

民谣说得好:十八盘,十八盘,一步一层天。这著名的十八盘,据说历史上是在天然的石头上凿出很多的小石窝,旁边有大铁链从山下挂到山上。人拉铁链,踩石窝攀爬,举步维艰。现在新修的建的台阶路是考虑到游人、香客的安全,不过台阶旁依然可见当时留下来的石窝痕迹,七拐八拐的盘旋上下。使人不仅想到当初修这台阶是多么的艰辛和不易,不仅让人们对踩出这条路的前人萌生出极大的敬意。大概世上的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看似艰难险阻,高不可攀,但是只要坚定信心就一定能够过得去。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鲁迅《故乡》中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含义。

来到1200台阶下,也就是来到了仙人台。游人们都会习惯的或站或坐在仙人台的观景台上,大口喘着粗气,一边擦汗一边欣赏谈论着眼前秀丽的风景。喝水是必须的了,只有补充身体出汗散发的能量才能最后爬到1300蹬,到达石鼓寺。这最后的100蹬也是1300蹬中最陡的路段。为了上下游人的安全,两侧和中间都加上了手扶铁栏杆,形成了山下通道。仰视上方,头脚相抵,速度缓慢,但是透过人丛,石鼓寺的青灰色的墙壁和鲜红的廊檐已经部分展现在人们的视角里。尽管石阶陡峭,游人们终于看到了希望,相互鼓劲,手扶脚蹬,口里数着石阶,缓慢前行。

一阵微风吹来,游人们探头望去,红色“1300”字样赫然的写在了眼前最后一个石阶上。人群中不时的爆发出欢呼声,纷纷站在标明1300字样的石阶上摆出各种胜利、骄傲的姿态照相留念,然后迫不急待转身融入石鼓寺里的人流中。

石鼓寺坐落于大黑山的山顶,整个寺庙占地面积不大,但是在寺门口往远处望去,视野特别好。石鼓寺因供奉唐王李世民也称唐王殿,创建于隋唐时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它的传说十分神奇。据说石鼓寺在建筑选址时,高僧和建筑师们在此处发现两块浑然天成巨大圆石,高僧们惊喜万分,虔诚膜拜,决定建寺于此。更令人不解的是每当山风乍起时,用手轻轻敲打圆石,俯首贴耳细听,两块巨圆石发出清晰的击鼓声音,因此得名石鼓寺。

石鼓寺的建筑风格宏伟壮观,营造的气氛格外庄然肃穆,寺内曲径通幽,古树参天,天然和人为景色独具一格,令人折服。寺内外名胜颇多,有大雄宝殿、弥勒殿、点将台、舍身崖。这里不但人文景观荟萃,而且自然风貌独特。在此除掉相传久远的奇石外,还有两大奇观:不管山外的风多大,这里总是清风习习;这一带的山枣树成片,但树上长的刺却是顺着枝条。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辽宁省委和政府对佛教活动的高度重视,加大了整修力度,使得石鼓寺修葺一新,香火日益旺盛。这里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举办庙会;每年端午前后石鼓寺内牡丹就会盛放!寺内安静祥和没有商业化的宣扬!

前来观光的游客们欣赏着善男信女们有序的在四周的各个殿堂前顶礼膜拜,燃香祈祷,然后纷纷来到寺内的十为显眼的1000多年的的银杏树前进行观赏。

这颗银杏树的齐腰部足有成年人的一抱粗,上面系满了祈福的红色绸缎,格外醒目。这颗银杏树经历数千多个寒暑,至今仍枝繁叶茂,身披金甲,伞大如盖,刚毅傲然的为石鼓寺撑起一片清高淡远的天空,散发出了一片祥和安宁的浓浓气息。这颗见证历史的银杏叶子入秋变黄,11月中旬为落叶季,金叶缀满枝头。山风吹过,黄叶簌簌落下,黄金飞舞,耀眼亮目,满地尽是黄金甲,走在上面柔软极了,舒服极了。

穿过石鼓寺后门向西南沿着盘山路行走200余米就来到了宽敞明亮大广场上。大广场的东端矗立着一座石碑,上面清晰的写着“点将台”三个鲜红的大字。广场的西段突兀而起一座石头砌筑的城门,门楣上“卑沙城”三个大字格外耀眼。

先说说卑沙城。卑沙城,城垣沿山脊而建,城墙由大小不等的山石叠砌,据说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卑沙城——又称卑奢城、华奢城、沙卑城。《辽东志·大黑山》记载:“金州城东十五里,山顶有古城,在凤凰山之左方,约二里,内有二井,四面悬绝,惟南一门可上,不知何代垒砌。

卑沙城城壁筑于大黑山的中、南两峰之间的山脊之上,蜿蜒曲折,依势构筑,绵延约五公里。城垣转山梁、绕山谷,围成圆弧形山城,巍然屹立,蔚为壮观。城内是两条弯曲的峡谷,四周悬崖峭壁,安营扎寨于城中,进可攻,退可守。卑沙城的城墙为就地取材的巨大石英变质岩堆砌而成,墙高三至五米,宽二米,墙上每隔一米左右,有一个方形穴坑,是用来放置栅栏立柱的。现存的遗迹并非初建时完整的原貌,大多是原城墙的基础部分。尽管山城已部分倾颓,但仍可见当年壁垒森严、气势磅礴的风采。

卑沙城能看到古城墙的遗址,仔细观察可发现,砌成墙石头上有很多海蛎子的化石。传说,唐王打下卑沙城后召集兵将修补城墙,这时南海鲶鱼精听说后,变成一个黑老汉,来找唐王,跟唐王说:“我能用一夜的时间,在天亮鸡鸣之时,将所有的城墙修补好,如果我将城墙修补好,请唐王封我为王。”唐王应诺,夜半之时,突听帐外电闪雷鸣,风雨交加,魏征悄悄往外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条黑色大鲶鱼,领着虾兵蟹将,正在砌着大石块在修补城墙,眼看就要修好了,魏征赶紧禀告唐王,唐王也怕鲶鱼精被封为王后残害百姓,正在束手无策之时,魏征急中生智,命尉迟敬德率领手下士兵学鸡叫,此起彼伏的鸣叫声,也惊醒了山下的公鸡一起鸣叫,鲶鱼精一看,天意如此,便灰溜溜的走了。因为此段城墙是鲶鱼精从海中搬石所修,至今,石头上还有斑斑蛎壳的痕迹。

卑沙城为高句(gōu)丽占据时期所筑。高句丽是古代扶余族的分支,公元前37年,由吉林南下,迁移到鸭绿江附近建立高句丽国,占据了辽东大半河山。在历史上,高句丽多次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臣服于中原王朝,但也曾与中原及邻近诸国激战数个朝代,尤其对人烟密集、财物富庶的辽东地区更是垂涎三尺,辽东一度成为高句丽赖以生存的重要基地。高句丽民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好筑山城,桓仁五女儿山山城就是高句丽建国的第一个都城。在现存的高句丽山城中,卑沙城是文献记载最多的山城之一。隋、唐两代都曾派水军从山东登莱渡海,在城下、城内展开大战,《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均有记载,而记载较为详细的则是《资治通鉴》,隋大业十年(公元614年)“秋七月,来护儿至毕奢城,高丽举兵迎战,护儿大破之。”又载:唐贞观十九(公元645年)四月癸亥,“张亮率舟师自东莱渡海,袭卑沙城。其城四面悬绝,惟西门可上。程名振引兵夜至,副总管王大度先登。五月已巳拔之,获男女千口。”由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卑沙城在当时是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中原王朝与高句丽争夺的焦点之一。

卑沙城作为高句丽千里防线的一座大型城堡,其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如今它更成为研究高句丽屯驻辽东和隋唐王朝与高句丽战争的重要遗迹。穿越时空,仿佛能够听到刀枪的撞击和炮火的轰鸣,在这里,既可“摅(shū)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又能欣赏到天造地设的山水美景。卑沙城,将与人类所创造的所有文明一道永存。  

点将台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出征点将之地,位于唐王殿西约100米,面积约100多平方米。据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便是于此台点将征兵。登上点将台,向四周望去,只见群山环绕,气势雄伟,难以想象当年的唐军是怎样攻下这样壁垒森严的金城汤池的?在点将台下,四尊威风凛凛古代武士的塑像引起了我的注目,他们披坚执锐,牵着战马昂首挺立在两边,就好像唐王李世民麾下整装待发,奔向沙场的将士,令人对当年远离故里,捍卫疆土的勇士们心生几分敬意。如今登临,仿佛依旧能见当年泱泱大国所向披靡的胜景,依稀能感受到刀光剑影、战马嘶鸣的战争场面。此时此刻,作为每一个登临者面对眼前的情景都会遥想太宗当年雄才大略,金戈铁马,台下将士奋勇效命,鼓角争鸣,心中竟也有了“男儿生当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神秘雄伟的大黑山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沿着点将台石碑的台阶可以轻松地来到唐王殿(初期叫玉皇殿、玉皇顶),也就是从关门寨登山的终点。点将台与唐王殿互舍互摄,交相呼应。据专家鉴证及史料记载建玉皇顶的初始是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古人用于祭天的坛台。玉皇俗称为玉皇爷、老天爷,其全称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信仰由来久矣,殷商时期就是最高天神,称“帝”或“上帝”,古人对玉皇的祭祀非常重视,每年的祭天典礼极为隆重。唐贞观年间唐王收复卑沙城后,曾将祭天的坛台用于点将阅兵,如今的玉皇顶已历经千年风霜,风采依旧,著名的金州八景之一“山城夕照”即在此处。

 “金州城外百果美,瑶琴洞内三里深;尚记唐皇曾驻跸,犹留遗殿耐人寻”这是康有为先生赞美大黑山的诗句。据史料记载,大黑山唐王殿经过周详的考察,挖掘并确定了点将台的远古风貌,现决定重建玉皇顶祭天坛台,让尘封已久的历史遗迹再现庄严,也为金州新区人民增添一处怀古的胜境。大黑山玉皇顶祭天台保存了远古先民祭祀天地山川的遗迹,是反映华夏文明初期宗教活动的重要物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对于复原远古华夏文明的风貌和丰富大连市民的精神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唐王殿相传是唐人所建,历代多次重修,遂有规模。当初,大殿供奉唐皇李世民的神像,大殿两侧均为唐皇手下战将,东侧是李靖和尉迟敬德,西侧是薛仁贵和张亮。这些千古风流人物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英杰,都有着叱咤风云的政绩和征战沙场的军功,人民这样纪念,是民心使然。唐王宫道院供奉的主神是唐太宗李世民,也称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他不仅是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奉行老子之道治理天下,开创了中华民族最鼎盛的王朝——贞观之治,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国力最强大的大唐帝国。

揭示牌上介绍说此台向左可见渤海湾日出,向右可观黄海日落,一山观二海,奇景天成。虽然是炎热的夏季,这里尽情享受着温凉的海风沐浴,向山下望去,金州的景色渐渐的变得清晰起来。举目四望时,那大大小小连绵不断的山峰蜿蜒的向远方伸展而去,云雾在山间掠过,城市美景和自然风光一览无余。顿时感到海阔天空,心旷神怡,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生活中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心中有一中说不出来的酣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虽然走了这么多的山路,却没有感到累,更是兴致盎然。

在大黑山的顶峰,沐浴着山风和海风,远眺军工设施和通讯高塔,一股安全幸福感和成就感涌上了每个人心头。浪花若在脚下澎湃, 白云似在手中翻卷,令人神思飞扬,心胸豁然。

走进大黑山,感觉到您是沉默的,您以厚重的底蕴和积淀见证了风云嬗变、岁月更迁,可以说是大连无言的画卷和史诗。

走进大黑山,感觉到您又是灵动的,您以独秀的狂狷和贲张,觞情浩咏、睥睨开阖。

走进大黑山,感觉到您就像平地里站起来的一个铁塔汉,巍巍然耸立在市区东北,纵横十余平方公里,犹如一道抵御北方寒流的屏障。

走进大黑山,感觉到您酷似一个身披盔甲壮如门神的赳赳武士,守护着大连的老城和新区。

大黑山,风里雨里,我愿永远走进你!


作者简介

王学彬,1958年生人,1975年起从事教育工作,社会兼职为龙江县人民法院陪审员、龙江县作家协会景星分会主席。1989年至今先后在《中国教育报》、《黑龙江教育》、《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农村报》、《齐齐哈尔日报》、《齐齐哈尔公安报》、《齐齐哈尔教育》、《教育情报》等市、省、国家级报纸和刊物上发表报告文学、人物通讯、散文、诗歌、歌词、小小说、曲艺、消息和论文近400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