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书法家用自己的用笔独到之处,在篆书上开宗立派!

 华民 2020-07-31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为书法家,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他的作为在书法界真的让每个人都震撼,他就是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年), 名质,字朴存,一字朴岑,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他是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杰出的山水画大师,与齐自石并重,画界有“南黄北齐”之称。黄宾虹自幼攻读诗文、经史,喜绘画,兼习书法篆刻。曾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二十年:后转向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又在北京(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杭州(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即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等地美术学院执教。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中国画学史大纲》《宾虹草堂藏印》《宾虹诗抄》《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面编)《画法要旨》等,与邓实合辑《美术丛书》,并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

黄宾虹是个典型的厚积薄发型艺术家,成名较晚。50岁以后,其画风逐渐趋于写实,80 岁以后,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画风。晚年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浑厚华滋,雄浑苍老,这些特点,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种至高无上的境界。鉴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和伟大成就,在他90岁寿辰之际,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称号。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丰富,波及宋、元、明、清各家。画理上的最大特点是他把书法的用笔方法巧妙地融人画法。而且黄宾虹对于书法的主张也与常人不一:“学书必先探其源流,继须洞悉古今之书法理论,然后细究用笔用墨之法。必如此,临池之功,始见深厚。”从黄宾虹学书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对书学“ 源流”的探究,青少年时期在尚碑之风的影响下,对不同风格的北碑路临来, 如《郑文公碑》《石门铭》《南秦川刺司墓志》等。另外,他并不像一此尊碑抑帖的古板学究,眼睛只放在碑上,宾虹先生对帖学也非常用心,上至魏晋,下及唐宋元明清,诸多法帖皆或多或少地涉猎。特别对三代文字的精研和锤炼,可谓一人。他曾说:“鄙人酷嗜三代文字,于东周古籀尤为留意,北居恒以此学遣日,故凡玺印泉甸器兵器兼收并蓄。”“妙语一波三折,便是从钟鼎中来。”

在黄宾虹看来,三代文字的用笔与布势要远远“胜于拓石鼓国山诸碑”,那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万物之本、艺术之源。所谓“古今不磨之理论,无非合乎自然美而已”。“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变化中来”,“非探原理,无由人门。”“原理”即内在的本质,而非表面的皮相。这种书学观念与只见古人之法而不明其理,只知古人玄虚的理论而不知自然的学书者大相径庭。他曾说道:“人人能知能言,惜乎用力细心体认者少,所谓皮相而已。”在书法理论上,宾虹老于《艺舟双楫》极为推崇。包世臣的理论中特别讲究一种内力内美一“ 种无形之巨力、 难见之真美,非具灵性不能悟,非具真力不能到,非具慧眼不能识。”而黄宾虹对“内力内美”是切实地“悟到”、“做到”、“识到”了。

黄宾虹篆书,从三代篆法羽化而来。其线、其墨、其构成皆有浓厚的画意。线条波三折,如印印泥,锥画沙。行笔提按相间,舒缓前行,笔道厚重,率意流动之间又蕴含无穷的涩势。在用墨上,黄宾虹充分认识到“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对立统一,常把积墨、泼墨、破墨、宿墨等法交替混用,把水墨效果发挥到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在结构布势上,黄宾虹篆书体势瘦长,常通过错位造成纵横奇峭之趣。

所以黄宾虹篆书在吃透三代篆法的基础上,融人其山水画意,于用笔、用墨法皆有独到之处,在篆书史上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