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管起跑线在哪里,真正决定孩子成功与否的只有这三个字

 神奇麻麻在哪里 2020-07-31

昨天, 关于早教班的文章引起了妈妈们关于早教的大讨论,我的朋友Heleny看完文章后给我发消息说,“儿子已经上了早教班,但对课上玩的东西似乎兴趣不大。别的小朋友玩的起劲,他完全无感,即便是他比较感兴趣的事情,遇到困难就立马不做了。你说孩子以后读书是不是不行啊?

“你儿子还那么小,焦虑个啥!”我安慰道,“每个小朋友的兴趣点不一样,他不感兴趣本身就很正常。”

“这点我知道,但未来不会所有的东西都是他喜欢的,我关心的是我该怎么激发孩子的兴趣呢?”Heleny说,“我只是希望他能积极去探索,突破心理界限。”

是的,她说的这点也是很多妈妈、也是我曾经困扰的,要知道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成长,很考验我们当爸妈的水准!

1

想让孩子多省心,激发内驱力不可少

内在驱动力对人的成就有多重要?

我父亲出生在农村,家里上下有六个兄弟姐妹,他们个个身高、脾性上都差不多,但我父亲是全家、也是当年全镇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那时刚刚恢复高考不久),成年以后,他也是我奶奶最省心的儿子。

我父亲不止一次跟我回忆过当年“苦难”的岁月——高考之前天气极度酷热,那时也没有空调、电扇、电蚊香,怕蚊子咬,他就拿个大木桶装满水,把整个双腿浸在水里来“防蚊”,一边苦读到深夜。

其实,我奶奶只有小学文化,生的孩子太多,也不怎么顾得上我父亲。我父亲的内在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一位好老师——那位老师在发现了我父亲身上的数学天赋,经常表扬他,让他做数学课代表;他的成绩在不断激励下一直“秒杀”班上同学,内驱力就这样被唤起!

有内驱力的人,往往有坚定的目标,也有很强的执行力。

村上春树大家都知道吧,他是一个相当高产的日本作家了。为了能够有一个好的身心持续写作,他坚持跑马拉松,结合自身的条件不断进行锻炼,在倍感压力时给自己良好的心理暗示,变负能量为自身的力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周围有人看上去特别忙碌,但是他们还能坚持锻炼,保持良好的身心,仿佛他们的一天比我们更长、体力比我们更强一般;而真实情况是,他们比我们拥有更强大的内驱力,能够促使他们更合理地安排时间,拥有强大的执行力、意志力。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内驱力强的小朋友,根本不需要家长在耳边絮絮叨叨、进行强迫,他们本身就会乐于探索、热爱学习。即使没有了外在的奖励、惩罚,他们的热情也不会消失,即使条件艰苦,依然能够乐在其中!

2

满足三个基本心理,激发内驱力就不难

怎么刺激孩子产生内驱力呢?有两位心理学家Deci和Ryan(就是下面这两位哥们)就提出过一套理论,他们认为人的内驱力分为三个基本心理,在孩子对一件事物感兴趣的前提下,同时满足胜任感、归属感和自主感,就能产生内驱力。


“胜任感”有点类似于“成就感”,就是让孩子觉得“我能做到”。

我之前写过瓜瓜怎么循序渐进学会拼图的过程,瓜瓜先“征服”了2片拼图,再征服了4片、6片拼图,一下子他的兴趣就上来了,产生了“我可以”的念头,因此愿意不断挑战更难的,到了2岁半他可以完成100片的拼图了,这就是“胜任感”带来的喜悦。

归属感的意思是,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无论结果做的好不好,他都要能够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

这个也好理解,小朋友挑战一些超出能力范围的事物的时候难免失败,不管他完成得怎么样,我们都要做孩子坚强的“后盾”,给他鼓励,说“你已经努力过了,妈妈也看到你的努力,只差一点点就要成功了”,而不要嫌弃、打压孩子,不然小朋友探索世界的小火苗会被我们扼杀在摇篮中的。

自主感是说,让孩子感到自己能够自己做决定。

瓜瓜是个挺精明的小孩,比如我给他吃面包,哪怕自己掰的大小跟我掰的差不多,他也要吃自己掰的才好;画画的时候画笔的颜色,必须自己挑。

这种情况相信每个妈咪都碰到过。对于小朋友来讲,有选择的自由,他们继续做一件事的动力真的会大很多。

不过给孩子选择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些技巧,比如选择不要太多。我在引导瓜瓜玩拼图的时候,我会买各种各样的拼图,让他在里面挑选自己喜欢的;但我不会问他:你现在要看动画片还是玩拼图?瓜瓜多半会选择看动画片啊,因为不用动脑筋。

只有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孩子才能从外在驱动力转向内在驱动力。

3

适度奖励和“逼一逼”,有时会有用

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可以相互转化。

先来讲一个故事:有一位犹太老人,是一位退休的心理学工作者。纳粹分子鼓动一群孩子去骚扰老人,在他的屋外大叫“犹太佬”。

老人想了个办法,他拿了一些零钱去给这些孩子,并对他们说:“我一个人挺寂寞的,以后你们每天来喊几声,我都付点钱给你们。”就这样过来几天,老人又与这群孩子商量:“我的退休金不多,只好少付一点给你们了。”

见此情景,这些孩子挺不乐意,他们说:“不干了,就这么一点钱,谁高兴天天来叫!”

这个故事非常典型,讲了“奖励”在内外驱动力转换中的作用:一开始,孩子们喊叫完全源自自己乐意,但是“奖励”使得行为从内在驱动力变成了外在驱动力,当外在驱动力不强的时候,做事也就提不起劲儿了。有学者把这个行为称作“德西效应“。

那么,奖励就完全不可以用了吗?那倒也未必。

其实,在初期的时候,引入奖励对于激励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很有帮助的,但在使用奖励的时候,要注意:

使用奖励要有节制,不要过度、频繁地使用。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我们先用一些奖励,吸引孩子到学习某件事物中来,然后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挖掘学习中的有趣的事,慢慢吸引小朋友对事物本身的兴趣。

一旦小朋友在学习中取得一些成果,他就会产生愉悦感和自我成就感,加上父母的鼓励,小朋友就会燃起对学习的兴趣,这个时候,奖励就可以慢慢撤出了。

有时候,适度“逼一逼”孩子也是有必要的。

我有个朋友从4岁开始学钢琴,中间一度想过放弃。妈妈适当给他施加了一点压力,比如说服他不要放弃,并积极地带他去参加学校的演出。

他在参加演出的过程中,收获了同学的无数赞美,被同学喊作“钢琴王子”,他自己也越学越有动力。到现在,他学钢琴已经26年了,每天都会坚持练一会。他妈妈的做法,就成功把外驱力转化成了内驱力(当然,也不要强逼哈)。

4

不要做太“尽职”的爸妈,该放手时要放手

其实,小朋友的自我发展动力,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产生啦!

你看,他们刚刚出生的时候虽然弱小稚嫩,但是他们小小年纪,就开始练习自己翻身,有机会就想翻,一遍又一遍,练习得很顽强。这种时候,小朋友内心里,小小的“内驱力”已经在萌芽啦。

瓜瓜小时候走路跌跌撞撞,磕磕绊绊的时候,瓜瓜奶奶都会在一边很着急,说“当心”“这里不要碰”“那边很危险”,其实这样,无形中也在打消着小朋友的积极性。我真心觉得,培养小朋友的“内驱力”,在保证安全、坚持大原则的情况下,我们要放手,做个不那么“尽职”的爸妈。

一、不要过度保护孩子,替孩子安排好一切。

我们身边有好多“妈宝”、“巨婴”,他们从小被保护得很好,一点苦都受不得,一点风雨都没有经历过;从小时候的吃喝拉撒,到大起来的择校、就业,甚至找对象,父母都乐于提早安排好,甚至横插一脚,强加上自己的喜好……

可想而知的是,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的孩子,不仅自理能力不那么强,做其他事情的内驱力也不会很强。

我们做父母的不妨想一想,我们是希望培养一个有独立人格,知道自己要什么、愿意去勇敢追求的孩子,还是希望培养一个按照我们认为好的路子发展,却活的没有生机的孩子?

二、留给孩子“无聊”的时间,让他自己选择玩什么。

有些孩子的生活特别忙碌,常常辗转于学校和兴趣班之间,要不就是在旅游,总之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这样也是很不好的,太忙碌会让他们没有时间思考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因为反正一切都会被安排好。

在保证高质量陪伴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每天故意让孩子无聊一段时间。在这段“无聊”的时间里,小朋友的内在驱动力就是给自己找事干。

我拿瓜瓜举例吧,他没去上托班之前,我们家周围所有能带他玩的地方都去遍了,有些兴趣班他又上不了。我有一段时间,就陷在“今天带瓜瓜去哪玩”的焦虑中。

后来有几天天气炎热,实在不想出门,只能无聊地陪瓜瓜“闷”在家里,但我发现,小朋友自己根本不会无聊啊。一会自己找积木搭,一会骑自行车,一会玩点读笔,一会拼拼图,他自己一个人就玩得兴致高昂呢,特别起劲。

让孩子无聊一会,自己选择自己要玩什么,也能培养内驱力,这也算是父母的一种“智慧的偷懒”吧。

三、父母言传身教也很重要。

我以前接触过一个高考文科状元,他家住在农村,母亲虽然书读得不多,但非常上进,只要这个男孩子想看什么书,不管多难都会买来。

这个文科状元是幸运的,他虽然没有掌握到很好的教育资源,也未必像我父亲一样遇到了一个特别好的老师,但他有一个愿意陪伴他一起读书、支持鼓励他兴趣爱好的好妈妈。

父母的言传身教,往大里讲,对孩子会有一辈子的推动力;往小里讲,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

就拿文章开头,Heleny的孩子不愿意画画这个事来说吧。

瓜瓜其实早先也不喜欢画画,后来我就想了个办法,在家里买了好多颜料、铺了满地画纸,自己在一边画个起劲,也鼓励瓜瓜自己自由自在地用手、用脚“创作”;瓜瓜在我的带动下,对画画的心理障碍忽然就突破了,他发现画画其实很好玩,也愿意和小伙伴一起玩了。

参考资料:

https://www./what-is-self-determination-theory-2795387

(好多麻麻说,为什么没早早发现我们,别担心,记得置顶,就不会看不到咱们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