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语环境会让宝宝语言混淆吗?意大利医生让我对土根这样做...

 神奇麻麻在哪里 2020-07-31


瓜妈说:

文章前先提醒下大家哦,昨天我们开团了可来赛米其林厨房,好多妈妈都说被萌到了!就是担心家里没有地方摆。其实当时我们选择厨房玩具的时候就考虑到了空间问题,所以最终选择了这个体积相对不占空间的款式,基本上一个角落、一面60cm的墙就可以放下了,而且颜色跟家具百搭哦!


下面是尺寸图,高度也正好适合低龄宝宝。全套玩具包含了锅碗瓢盆和5个蔬菜切切乐,实在是性价比太高了。过家家对于孩子智力、想象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的发展我已经写过很多次了,而且孩子自己可以玩得不亦乐乎,真的是解放大人的神器。所以虽然这件玩具比起其他玩具来要大一些,但想到是很多孩子的最爱,放在娃房间里又是很典雅的装饰,能玩很长时间,就值了。还没有看过介绍的妈妈可以点击:擅长玩过家家的孩子真的更聪明!寻觅大半年,终于找到这套性价比最高的木质小厨房!解放妈妈双手,还能让娃乐疯!

回到今天的话题,土根开学了,Cindy带土根去常规体检,土根的意大利私人医生问起土根的语言发育,委婉地提出了土根可能存在“语言混淆”问题,给了Cindy一个建议,让她焦虑了几天……

文|Cindy

土根终于开学了,老母亲心里发出了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外婆担心地打来电话说,他会不会听不懂老师的话了啊?一个暑假都在中国待着,说的都是中国话!

土根在中国的两个月语言的确是突飞猛进的。他开口算比较晚,2岁回国前只会说爸爸妈妈和一些简单的名词,但回国的两个月可能真的因为是语言环境单一,他一下子就能蹦出很多新的词汇和简单的词组了。

回到意大利后,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是“姐姐妹妹”地用中文叫,人家意大利小朋友也不知道他在说啥,所以外婆想想就觉得很介怀,人家小朋友是不是都不理他!他和别的小朋友怎么沟通啊!

土根是能听懂意大利语的,只是没有开口。他对爸爸对老师的话都能做出正确的反应,但是可能因为平时我带他和他说话相对多,土根的中文比意大利语开口早。(现在回意后倒是学了不少新词,开始冒意大利语了,估计正处在语言爆发期)

本来我也并不担心他的说话问题,但是这几天带他去常规体检,土根的意大利医生在问土根的语言发展情况时,委婉地提出土根可能存在语言混淆问题,给我和他爸提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对土根的说话习惯问题(后面会细说),同时,医生也解释了很多双语环境中宝宝的大脑、思维的变化,有一点肯定的是,也是有很多理论支持的:双语环境中的孩子大脑活动更活跃,反应也更快。

双语环境中的宝宝大脑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刚好前几天晚上看到意大利电视台在放一个纪录片,讲的就是多语环境中孩子的大脑变化。


这是米兰一所大学神经心理学团队做的一个研究,他们对多语环境中的孩子的大脑进行监控,发现当他们在思考用哪种语言时,他们的前额叶反应更为强烈,这是大脑中负责执行能力的区域,是与智力密切相关的重要脑区,可以证明双语宝宝在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上有更大的优势。


而且双语宝宝更能“察言观色”,他们更能理解他人的意图、想法和行为动机。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大人注意哦,这个团队研究发现,只要是学习多门语言并经常运用,对大脑有足够的刺激,就可以减少老年痴呆的发生(对于我们这些后来学习语言的人也管用哦)


双语宝宝在思考用哪个单词的时候,会动用到颞顶结合部,这个部位也与记忆有关,用得越多,越不容易得失忆症哦!

双语环境不会让宝宝开口晚,宝宝能同时习得两种语言……

对于土根的晚说话,外婆总是怪到频繁切换的语言环境,说土根都搞不清楚该说啥了,那些中文意大利语英语全部糊在脑子里!说得还真蛮有画面感的。

而事实上研究发现,无论是单语还是双语环境,孩子说话早或晚的几率其实是一样的,多语环境不会导致语言发展的落后。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多语环境中的宝宝晚于单语环境,但这种差异在学龄前几乎就看不到了。(孩子到底多晚说话算晚?我们之前分享过一篇,只要他能听懂并且回应,3岁开口都不是问题:宝宝到底多大开口说话才算晚?看这两个指标才科学!

我们大人会觉得在多语环境里招架不住,那是因为我们脑海中已经有一门强势的语言了;而对于小宝宝来说,他们学习语言是种天赋,甚至可以同时习得多门语言,比如土根是怎么同时学习中文和意大利的呢?医生解释,他其实是同时习得,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个词用中文和意大利语学习两遍,而是:

1.在不同的表达中学会不同的语言;

2.两种语言互相补充;

3.发现两种语言指代的是同一种东西,于是逐渐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

我发现土根最近开始发展到第三个步骤了,具体表现就是会给外公做“翻译”了,有一次他跟外公说:“瓜、瓜”,外公听不懂,他马上改说:“水,水”,原来要喝水(意大利语的水发音就是“阿瓜”);又一次他说:“嘎嘎、嘎嘎”,看外公愣着,他反应过来说:“便便,宝宝便便”……(意大利语的大便在孩子的通俗叫法就是“嘎嘎”)……外公晕倒……


双语教育这样做,可以避免宝宝混淆语言

不过当医生问我们平时和土根交流时说什么语言的问题时,医生也提出了一个建议:父母对宝宝说话时,只说一种语言,就是爸爸只说意大利语,妈妈只说中文,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语言混淆。

因为我和土根爸是说英文夹意大利语的,我对土根说话虽然中文占了大部分,但有时候也会夹意大利语和英语,也就是说,土根暴露在三种混在一起的语言中。医生说,我们的这种说话方式可能会让宝宝一开始有所混淆(哎,也是辛苦土根了),延迟开口时间,父母保持各自语言的单一性,可以提高宝宝的接受度。


医生的话真的让我焦虑了几天,我自己专门去翻阅资料,这个观点我后来找到了理论基础,即OPOL理论(one person, one language),起源于法国语言学家Jules Ronjat,OPOL策略适合父母说不同母语的家庭,双方都能用自己熟悉的母语跟孩子沟通,让孩子迅速掌握地道的发音和词汇。

不过我看文献时发现,也有其他研究理论认为,父母双方对宝宝说话不必刻意保持语种单一,自然就好,因为转码和混淆对于双语宝宝来说是很正常的在多语言环境下暴露时间越多,语言混淆的程度就会越低,完全不用担心,而且这种“转码”最终会让宝宝的思维更强大。

这个发现让我忽然不焦虑了(真的还是要自己多学习啊),最终我没有完全参考医生的建议,我和土根说话,在尽量保持单一语种的情况下,还是以自己舒适的方式来了。我相信随着时间,他的“解码能力”会更强。

这对我们英语启蒙的意义在哪里?

今天的情况虽然讲的是土根学习语言时的特殊情况,但有一些理论对于我们平时给宝宝进行英语启蒙也有启发意义。

1.从小给宝宝进行英语启蒙对宝宝的大脑的确有很多好处,而且并不会延迟宝宝开口说话的时间;越早给宝宝进行语言启蒙,宝宝的接受能力越好;

2.如果家里有人讲方言,没有必要为了宝宝说纯正的普通话而停止说方言,大语言环境在那,宝宝学习普通话不过是朝夕的事儿;

3.在中国可不可以尝试OPOL理论(one person, one language)?我搜资料时发现真的有父母特意尝试用这种方法教宝宝英语的,即父母双方一方说中文,一方只说英文。但实际操作中发现,随宝宝长大接触社会后,因大环境的语言是中文,最后宝宝虽然能听懂英文,但仍旧以中文作为主要语言输出;

4.想要宝宝成为真正的双语者,研究者认为,只有当孩子对每一种语言的接触超过10-25%的时间,才有可能实现(也并不一定能实现,但可以尝试)。也就是每天1.2-3个小时让宝宝接触英语并尝试开口,这对于父母来说,可以做的是:

*多和宝宝用英语交流,读英语绘本,做英语小游戏,坚持为之;

平时我也会给土根读英语绘本,但也不会强行逼他记住,就让他自然接触吧

*用各种英语资料磨耳朵(但磨耳朵的效果没有真人带情感地直接交流来得好);

*上一些英语早教班或将来选择双语幼儿园也是不错的方法;

*有条件的话,出国旅行多接触其他语言的孩子也是语言学习的好机会。

Cindy最后说:

后台有很多妈妈问宝宝英语启蒙的问题,其实这个语言的习得真的是个长期的过程,除了平时多听多说,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有些妈妈说,自己英语能力不行,怎么给宝宝做英语启蒙?我们号推荐过很多带音频的英语绘本、早教机、或者点读笔,都可以给娃用起来,但是我文章也说了,最好的交流是面对面的带情感的交流,所以这件事说到底,最终还是要给娃提供多元的语言环境。

哎,还是要努力赚钱呀!我还想着要给土根报个中文班呢,就怕他在意大利待久了,这强大的语言环境很快会让他把说惯的中文又给忘了。我意大利中国朋友家的女儿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待了7年,去意大利2年,现在意大利语说得比意大利人还好,但说中文竟然已经会卡词……)

不过还没给娃进行英语启蒙的妈妈们也不必太焦虑了,其实我们小时候不也是在单一语言环境下长大的吗?这并不妨碍长大后仍旧可以很好地掌握语言啊(我自己也算个积极的案例吧),只是要多花一些时间罢了。以后的社会是多语言的社会,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成长,英语已经是很平常的一门知识了,接触率和使用率极高,不用担心孩子学不会。

最后提醒一下,我们服务号“神器麻麻俱乐部”会不定期发送磨耳朵的英语资源给大家只要妈妈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英语启蒙”打过标签。还没打过标签的妈妈可以去服务号,在对话框发送“等你”,会跳出来一篇文章,点进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可以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