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中造句之二

 杏坛归客 2020-07-31

主讲老师:舍得之间

今天,继续和大家聊诗句,前一节课没说完,今天接着前一节课的内容继续说。

说起造句,其实在我们小时候的课堂上就遇到了。我们被训练如何造句,我们知道了主谓宾状补,我们知道了倒装句、疑问句、否定句等等,还知道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这是我们接触汉语言的初级入门知识。我们现在言及的诗词,是汉语文学殿堂上的明珠,是文学中最高端的形式,没有之一。如此高端的文学艺术,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语文做功底,试想,你能写好诗吗?主谓宾状补都分不清,词性都不明白,又如何运用诗词中高端的语言技巧?所以,但凡爱好诗词创作的朋友,首要任务就是让自己的基础语文知识补课。比如律诗中的对仗,首先要求的就是词性相对,如果词性都分不清,怎么对啊?名词动词相对好认,还有人可能分不清形容词和副词吧?基础语文功底薄弱,会严重限制着你诗词水平的提升。

古典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在词性运用上和平时语言的表达也有很大区别,它具有高度凝练性。突出表现是,类如助词以及叹词等等几乎是被诗词语言忽略的。诸如“的地得着了吧喽啦呢啊哇吗呀……”等等。这些词汇你用来写所谓的“现代诗”可以,但是古典诗词的写作,至少是慎用。我没有说绝对不许用,但是即使特殊情况下使用,也多是被转化了词性,或者使用的是它的其他词性属性。

比如“地”的使用,当做名词尽可使用,但是作为助词就需要谨慎。初学者尤其要注意这样的语言特点。我们经常鉴别某诗句,说它不属于“诗语”,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词性的使用不当造成的。

写诗所用语言,谓之“诗语”。填词所用语言,谓之“词语”(也属于诗语范畴,也叫诗语)。诗语的特点、特征以及所体现的“诗”的味道,一定要尽快熟悉起来。这也是基础必备知识。

诗语具有什么特点呢?不是“酸腐”、不是“堆砌”、不是“强凑”、不是“掉口袋”、不是“点鬼薄”。而是一种凝练、巧妙、精要,明白而不俚俗,通达而不做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说废话,不啰嗦。类如“群山峻岭有仙居”这样的,群山就群山,峻岭就峻岭,都是山,不要反复在“山”的意象上涂抹。同类意象的词汇,尽管字不相同但是内容哪怕接近,都尽量避开挤在一起。有时候这样的情况自己发现不了,需要特别谨慎。尤其是修改的时候。这样情况写起来肯定会出现无味、平淡、贫乏、苍白的后果。除非特意设计的叠复、重出等等目的,同义不同辞的做法尽量避开。不仅仅一句之内,整篇之内,如果没有必要联系的同类同义词语,也尽量避开。不仅仅是重字之避讳了。如此要求,也是实现诗语之精炼的必须。

我上次讲过,写诗的时候要“瞻前顾后”就是这个意思,一句之内避免重复(字以及义),全篇之内也要避免。所谓的没必要“重复”就是等于在诗里“注水”,无形中降低了诗的品质。另外,尤其要注意句子的结构问题。句式结构具有一个比较复杂的划分,比如主述结构“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歌”“城乌/啼/渺渺,野鹭/宿/娟娟”(二/一/二式),“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情”(二/二/一式)。主述宾(二一二)式:“南纪/连/铜柱,西江接/锦城”“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还有主述状、主述补、主谓连、主主谓等等等等。句式形式很多种,有相关的学术论述这些。我不一一详细列举了。如有时间具体讨论句法结构,可以详细说它。这些句式的形式,不要求做强行记忆,而只做一般了解就可以。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如何运用这些句式。总的运用原则就是---尽量避免句式重复。尤其是联和联之间,避开相同句式重复。

其实我们知道的诗之“八病”里面有“四平头”。也属于重复位置重复词类的问题。所谓“四平头”就是连续两联(四句)开句词汇是同类词。如:

雪中二首(陆游)

春昼雪如筛,清羸病起时。

迹深惊虎过,烟绝闵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寒鸟哢迟。

西窗斜日晚,呵手敛残棋。

注意第三、四句,第五、六句,即颔颈二联的前二字“迹深…,烟绝…。“地冻…,林寒…。”两联之间产生了重复的叙述形式的。这就是所谓的“四平头”之诗病。不一定只发生在二三联,其他位置有同样现象,其性质也等同于四平头。句头之领乃一句之“亮相”,反复同样的出场方式就不新鲜了,谓之犯复。四平头只是一种说法,如果不注意,还可能“六平头”“八平头”呢。记住,避免“重复”是诗学一大要点。不论是字义,还是句子,还是这种“平头”。再就诗句里的虚实关系,我们稍加说说,它对于写作非常重要。我讲过“一句之内有虚实”。也就是一句之内,要兼有虚和实的成分。试随便举几个杜诗中句子的例子大家体会:

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九日登梓》

风尘为客日,江海送君情。---《送元二适》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十六夜玩》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对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风含翠筱娟娟静,雨浥红渠冉冉香---《狂夫》。

略一看就能看出来,其句内都有虚实。这句“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例。“弟妹”是实,亲人,活生生的人,可见可亲可念想的实在存在。“悲歌”为虚,悲为情绪,情绪为主观存在,可感不可触摸。歌也为虚,耳听为虚。如此可见,一句之内虚实兼备。

另外还注意这联的对仗,我说过对仗(对联)要“上实下虚”。从“弟妹”到“乾坤”肯定是小范围到大境界,上实对下虚。再看,相对而言,“悲歌”为现实之情绪,“醉眼”是无限想象之态势,仍然是上句实,下句虚。

说到诗中造句,我们离不开一个关键词“诗眼”。诗眼是什么?它是一个相对含糊的概念,它可能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也可能是一句话或者是一联。简而言之,诗眼也就是诗里的“点睛之处”,让人眼前一亮,让人回味不尽,让人感到惊艳之处。

根据以往的写作规律,在诗句形式上,我们把七言第五字,五言第三字,也称为“眼”。古法云“七言诗,第五字要响。五言诗,第三字要向,致力处也”。如“平地风烟横白岛,半山云木卷苍藤”,“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我们的注意点是“横,卷。翻,失”。再如“夜潭钟月魂,溪面印冰姿”“芹泥随燕嘴,花蕊上蜂须”里的“钟,印。随,上”等等。所以强调此等位置的字,一是在语音音节上它们的作用,二是语句结构上它们的作用。

七言句,我们最常用的习惯是“前四后三结构”,那么第五字就是后三字的“起字”,也就是它在四三结构里具有转折、衔接、变化等之“拐点”作用。换言之,七言中的第五字(五言中第三字)就是句中的“变化点”,它“字要响”,就是它表现的要突出,响,未必一定指着读音,还有字义的重要性。

一般我们在讲“炼字”的时候,强调诗眼。炼字的目的也是为了造句。所以,写作的时候,每一句都要考虑到炼字的问题。七言第五字,五言第三字,是传统说法,乃古人之总结。在重视它的基础上,也不用拘泥于此。具体原则是,句中有虚字,见虚字就炼。炼字,其实就是炼句。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要清晰诗学里的实字和虚字的概念。名词、代词、代名词等都是实字,而除此之外的动词、副词、形容词、连词等等等等全部可以归为虚字。

所谓“炼字”就是指炼虚字。尤其注意的是,区别于一般语文教学的地方是,动词,在诗学里属于虚字,不当实字看。另外,“见虚就炼”要养成一个思维习惯。尤其是对动词、形容词、副词。

炼字之于诗句,就是点睛,炼句也是炼诗眼。句之灵动性也完全取决于“炼字”。山不重要,水也不重要。而具体是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才是最重要的。山和水的互相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张三李四都不重要,张三和李四都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之间发生什么故事才重要。

前面我们说了,造句的原则是“瞻前顾后”,是指句间的关系。句中的炼字也如此,炼字就是炼句,炼句就是炼意。诗人行吟的思维习惯,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这种整体性的把握也不难,就是每一句每一字,都须依据谋篇之起承转合。诗句的处理需要大量的磨练工夫,但并不是你写的多就一定会写的好。写作水平的提高,不仅仅需要量,更需要“质”的打磨。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只追求于量,害处很多。写的再多都是垃圾,又有何用?

单纯追求写作数量还有一个害处,就是养成“不认真”的习惯。我认识一个老先生,格律诗写的有五六万首,比全唐诗都多,可是,全唐诗里随便一首都能碾压他的作品。另外,初学写诗的人,在写作上暂时不要学李白,李白那是谪仙人,李白能醉酒诗百篇,那是诗中大仙。李白暂时学不起,学诗就学贾岛的“苦吟”吧。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推敲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贾岛对境界的投入,那是真正融身到诗境里了,那种痴迷才是一种大快乐。我不相信贾岛每首诗都这么费劲,但是他对诗境的精致完美之追求是肯定的。即使如李白之飘逸,曹植之快捷,也属于“台上一分钟”的亮相,焉知他们背后十年苦吟之勤奋!我们熟知的典故“铁杵磨成针”讲的就是李白。每天发表多少诗,出了多少本诗集,不是真正诗人的目标。追求荣誉是好事,但是没有底气的好高骛远,得到的就只能是虚荣。

关于诗句的讨论和学习,是诗学的重要学问,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我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说一些自己的学习体会。任性闲聊,请多批评。


作者简介:孙连宏,笔名舍得之间,客居洛阳。多年致力于诗学文化的普及教育。著有《诗学要义》、《唐韵大观》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