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致一丨盘架子时应当注意的法则

 winriman 2020-07-31

太极拳的成套拳式,在习惯上,叫做“架子”,盘架子就是打拳的意思。由于太极拳是一种“重意不重形”的武术,不但流传下来的式子有好几种,而且同一种式子,由同一位老师传授到造诣较深的时候,各个人也不会在式子的“神似”上或者“形似”上完全一致。这同学习书法是一样,初学者,对于任何字体总是力求形似,到后来有了形似的底子,再根据自己的心得和爱好专在神似上求发展,日久自然要变样了。盘架子也是如此。

其次,太极拳的架子,还可以根据学拳人自己身体的强弱或者要求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因此,任何一种架子都可以分作大中小三种姿势来练:大架子可以往小里练,也可以把架子练得更大一些;小架子可以往大里练,也可以把架子练得更小一些。总之,要先往大里练,然后再往小里练,“十三势行功心解”里说:“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盘架子也不能例外,但架子的大小与运动量的大小有关,架子较大运动量也就较大,架子较小运动量也就较小,故上面所说的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对身体较弱的练拳人来说,是并不相宜的,在初学时,务须量力而行,不可勉强。

盘架子本来也是一种练习技击的东西,所以在某些书里提到拳式上的用法,本章以说明太极拳的运动方法为主,所以下面所说的法则只是根据健身运动的要求而写的。其次,太极拳的技击功夫和健身效果,原是同一个方法下的两个产物,如果在意识上把每一个动作都看作技击方法,当然可以增进技击功夫,但同时也不会减低它的健身效果。如果意识作用专注在健身方面,自然可以得到更显著或者更充分的健身效果;但在无形中也有培养技击基础的作用,不过在没有研究技击方法以前,并不是人人都能运用这种基础的。

以上是初学太极拳者首先应当认识清楚的两个要点。下面根据作者的见解,分做三个阶段,来说明盘架子的法则。

第一阶段

初学太极拳者,不问他先前有没有练过其它武术,在最初的阶段里,最好不要把太极拳的种种要点一下子就全部收到各个拳式或者整套架子里去,免得顾此失彼,反而收获不大,所以作者只提出下面四个要点,作为盘架子的初期法则。

(一):拳论中所说的“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是太极拳熟练以后的标准,初学者应当先从“轻”字入手,不必急于求“灵”。根据经验:凡是练过其他武术者,虽然身手比较灵活,因为在动作上已经用惯大力,大多是灵有余而轻不足。至于从来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的人,也多半是学灵容易而学轻较难。作者初学太极拳时心里想着“打拳必须用力”的想法,总是注意灵而不注意轻。后来明白了打太极拳的特点,才把这个想法扭转过来。须知太极拳的练法,主要是从精神上去养成感觉灵敏,并不是专从动作上去追求身手灵活。前者用力少而后者用力多。用力过大对敏感有一点影响(例如两臂相击,用力握拳,可以减少痛感)。因此,在初学时应当先在用力越少越好的轻字上多下功夫,不妨把动作的灵活放在次要的地位,等到“轻”字有了基础再去练“灵”字,决不嫌晚。拳论中所说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度敏感,虽然不是完全从“轻”字中得来,但“轻”字是练成这种灵感功夫的入门阶梯。同时还应当知道:练好轻动作只是为以后练功打下基础,(不要把基础当做目的),一则可以在动作的轻重上,减少注意而听任自然,二则在兼练沉着功夫的时候也不致妄动拙劲而误如歧途。

(二):大家都知道太极拳的动作要慢,但是不是越慢越好了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在拳论里既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又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可见太极拳并不是只要慢不要快。在“十三势行功心解”里还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也可证明太极拳是要求灵活而反对滞重的。虽然在行功心解的后段另有“运动如抽丝”一语,可以作为动作要慢的根据,但原意是教人用劲要同抽丝一般的绵绵不绝,不可用又脆又快的断劲;如果作为越慢越好来解释,那么,与上面所引的几句话就无法相通了。根据作者的体会:太极拳的动作应当比一般武术都慢,那是毫无疑义的,尤其在初学的阶段,更须刻意求慢,也可以说是越慢越好。这样的练法,一则对于体弱的人更为相宜,二则可以避免动作草率而影响姿势的正确,三则在初练时先养成了慢动作的习惯,日后愈练愈灵活,仍可在动作上保持一定的慢速度,不致越练越快而违反原则。可见慢同轻一样都是一种基础功夫,在基础上应当去建筑一些什么东西,那当然是另一回事了,至于造诣较深者专练动中求静的功夫时,动作虽然应当由灵活而归于淳朴,但在速度上仍可根据各人习惯不变刻意求慢,因为此时的意识在求静而不在求慢,与初练时的求慢而慢,也是不一样的。

(三):在太极拳里,任何一个动作,都要走弧线,不许走直线,即使到了功夫很深的时候,还是非走弧线不可。不过在初练时,要求姿势展开,同时在动作上又要刻意求慢,所以有必要把弧线走得更为圆大,以适应姿势和动作的要求。日后功夫较深,姿势逐渐紧凑,弧线相应缩短,当然也不需要把圆圈走得太大了。但在线路上,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动作,还是应当保持固有的弧线,不可该变。目前有些教师为了便利初学起见,把每一个式子都拆成较多的小动作,以致在整个动作上看不出弧线来。须知这只是一种教授方法,并不是太极拳的动作不可以不走弧线。因此,在这种教法下学会拳套以后仍须把拆开的动作联合起来,改成弧线动作,进行练习,以抹去各个动作间断续痕迹(即是拳论中所说的“无使有断续处”),方可在学习上告一段落。圆形动作虽然并不难做,但要做到很自然、很适当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它与全身动作都有密切关系,不可能很快的就练到这种境地。所以对于初学者只要求在手的动作上先养成走弧线的习惯,日后全身动作相互配合,自然能把圆形动作做的更为圆满的。太极拳讲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转变和相互循环,则是以圆形动作作为阶梯,可见圆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希望初学太极拳者,一开始就在“圆”字上认真下功夫,去体会它的作用,不要只在形式上依样画葫芦就算完事了。

(四):上面所说的,第一点----轻是动作上的力量问题,第二点----慢是动作上的速度问题,第三点---圆是动作上的线路问题,现在在第四点里还要提出一个动作的匀度问题。所谓动作的匀度者,就是说:手的动作,不论速度较快或者较慢都应当用相应的“等速运动”去完成它的动作过程。例如我们平时一出手,很快就从起点伸到了终点,由于动作过程需时极短,我们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掌握它的“等速运动”。但太极拳是走慢动作的,在初学时,即使很注意,我们在动作的过程中还是很容易发生快慢不匀的毛病,或者在每一个式子里动作有快有慢,或者在整套架子里,前后快慢参差不齐。前面已经说过,练太极拳应当用意识去支配动作,但是这一法则,一般来说,是较难掌握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在动作的匀度上去运用我们的意识,为日后进一步掌握这个法则打下有利的基础。练习匀度的方法,简单说来,就是每次出手应当把动作的过程看作是各个“点”相接而成(即如虚线------的样子),不要把它看做只有起止两点的一条实线,这样,就能够使我们的动作,在无形,有按“点”进行的意味,久练之后,养成习惯,收的动作也自然能够在任何速度上都不会失去应有的匀度了。当然,在功夫较深的时候,我们的动作还要讲究虚实变化,虽然在动作的快慢上并不要求严格一致,但在出手上,不论动作快慢,仍须保持适当的等速运动(即按“点”进行),否则,就是违反了“运劲如抽丝”的要求,而且在动作上还要发生浮滑的毛病。

以上四点,都与太极拳的基础有关,所以作者都列为第一阶段的练习法则。但个人的情况不同,仍可由个人自己斟酌,分点进行,不一定要四点同时贯彻。不过在没有打下一定基础以前,最好不要开始第二阶段的练习方法,因为循序渐进的练习可以获得更大的效果。

在上一阶段里,提到在练习时,做每一个动作都应注意轻、慢、圆、匀四个要点,主要是为了打好基础,这对盘架子来说,还只能算做准备功夫。根据经验:这种准备功夫越是练得好,也往往会在动作上显得格外拘谨,这是必经的阶段,我们不可嫌它呆板而看做毛病。同时,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有必要在第二阶段里提出另外几个要点,作为练习的进一步目标。假如说,我们在第一阶段里对动作的要求要作到“端正”,那么在第二阶段里就应当练得“流利”。须知在动作端正的基础上加上流利,对任何一个动作都不会失掉规矩,但如果先练流利,后练端正,在成就上就难免事倍功半。下面就是本阶段的四个要点:

(一)灵活:太极拳以慢动作为基础,它所要求的灵活,不但在动作上有一定的限度,即在精神上也要注意含蓄,不可尽情暴露以显示过度的灵活。其次,太极拳虽然以敏感为重,但在本阶段里,还应当先从动作的形象上去求得灵活,如把灵活与敏感并为一谈,对初学者来说,反而要无所适从。因此作者在这里只要求初学者注意下面三点:1.如果原来的架子已经练的够开展了,那么,应当酌量收小一点,使与紧凑的要求相符合;2.在速度上,不要再刻意求慢,应当使手的动作比较自由或者稍稍放快;3.动作时,不要只动四肢不动腰,而且要使腰肢居于支配的地位(即拳论所谓“主宰于腰”)。换句话说,就是用腰的动作去带动手足的动作,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希望特别注意。初学者根据上述三点进行练习,在与原来的拘谨不相抵触的情况下,得到很自然的调和,就可以符合太极拳所需要的灵活了。

(二)松净:这一要点,简单来说,就是全身处处放松毫无牵掣的意思。它与上面所说的轻和灵当然有密切关系。初学者一开头就从“松”字上去下功夫的,虽然并不矛盾,不过仅仅为了求轻灵而先去求松净未免把松净的作用看小了;而且在初学时先练“松”,如果过分强化了松的作用,也会因为动作的太松而影响了动作的慢速度,甚至流入浮滑,所以初学者还是按部就班的好。在初学太极拳的时候,往往有这种景象,越是不想用力手脚越是发僵,索性随它去,反倒自然的多。这是情绪紧张不紧张的问题,只要情绪不紧张,自然能把肌肉放松,“十三势行功心解”里所说的“神舒”“体静”,就指出了这里面的因果关系。至于练习松静的方法,首先应当在情绪上做到放任自然,其次,在身体上也不但要松项松腰,而且,全身处处都应放松,使之相互配合,毫无牵掣,方能符合松静的要求,发挥松静的作用。须知太极拳的动作,并不是只停留在“轻灵”二字上,必须进一步走入沉着阶段,方能在不断的运用中,提高气沉丹田的主要功夫。所谓沉着,也并不是单单在动作上多加一些力量就算对了,主要通过全身松净,以求得动作上的自然沉重。根据上面的道理,可见松静的作用,主要求得沉着,不是在求得轻灵,所以作者把它放在轻灵以后来讲。关于全身都要松净一点,也曾有人说过腹部不妨紧张的话,根据“气沉丹田”来看是对的,不过拳论中还有“气宜鼓荡”一语,可见在动作时腹部应当有紧有松,并不是一直紧张的,恐怕初学者有所误会,特再补充几句。

(三)完整:上篇第三章讲到“和谐”的特点时,作者已经把动作上的高度完整性有所说明,这里不再重复,现在所提出的完整二字,不过是一般的要求,只希望在动作的形象方面做到完整一体,至于呼吸方面和意识方面的内部配合,不妨留到下一阶段再去练习。在初学时,我们对于慢动作大多很重视,但在刻意求慢的偏重下,往往不能兼顾到动作的完整性。即使练拳已经多年,也有在盘架子时,仍难免有手和脚快慢不一的地方。最显著的,如脚已落步而手还在慢慢的运动,看起来,总是慢有余而完整不足。这与拳论中所说“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上文还有“形于手指”各句应当合起来看)和“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所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要求,都是不相符合的。另外,行功心解所说的“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也暗示着手与脚的动作应当快慢相称的意思。因此,我们在本阶段里,必须在形象上,尽可能地做到手和脚的同起同止,以符合完整一气的要求(腰部动作的配合,已在第一点里面说过,此处只着重在手足方面)。

(四)连贯:这一要点在上篇第三章里面已有说明,这里不再解释。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在初学时,不可为了追求连贯而把动作的速度随意改快。须知连贯与圆动作最有关系,如果在速度上不加控制,难免不发生过于圆活的毛病,反而要影响其他要点(也包括第三阶段的要点)的适当完成和预期效果,学习者不可不知。

第三阶段

上一阶段,主要是要求在动作方面打下完善而巩固的基础,按照拳论所指示的程序,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的一个阶段。本阶段是最后一个阶段,下面所提出的几个要点,都是“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必要法则。虽然拳论所说是以技击为主,但太极拳的练法重意不重力,吴先生也曾说过“懂劲后的阶及神明,并不完全依靠推手,还须从盘架子的高度功夫里去不断培养”,可见太极拳的最后阶段是健身与技击可分而又不可分的一个阶段,凡是与技击有关的道理,也就是与健康有关道理,学习者参考拳论时,应当有这样的看法。

(一)分虚实:在上两个阶段里,我们的动作,受着慢和匀的约束,同时又要照顾其他要点,虽然在第二阶段里可以练得比较活泼些。但为了打好基础,总还是拘束较多而自由较少。现在基础已经打好,我们就应当用另一种方法来进行练习,目的在解除复杂的注意而带之以简单的注意。在动作上要求分虚实,就是为达到这个目的而提出的一个法则,因此,我们在练习时,对于前阶段所应注意的各点可以完全放开(只是不加注意,并不是改变动作),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动作的虚实上去。所谓分虚实,首先要注意手上的虚实:在伸出手时,从起点到终点,应当看作由虚而实,这时,手掌就需要由含蓄而逐渐舒张,到终点时再微微凸掌,以表示“实”的极点(术语叫做阳极);在收回时,就应当看作由实而虚(术语叫做阳极而阴生),这是,手掌就需要由舒张而渐渐地复归于含蓄。在握拳的动作里,也是出拳时逐渐由松而紧,收拳时逐渐由紧而松,并不是只松不紧(专练虚静功夫者不在此限)或者只紧不松。其次,在身体和腰腿等方面,也要与手的虚实相配合,例如:含胸总是随着手的收回而逐渐扩大;弓步和坐腰坐腿也需要与手的速度相适应。又,在落步时应当脚跟先着地,然后随着手的接近终点而全脚徐徐踏实;收步时,也要借踏脚的余力,趁式缓缓收回,以与手的虚实相呼应。这一要点与下面所说的“调呼吸”极有关系,我们可以从下一要点里看出它的重要作用,此处不再多说。

(二)调呼吸:太极拳在技击上专讲柔化,不以力胜人,故在修炼上也纯以意、气为主。所谓气沉丹田,也是利用动作的轻松和谐而自然形成,绝对不用强制方法。在上两个阶段里,我们虽然没有谈到太极拳的呼吸方法,但太极拳的动作要慢要匀,所以在无形中,已具有防止呼吸粗浅短促的作用,也不难在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呼吸匀细深长的习惯。呼吸能匀细,不但与调息养气有关,并且是“宁神一志”的辅助方法;呼吸能深长,不但可以提高“吐故纳新”的效果,同时对于血液循环和其他内脏机能,也能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所以学习太极拳者,应当把呼吸看作更为重要的一种动作,方能在运动中得到更多的效果。现在所提出的“调呼吸”,功夫较深时的呼吸运动,因为上面所说的匀细深长,在太极拳里,还只是自然呼吸的一种标准,而不是一种呼吸的运动,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必须利用动作去影响呼吸,使呼吸也成为一个运动,方能在完整的运动中取得更高的建身效果。在练拳时,我们的运动有大有小,而呼吸则要匀要长,如有些人所说:每一个动作同每一个呼吸都要取得一致,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只要求在每一个式子里,尽可能地用动作的虚实转变去配合呼吸的自然循环,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式子里,我们应当尽量寻找机会做好下述的呼吸运动:手的动作由虚而实的时候,我们的呼吸也要用同样的意识和同样的速度去配合它,在手到终点微微突掌的时候恰好把气呼足,同时脐下腹部也微微紧张;反之,手的动作由实而虚的时候,我们的呼吸也要用同样的意识和同样的速度去配合它,在动作静止的时候,恰好把气吸足,同时脐上腹部也微微收缩。上面所说的腹部一张一缩,就是太极拳的“与动作相结合的腹呼吸运动”,拳论里叫做“气宜鼓荡”。只要练习,无须故意用力,日久自然能够得到气沉丹田(丹田在脐下)的功夫。这样的调呼吸,当然是比较难做,所以在初学时,我们盘一趟架子,只能有很少的几个式子,做的比较自然,经过稍长的时候,或者先在单式动作里试做一个时期,自然能够逐渐进步。只要在每一趟架子里,能够有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式子做得很合法,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运动效果,也无须提出过高的要求,一定要在每一趟架子里做到个个式子都能调呼吸。如果一时学不好,也不要勉强,以免影响自然呼吸。

(三)用意识:在学习拳式的时候,虽然我们也是用意识去完成动作,但那时所用的意识,只能注重在动作的正确与否上,不可能有更多的注意力把我们的动作加以运用。因此,现在在提出的“用意识”,当然要求较高,它主要在根据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法则,把我们的想象作用运用到动作中去;其次,也给我们的练习平淡无奇的拳术动作,增加许多趣味。下面分做两点来说明它的要求:1 ,在运动时,应当用意越多而用力越少,使动作的意味更加浓厚,譬如动作要轻灵。我们的一举手或者一投足,都应当处处用意识紧密引导,即使是极轻微的一动一静也不能例外。照这样继续不断的利用想象力,使动作越练越细致,自然能提高我们的轻灵功夫。如要练沉着功夫,我们也应当在运动上作“使劲沉着”的想象,不是用更多的力气去增加手臂的力量。其它动作可以照此类推。2, 我们对于每一个动作的一实一虚或者一张一驰,都需要它的技击作用或者健身作用,用意识去想象它,甚至在想象中加以夸大。由于我们的肌肉活动经常在这种心里作用的影响下,根据心里作用能够支配生理作用的理论,我们的运动效果,也自然能够在无形中有所提高。

(四)求虚静:这是实中求虚、动中求静的练法,所以叫做“求虚静”,是太极拳中较为难练的一种功夫。在上一个法则里,我们的运动,虽然以运用意识为主,但我们所作的想象,完全在发挥动作的作用,在动作的本质上,还是以能动为主,不是以能静为主。拿技击功夫来说,仍是动中求胜不是静中求胜,这对于太极拳的“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的最高阶段还有一定距离,所以在技击上和修炼上都把“求虚静”作为最后的一个法则。求虚静虽然也要用意识,但由于要求的不同,它首先就把各种想象归纳为一个想象,也就是把各式各样的动作,不管它的形象和内容都只看作是一动一静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个现象,在专心一意的作由动而静或者由实而虚(动为实,静为虚)的想象,使我们的意志集中在求静的一点上,去影响所做的动作。那么,我们就能够在动作上越练纯静(即是在意不在形的景象),同时,我们的精神,也自然能够在这样的运动中,得到更为宁静的养息。这种练法,对治疗神经衰弱和高血压最为相宜,但在练习时除摒除杂念以外,最后能选择一个清静的环境独自用功,以避免打扰。又,上面所说的分虚实、调呼吸以及其它想象等等,在练习求虚静的法则时,都应当抛开不管,不要再去注意,以免分心。

以上所列举的各项练法,只是根据个人的学习和经验作了简单的介绍,很可能有许多地方与别人的途径不尽相同,同时,也有可能有许多地方没有说清。例如:练习轻灵,不可能在同一个动作里兼作沉着的想象,我们可以在一趟架子里专练轻灵或者专练沉着,最好是在由实而虚的动作里注意轻灵,在由虚而实的动作里注意沉着,这一点在上面就没有说到。另外,对于握拳应当随着动作的虚实而松紧一点,也只是举了伸拳的例子,没有把“撇身锤”在屈臂时微微握紧拳头的例子(因为“撇身捶”是用弓步的)附带说明。诸如此类,虽然都是不够详尽的地方,但在读者仔细研究之下,还是不难举一反三的。

[徐致一(1892年--1968年),浙江余姚人,著名太极拳家。中国武协第一、第二届委员,从吴鉴泉先生习太极拳,著《太极拳浅说》、《吴式太极拳》等,为科学解释太极拳之第一人。曾任上海精武体育会理事长、上海市国术联谊会主席等。先生之太极,无形无相,可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其德其术,均为同代太极拳家之佼佼,公认吴式太极拳之大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