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语教学法] 二语习得理论会议感触和歌德学院在线教师培训

 吕律德语老师 2020-07-31

昨天有时间也很荣幸去听了一次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二语习得会议,主要是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面的。但是举一反三,研究思路也可以用与对外德语的教学思路研究之中。

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即什么是二语习得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是研究如何才用更好的方式进行二语教学?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昂视方式进行二语教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融合社会语言学,教育学, 心理语言学和这些年来大热的认知语言学,脑神经科学的种种研究方式,做到对人的语言学习能力获取的来源以及过程有基本认知,从而提出种种假设,对人脑的认知和开发做出解决方案,得出如何更好学习二语的预设。

接下来,大家就会得出一个结论, 这是理论性很强的研究思路。对于语言习得,乔姆斯基早就提出过“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tik)的概念, 表示人类语言的习得是先天性的,也被称为“先天派”。但是也有比较多的研究人员对此表示质疑。Krashen 的二语习得理论提出了“输入理论”,在这几十年来也备受推崇,情调不同语境下的可理解性输入,为人类大脑提取规则创造最好的条件。

那么第二个问题,Krashen 的二语习得假设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感兴趣的人可以去进一步了解。

悉得-学得差异假设: The Acquistion Learning Hypothesis

自然顺序假设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监控假设 The Monitor Hypothesis

输入假设 The Input 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设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第三个问题,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论可实践性以及与我们常说的教学法的关系?

理论可实践性建立在种种对人脑探索的假设上,所以要采用大量的实证测试,还有比较新的眼动测试和关于事件的脑电波测试(ERP=Event-related-brain potentials, 能较为清楚地区分语义和形态句法加工的认知过程),来检测二语习得效果。这些概念以前我听说过,但是不了解,这次听了这个专家会议后还是迷迷糊糊,不太明白。这就暴露出我作为文科生的短板了。这些高大上的研究方法值得关注。在歌德学院的针对青少年的德语课涉及教材中也涉及到了青少年大脑发育期的特殊性以及所产生的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对人脑的探索永无止境。这都是比较新的研究方式。脑神经科学可以了解一下。

在听专家报告过程中,我非常想知道的是这种对脑电波的测试,尤其是按照专家而言需要长期跟踪(寻找外国留学生,按照其学习汉语能力的不同,进行定期测试)以获得二语习得效果的跟踪监测,对人体有没有伤害?没敢问。我查了一些说法是没有害处,ERP就是对人脑的特定区域与语言反映相关部位的脑电波记录。这些领域的研究需要多多关注,对语言习得(Spracherwerb)的纯理论性研究不是件容易事,建立在各种假设之上的分析和测试容易造成很多无用功。但是研究总是希望趋向于事实,希望这些专家能探索出二语习得的最佳途径。而二语习得领域的实践性以及教学实践的联系性更为重要,理论还是要指导实际并能转化引导教学实践。

最后,我重点要的谈的是对外德语教学(DaF=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二语习得领域是理论,对人获取语言知识进行种种假设,试图寻找最佳途径进行教学以及指导学习。而对外德语教学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法研究,是属于教学实践领域——对外德语。这两者,一个是理论,一个是教学实践,侧重方向不一样。歌德学院组织的在线教师培训项目,就是DaF 的在线版,所发教材也是针对教材设计,课堂过程技巧,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做课堂调查报告等等。这一切,是理论转化后的课堂实践过程。我参加了两次在线培训,一次是针对对外德语教学中的教学大纲的了解以及课堂设计。这一次的在线培训是针对如何在青少年中展开对外德语教学。同样也涉及到了以上种种重点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