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起拼多多,如果2年前有人还表示陌生,没听说过,我并不会感到意外。但在如今它已经成为国内整个互联网和金融圈最炙手可热的公司。 这家公司自2018年7月上市以来,仅仅用了2年时间股价便暴涨6倍,冲上了1000亿美元市值的门槛。 1000亿美元市值是什么概念? 这代表着拼多多力压了早它10多年成立的京东,成为仅次于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的中概股第四大互联网公司。 同时,根据6月最新的福布斯排名,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的身价已经超过马云,成为仅次于马化腾的中国第二。 一直以来,对于这家公司的争议从来都没有中断过,在它上市后股价一路上涨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这家公司就是市场瞎几把炒的垃圾股,依靠补贴用户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等等,甚至拿拼多多与瑞幸咖啡之流相提并论。 然而,那些曾经声称要做空拼多多并付诸行动的投资者,我想如今大多坟头草已两米高了。 我一再强调,看一家公司是不是好公司,值不值得投资,不能只依靠“感觉”,资本市场对于不同的公司都会有一套清晰逻辑和定价体系。 股票买的永远是未来,而不是现在,谁最有成长空间,谁最有成长前景,资本就会流向那个地方。 如今市场给到拼多多千亿市值,那么只能说明市场的主流看法认为拼多多是可以值这个价的。 我学习和分析任何东西,都喜欢使用框架思维,先有大致的轮廓,再往里填充内容。 要做好投资,掌握必要的知识是基本前提,很多朋友困惑于如何来分析一家公司,始终不得要领,其实说到底就是因为没有建立起从根本点出发的分析框架和逻辑。 今天我会简单和大家分享关于如何分析互联网公司的一个简单框架,并且是以拼多多这家近年来的现象级公司为例进行说明。 2 如何掌握快速看懂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基本套路? 要看懂一家互联网公司,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卖什么? 拼多多是一家2015年创立的电商平台公司,最初主要是卖卖水果,后来慢慢扩张到了现在几乎所有的品类。电商平台又可以分为以B2C或C2C为主的模式。很显然,拼多多目前是与淘宝相类似的C2C模式(个人对个人)。 第二个问题,怎么卖? 拼多多的创新模式是两个字,“拼团”,这是它在IPO招股说明书里特别强调的概念。 什么是拼团呢?我们可以理解为实物商品的团购,在拼多多上,消费者要么发起拼单,要么加入拼单。拼单的数量越多,所购商品的价格越低。 拼团这种模式它的一个创新点就在于,它本质上是先从C端收集了足够多零散的需求,然后能反向引导上游的供给端,有点像“以销定产”。 说得再通俗一点,其实拼多多的这种模式相比淘宝,它的去中心化更彻底,它直接对接工厂,连售卖的产品是否有品牌都不管了,因为卖品牌货就意味着有品牌溢价,消费者要为此多支出一部分成本。 这样一来,既可以提供给用户更极致的“省”,对于商家来说,京东、阿里等电商平台的订单通常是波动巨大的,不可控的,例如双十一订单直接爆炸,低谷期产能利用率只有20%,通过拼多多的这个模式,可以起到很好的平滑产能的效果。 此外,拼多多在发展的早中期,利用了微信的平台流量优势,微信好友间高效的传播效率,进行裂变式增长。据统计,京东和阿里18年的获客成本大约200元/人,而拼多多仅仅只有约40元/人,相比阿里、京东在获客上拥有巨大的优势。 最后一个关键点,也是分析当中的重点是:如何赚钱? 互联网公司大致就只有两种商业模式: 一是赚用户的钱,让用户为更好的体验付费,比如腾讯的游戏和各种钻,得到APP的付费产品,各种直播平台、视频网站虚拟物品打赏、充值会员等等。 二是表面上to C,其实是赚的企业的钱,比如百度、阿里、美团、微博、字节跳动、腾讯的广告业务。 很显然,拼多多实质上是赚的B端商家的钱,广告业务是其主要收入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归纳出如下这样的一个价值创造公式: 销售额=GMV*现金化率 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指的是平台上的总交易额,那么一个很朴素的逻辑,一定是商家赚钱了,才会加大广告预算,总交易额越高,转化为平台的收入(广告费、抽成和其他增值服务)也就越多。 平台的营业收入与GMV之间的比值就叫做现金化率,也可以理解为GMV有多少最终被转化为了拼多多、阿里这类公司的营业收入,一般在国内,电商平台的现金化率大致在2%-4%之间。 分析的核心,就是分解,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将一个公式分解成N个公式,最终找到驱动一门生意变化的核心变量,对于这家公司的理解才能更深刻更准确。 将GMV这个概念继续向下分解,可以得到: GMV=(产生过消费行为的)活跃用户数*客单价(ARPPU)*年下单次数 如果要说企业营业收入的来源是GMV,GMV越大,收入可能也相应越大,而GMV又是来自于用户的购买行为。那么归根到底,决定一家企业业绩的核心变量就在于——用户数和用户增长。 所以总结起来,互联网公司财报中的各类数据,按重要性,应该是: 用户>营收>利润 互联网公司估值的核心逻辑只有两个字:增长 而增长往往能掩盖企业中的一切问题,增长的速度越快,市场就会给予它越高的估值。 这里的增长,一般主要指的是活跃用户数和GMV的增长,别忘了,用户才是一些财务业绩指标的核心驱动力,只有在用户增长开始大幅放缓时,大家的视线才会转移到收入的增长上面。 至于利润方面,也就是当前赚不赚钱,从来都不是市场关注的重点。 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公司亏损的宽容度是非常高的,先烧钱再赚钱在互联网行业是一种典型的模式,哪怕你烧钱买流量,只要用户数增长的足够快,收入增长的足够快,哪怕你同比亏了更多钱,股价该涨还是涨。 那么拼多多的增长速度到底如何呢? 从各项指标来看,我只能说拼多多超出了绝大多数人对增长的理解能力。 1.活跃买家数短短4年时间就从5000万快速增长至接近6亿,完成这么多用户的积累淘宝花了10年,京东2019年也才达到了3.6亿的活跃用户。 2.上市当年,拼多多GVM的增长率为233%,2019年再度同比翻番,增速远远超京东、阿里、唯品会等传统电商平台。 3.活跃买家人均消费额从2016年的250元,一路增长至2019年的1720元,单客购买频次也增长至33次,说明对于拼多多平台的粘性和复购率都越来越强,带动货币化率快速提升至3%。 4.与此同时,营业收入也随着GMV和货币化率的提升,呈现连年翻番增长的态势。 这也就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拼多多GMV只有京东的一半,但市值却可以一度超越京东的核心原因。 3 为什么拼多多成了黑马? 我觉得最合理的解释无非是以下两个维度: 精准战略定位+抓住人性。 市面上讲战略的书一大把,在诸多观点中,有一个说法我觉得非常恰当,战略就是做选择,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公司选择做什么,选择不做什么。 所以,战略的第一步永远都是——定位。 你的产品是定位于什么样的市场,高端、中端还是低端? 国内还是国外? 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四五线城市? 男人还是女人? 老年人还是青年还是小孩? 有句话叫做:
它说的其实就是拼多多的战略定位是主攻的下沉市场。 对于拼多多提出质疑最多的,说拼多多东西劣质、假货很多、界面太LOW、发展速度难以理解的那部分人,恰恰是属于五环内的很多中产、白领、精英人群。 从根本上,他们并不了解中国,或者说,他们对于中国只局限在非常狭隘的一个认知范畴——“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211/985学历、海归硕士”、“百万年薪遍地走”。 真实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之前李博士在记者会上说过一个数据——中国有6亿人,每个月只有1000块钱收入。 再比如,月薪5000块,已经超过了中国95%的人群。 中国每年能上211及以上本科的学生人数占所有高考报名人数仅为5%左右。 因此,到底是哪部分人代表中国,更具体地代表中国的市场? 很显然,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另外95%的那些人,他们不在乎什么品牌和质量,因为便宜,足够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进而给予他们更多的幸福感 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这个问题,才可能理解真正的中国,才有可能理解拼多多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在下沉这件事情上,拼多多只是做出了它的战略选择,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是微信先下沉到了中国的最每⼀个角落,拼多多才跟着它沉下去了。 这或许是淘宝未能在一开始就跟上脚步,反而让拼多多这样一家“小公司”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社交工具的缺失和支付宝使用门槛。 拼多多成功的第二个关键词叫做:抓住人性。 在之前的推文《我的选股三板斧(之一)》中我有提到:
黄峥曾向外界解释,在拼多多内部,这种产品运营原则被解读为 “ 让用户觉得占便宜 ”。 可以看到 ,拼多多做了大量分红包、抽奖、砍价等运营活动,让用户感觉“买到就是赚到”。 “同样的商品,拼多多确实比其他平台都便宜,而这种便宜是因为平台对用户进行的补贴,不去撸一把羊毛我不就吃亏了?” 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这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这也是在拼多多摆脱对微信的依赖后,还能保持更快增速的重要原因。 拼多多更像是线上版的Costco,给不同人推荐他们最适合、极具性价比的产品。 生叔出品,必属精品。 --------------------我是底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