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美家庭征文 | 大院儿,大家庭

 昵称71028402 2020-07-31

【原创首发】作者 |  郭向华

家庭这个名词,在我们所有人眼里应该是血脉的传承,是身心最温暖的归宿,是我们扬帆远航的出发地,是暮年叶落归根的地方。

一个家庭一种家风,一个家庭一种精神,一个家庭一脉传承。这个家庭小到三口之家,大到国之大家。

而在我心中,最深入骨髓的家庭之概念,便是从我的老爷爷那辈开始的我们的大家庭。也正是千万个让我们深爱的大家庭组成了我们更加深爱的祖国大家庭。我们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为之自豪,为之传承!

我的老爷爷是我们村学堂的先生,我不知道我们村是否还有别的先生,因为我从没听说过。

除了当先生,我的老爷爷还是当时有名的地主。也许提到地主,我们脑海便会浮现面目狰狞,欺压百姓的面孔。可是我的老爷爷恰恰相反,他仁爱、友善、爱国、正义!

我的老爷爷生养了六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在老爷爷建造的胡同里、豪宅里演绎着那个时代大家庭的辉煌、饥饿、苦难、爱国。

大家庭的胡同南北走向,长长的。东西两边是各式的房子,房子排列错落有致,设计别具匠心。主房、厨房等一应俱全,没有半点含糊。一如老爷爷的处世为人:坦荡、周全。

所有房子中最具特色,最豪华的便是我的老爷爷曾经居住的房子。在当时,在全村,那是独一无二。房子的风格、造型、用料都是十分的考究。

进胡同,一直走到顶头看到的是四爷爷家的房子,这房子右前面便是老爷爷居住的房子,也就是在胡同西边、最显眼的宅子。这豪宅也是我和妹妹、弟弟出生的地方。我九岁之前的童年就是在这豪宅里度过的。

豪宅院子里三面都是屋子。堂屋坐北朝南,光地基就高出别的房子一米多,主体又两层、偏高,所以整体看来高大威武。门前是高高的石阶,每层阶梯都是整块青石凿成。台阶两旁是青石斜坡,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扶栏吧。那是我们小时候玩溜坡的好地方!

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便是堂屋的外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客厅。外间的地面是大大的长方青砖铺造而成,砖的缝隙宽窄匀称,整个地面平整、坦荡。

外间右手边是里间,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卧室吧。里间的门框也是色调一致的大青砖垒砌。卧室的地面一如外间,青砖铺成:平整、精致。里间的空间小于外间,但作为卧室却是很恰到好处:宽敞又窝实。里间的窗户是那时候最普通的造型:小格子、木质、贴着小棉纸,但是木质窗框的做工却是精致的很。

出了里间回到外间,外间的西北角便是通往二楼的木质楼梯,一层层楼梯宽厚,做工细致。楼梯两边扶手也是木质,做工也是讲究,与楼梯浑然一体,黑漆油过。

上了楼便会看到有点矮的阁楼,虽然比一楼矮,但是里面的地板风格也如一楼那样讲究:木质、黑色。上面的小窗户也和一楼一样精工细作:朴素中透着考究!

堂屋的左边是厨房,厨房里又有套间——柴房。和厨房紧挨着的是三间东屋,也是里间、外间齐全。东屋正对面是西屋,和东屋一样的格局一样,据说那是老爷爷曾经教学的地方。

西屋的南边是厕所。东屋南边是过道。过道上面是晒棚,过道右边又是一间厨房,里面也是一应俱全。

过道的尽头是大门。大门是也木质的、厚厚的。正面有褡裢、大铁锁、敲门的专用铁环。里面有插销:有活插、有密插,下面有防盗铁链,上面有挡板。据奶奶说这扇门是专门为了抵挡日本鬼子的侵略而制的。这扇门随着搬迁也被移到了我们的新家,现在依然在坚守着它的岗位。

老爷爷和家人们在这里演绎着大时代里的小角色!

大家庭的胡同里曾经上演过快饿死人的一幕幕。奶奶曾说,五爷爷小时候饿的不行,他就趴到家里的大锅沿上去够锅里的红薯,额头被锅沿磕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冒。五爷爷个子小,又饿,那次经历甚是可怜。我虽然只是听奶奶说过,可是到现在想像那个场面都觉得鼻子酸楚,双眼噙泪。还好,我的五爷爷现在过得很好。

这胡同里的人也曾上演过坐马车带干粮在路上颠簸几天几夜去赶考的情景。五爷爷和六爷爷也从此在大城市落脚,他们凭借优异的成绩、出众的人品和能力,曾在大城市政府部门任要职,也曾为家乡父老做出过贡献。二位老人现在退休,也过着惬意的生活。

这里也曾有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不畏牺牲向敌人扔手榴弹的我的爷爷(他是家中老二),他曾因受伤导致一支胳膊特别细。

这大家庭里更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畏牺牲的我的三爷爷。年轻时的三爷爷舍下三奶奶和他的子女们,奔赴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复原回家的三爷爷也因此一直担任某乡党委书记,后又担任县城邮电局局长直至退休。

还有大家庭里我的小脚奶奶们,在修建红旗渠时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奶奶去修渠时带着干粮一走就是一个月。我的父亲也曾因为母亲不在身边差点中毒身亡,也曾因为母亲不在身边差点饿死。

现在回首记忆,回想奶奶讲的大家庭的历史,小时候凭借想像刻在脑海深处的画面,宛如精彩绝伦的电影,意味悠长!

虽然现在大家庭的房子已无:拆迁的拆迁,改造的改造。但是大家庭的家风,优秀的血脉,坦荡的人格,勤善的红旗渠精神,炙热的爱国情怀,却在那片土地上与日月同辉!在世代的血脉里与生命永存!

大家庭的后代也同样的出色。从乡村到各大城市,从脚手架到科研部门,从初中生到博士,从普通百姓到国家机要人员,都有大家庭的一员。大家庭的每一员都是家风的传承者,也都在自己的岗位为家乡,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大家庭一直在壮大,还会更大!大家庭的精神和家乡红旗渠精神也一如既往福泽着我们,世世代代,历久弥香!

大家庭的后代也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往无前、开拓创新,让家风得以传承、发扬光大!为家乡、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郭向华   横水镇教师,工作之余喜欢写作。曾在《芝兰园》等媒体发表文章多篇。

©原创作品作者授权发布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