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年】吕安太 | 钢板和铁笔

 昵称71028402 2020-07-31

原创首发】作者   |   吕安太 (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今天光线出奇的好。收拾书房时,我看到了躺在书架上将近30年的那块钢板和那盒铁笔。

钢板和铁笔,是我30多年前,在管教科办《熔炉》小报时,给我当“牛”做“马”,刻写小报所出过大力的。几经搬家,我都没有舍得丢弃,一直珍藏至今。

1987年,我由场政治处调管教科办小报,面对钢板、铁笔、蜡纸、手推油墨印刷机等一套在当时算是很先进的印刷设备,我并不陌生。我上高中时,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学校宣传队要刻歌谱、戏谱,我字写得公正、秀气,老师就让我课余时间担起了刻印的事宜。不过那是多年前的事了。现在让我重新拿起这支笔,不用说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可事情并没像我想象的那样。小报的采风、写稿、编辑、刻写、印刷、发放,等等,由我一人承担,按同志们的说法是:既当“记者”,又当“编辑”,还当“邮差”。

记得第一天上任,我独坐办公室,双眼紧闭,静心思考《熔炉》之涵义,即客观意:熔炼金属的炉子;主观意:比喻锻炼思想品质的环境。具体地说,就是给“失足者”营造一个改过自新的氛围,把所内小报办成影响“学员”思想的刊物。

目的明确后,我首先制订了编辑方针,就是站在教育、感化、挽救“失足者”的立场上,编辑出一张有特色的、高质量的、符合办报宗旨的报纸来。其次是组织稿件,主动出击,有计划出击,深入实际,根据宣传报道要求,研究作者情况,确定写稿对象。在组织稿件上做到了五“注意”,一是不轻率组稿,避免无谓返工,劳民伤财;二是尊重作者,不强加于人,强人所难;三是组织来的稿件,件件有交代,件件有着落;四是把组稿和组织队伍有机地结合起来;五是在组稿时当好民警和“学员”的知音,对搞好工作有了有力的依靠和保证。其三是选择稿件,我把它看作是编辑小报的“第一台阶”,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报而异,因人而异,牢固树立了一切为挽救失足者服务的理念。其四是修改稿件,做到了“精加工”,使每个稿件突出主题,没有差错,文字优美。其五是制作标题,把它当作报纸的“眼睛”,字大、位先、方便。其六是组织版面,把它当作报纸的“面孔”,每次总是在排版纸上排来排去。材料准备好后,就欠利用钢板、铁笔刻写了。

我记得很清楚,我的上任编辑离位时,交给我一支铁笔,一块斜纹钢板,一台使用了多年的油印机。我感到就这三种工具,要印出像样的“小报”,那绝对不可能。我到所机电队,翻箱倒柜,找了几个旧钻头,用了一天时间,在砂轮上磨了三把特型刻笔,也就是我今天保存的那三支笔:圆头、扁铲、勺型笔。

原先,小报就是单色,或黑,或兰,没有色彩感。接任后,我把小报标题,用圆头笔刻成粗划大字,用扁铲笔掴尽余蜡,套红、套蓝、套黑、套黄,光标题就要刻4张蜡纸。文章正文的字,先前是在斜纹钢板上随意刻,不规范,我就到西安文具商店精心挑选购了一块“两性”钢板,正面布纹,反面斜纹。开始,手不熟,每刻一个字都等着三角板刻,太慢。后来,我把相片底版当作量具,左手转,右手刻,速度提高很快。再后来,手熟了,铁笔在布纹钢板上直接就刻成了宋体方型字,很漂亮。刻字要小心与细心。你用劲大了,蜡纸粘在钢板上,它们就会合伙欺负你,一揭一个大窟窿,白费力,不能用;用劲小了,刻不透蜡纸,印字不清,读报者不喜欢。尤其在套色上,红、蓝、黑、黄四种颜色要严严实实合在一起,使我彼费了一番脑筋,把纸装订成册,在油印机上用红蓝铅笔,画上记号,对的齐齐整整才会印好。

用这块钢板和四支铁笔,我刻了6年小报,刻印《熔炉》上百期,登载文章两千余篇,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了改造中的新人新事,传播了法律知识和法规等等。

在电脑普及后,它们“退休”了,成了永久的历史,躺在我的书柜,站在我的书房,成了我很好的珍藏品。

吕安太  芝兰园签约作者

原籍林州木纂村,读书于林州二中,后工作于晋司法系统,喜爱写作。曾有作品见诸于《山西日报》《山西法制报》《黄河晨报》《南湖诗刊》《芝兰园》等。

©原创作品   作者授权发布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