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慈欣: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它”的拙劣模仿

 清云阁 2020-08-01

记得第一次看电影版《2001:太空漫游》,所有的观影感受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到底演了个什么东东?惊叹于以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技术也能做出如此特效的同时,虽然不解到看后使人对自己的智商产生严重怀疑,但看得出其中对故事情节的精心设计,几乎要溢出屏幕的哲学气息也让人觉得它意味深长却很难说是在故弄玄虚。

其实,对于这部号称“现代科幻祖师爷”的经典巨作,除了迷惑之外,更多的还是好奇。也很庆幸,自己还没有到对人类好奇的本能麻木不仁的境地。《2001:太空漫游》里隐藏的秘密,一直是笼罩在心头的一团迷雾。为了扫除这团迷雾,我为自己找了一把钥匙,阿瑟·克拉克的原著小说《2001:太空漫游》,里面会有更多细节的呈现,应该可以解开电影里难缠的环扣。

当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一被送到我的手中,它封面上的两句话更是将我的好奇心点燃到了极致。

刘慈欣: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的拙劣模仿;

《2001:太空漫游》被誉为“摸到了人类想象力的天花板”。

对于“人类想象力的天花板”到底有多高,我没有概念,只觉得这应该是对它很高的赞誉,但我却有幸拜读过大刘的作品,一部《三体》,我至今保留着当时它所带给我的震撼。如果连大刘都如此说,倘若不是谦虚,那这本书到底该是一部怎么的神作啊。

区区不足三百页而已,不费多时也就读完了,但《2001:太空漫游》带给我的冲击一点也不比《三体》少,至少我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人类想象力的天花板到底有多高?

一、在宏阔的宇宙中,解释人类的存在

每每仰望星空,看万千星斗闪耀,一轮皓月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穿越过云层向西天行去,一切的景象总能颠覆我在现实里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尤其是那些遥远的星辰,一想到它们闪闪烁烁的光芒是跨越过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来,感动的同时,总能引发对永恒的思考。时间的尽头会是什么,空间里一切存在的奥秘,都是关于永恒的追问。

1、人类存在的偶然性

地球作为一颗蓝色的星球,在宇宙浩瀚星海里,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颗而已。如果说生命的存在构成了其独一无二的特征,那依着概率的分布,很难说上帝只对这片土地上投下了眷恋的目光;人类,左右不过几百万年的历史,放置于宇宙的背景中,仅是沧海一粟而已。我们仿佛不过是偶尔飘落于时间和空间里的一粒尘沙。

况且,如若进化论真实地揭示人类的来处,那么人类本身的存在也是充满着偶然性的。就人类的祖先——猿人而言,既没有尖利的獠牙,也没有锋利的爪子,怎么看都应该是身处在自然界食物链的低端,是被猎食的对象。有人说,自然的变迁,为猿人向人类的进化创造了契机,解放了前肢,学会了工具的使用,进而是大脑得到开发……的确,这是一个理由,但问题是世间生灵何其多,自然的变迁也不会只局限于一家,为什么单单是猿人?或许《2001:太空漫游》作者也与我用同样的追问。

人类的出现,偶然到一切好像都是刻意的安排。

2、“黑色板子”的奥秘

当初生朝阳的金色光芒铺满非洲广漠的荒野,映红了辽远的天际,当猿人野蛮的嘶吼让原始的寂静显得更为荒芜,那块“黑色板子”第一次出现,出现在三百万年前猿人的视野里,也出现在观者的视线中。对于那块“黑色板子”的作用,电影中表现得晦涩,在小说中则描绘的更为具体。“天外来客”正是以此为媒介用光色和声音来启迪灵智。

这块突然出现又如鬼魅般消失的“黑色板子”,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始终牵动着读者的好奇心,但读完整个故事之后,我们也会发现,它同时是人类与“宇宙来客”联系的象征,宇宙虽然看着广漠荒凉,听着也寂静无声,但人类并不孤独。

纵观这“黑色板子”的出现,前后总共有四次。第一次,也就是刚刚提到的,在非洲的荒野上,它首次显露身形是为了诱发猿人灵智的诞生。它做到了,在完成使命后,便如突然来时一般又突然消失了。然而,人类的进化之路已然开启,文明的朝阳被点燃之后,正在东方冉冉升起。

第二次的出现,是在三百万年后,人类已经开始了对浩瀚宇宙的征程。它静静地掩埋在月尘之下,散发着与众不同的磁场,似乎已经等待了百万年,等待着同它曾经启迪过灵智的生灵在某一刻的相遇。一如预期,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它,在得见天日的一刻,它就向土星发出了信号,然后便归于了寂静,然后再无响动。这便是“黑色板子”第二次出现的使命,引导着它启迪过的生灵——人类,去发现他们得以诞生的秘密。

发现号踏上了探索秘密的旅途,最终在到达土地的那一刻,最后的宇航员——戴维,在土卫八伊阿帕托斯上第三次见到了这块“黑色板子”,虽大了许多,像一栋巨大的建筑物,但1:4:9的比例却始终不变。第三次的出现,“黑色板子”是充当了一个时空穿梭机的角色,将这位来自地球的“特使”——戴维,送到人类秘密的伊始之地。

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宇宙来客”接待客人(戴维)的房间中,戴维疲惫地躺在床上,“黑色板子”最后一次出现,它引导着戴维将记忆重现,将一生的路又重走了一遍……最后,如小说中所言,“漂浮在离地球两万光年之远的双星火焰之间,一间空荡荡的屋子里,一个婴儿睁开了眼睛,放生哭个起来”。一个“星童”就此诞生。这“黑色板子”第四次出现的使命也就显而易见了,它完成了对人类的第二次彻底地“改造”。

星童为何?是可以玩星星的孩子,“他的面前,漂浮着地球和所有的人类——这个闪闪发光的玩具,任何星童都难以抗拒”。

二、科技进步,与追求永恒的陷阱

在阿瑟·克拉克那“触及到天花板”的想象力中,人类乃至地球都成了宇宙智慧生物的孩童的玩具,仿佛那感觉就和我们看着桌上的地球仪一般无二,人也不过只附着其上的人偶罢了……从科幻故事中抬起头来,除了感觉到人类的渺小,以及对头顶上那片星空的敬畏之外,于人类本身的发展,阿瑟·克拉克也给了我们一些启迪。

1、9000型计算机哈尔的叛变

《2001:太空漫游》,其中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在发现号宇宙飞船上计算机哈尔对人类的叛变。其实这是很反讽的,“只要武器存在,人类也就活在借来的时间里”,哈尔也不过是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的又一件威力强大的武器而已。只是当蜡烛被点燃之后,点火人就再很难控制火焰舞动的姿态。计算机,乃至现在热议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到底能不能拥有真正的意识和情感,如若能,道德和伦理的秩序又将如何被规范?阿瑟向人类科技进步带来喜悦背后所隐藏的陷阱做了一个揭示。归根到底,人类,当如何控制自己越来越膨胀的欲望?人类的幸福和生命真正的价值,在科技进步的狂潮大浪中,到底应该何去何从?这不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迷茫无措的现代人追问和思考吗?

2、穿越过星海的尽头,再会有人的存在吗?

想想“星童”将地球拿在手中把玩的场景,想象星空是一片海,“星童”是一个善泅的精灵,在其中自由的翱翔,在他的秩序里,宇宙有了边界,关于时间的过去与未来不再是奥秘,空间里的所有存在都将一览无遗。无疑,他获得了永恒。

不知道别人如何,有那么一刻,我仿佛体会到了“上帝”的悲哀。永恒获得的那一刻,似乎也就是空虚与落寞来临的时候。当太空没有了秘密,永恒都被拿捏在手上,所有能剩下的也就是“太空”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妨在自己的宇宙里,自成世界,自圆其说。一生自在,喜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