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运河第一码头:漕运古镇张家湾

 CHAOYANG3901 2020-08-01
大运河第一码头:漕运古镇张家湾

自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张瑄试运行海运起,到1900年漕运停止的600多年间,张家湾以商贾云集、漕运发达和战略地位重要而闻名天下,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运河码头张家湾。

大运河第一码头:漕运古镇张家湾

张家湾的由来

张家湾作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漕运码头、通州地区的古镇,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张家湾位于通州区中部偏北、北运河西侧。张家湾的名字源于元代,与首次由海路将江南漕粮运到大都的张瑄有关。《通县地名志》载:“元代因此地处白河(今北运河)、凉水河、萧太后河汇流处,河道环曲,万户张瑄督海运至此,故名张家湾。”

大运河第一码头:漕运古镇张家湾

清通州境域图(图片来源:《北京市通州区图册》)

张家湾的水运

在漕运年代,通州和张家湾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分工。通州城漕运码头形成于明代中期,明嘉靖七年(1528年)之前,运河北端漕运码头主要分布于通州城南部的张家湾,嘉靖七年之后,漕运码头北移至通州城下,即北关外转运京粮的石坝码头和转运东关外通粮的土坝码头。 对于通州来说,它不但是皇家码头,同时也是地区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被称为“小燕京”,而这些是张家湾所不具备的,但这并不影响张家湾在漕运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张家湾作为漕运码头和古镇,它的作用无疑是重大的,况且在通州成为漕运码头之前,张家湾的这种作用已经发挥了近250年。

事实上,至元十九年(1282年)张瑄试行海运漕粮抵达张家湾的那时起,张家湾已经先于通州城而成为皇家码头了。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河运、海运漕粮都要经过张家湾转运大都,皇家码头的功能进一步强化。同时,张家湾还要接纳水运而来的商货和行旅,因此,它不只是漕粮码头,还是商贸货运码头和客运码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近250年。直到明代嘉靖七年(1528年),御史吴仲主持将通惠河改在通州城以北入运河,漕运中心北移至通州城,张家湾仍然是商运和客运码头,仍然是北京地区连接江南塞北的最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弹丸之地的张家湾,频繁出现在史籍之中,它的名声远播于大江南北。

大运河第一码头:漕运古镇张家湾

张家湾镇运通桥

据统计,明代永乐以后,每年经张家湾抵达通州的各类运船达3万多艘,也就是说在长达6个月的夏秋季节里,每天到达的运船平均有200艘之多,而经过张家湾附近运河往返的船只至少有400艘以上。此外,从明代中期起,北运河浅涩,大部分漕船不能抵达通州城下,只能停泊在张家湾附近,以小船驳运,这也大大增加了张家湾至通州河道上船只的数量。从张家湾到通州的河道上,水势环曲,运河之上漕船、皇船、驳船、官船、客船、商船、附近居民售卖蔬菜果品的小船你来我往,成千上万艘各类船只汇集河上。

清代嘉庆以后,有人将船只经过码头至通州的航程编成了歌谣:

榆林庄上小屯就,崔家楼上二泗浮,

烧酒巷向张家湾,花板老堆望通州。

歌谣中的榆林庄、小屯、崔家楼、烧酒巷、张家湾,是村名。花板(石),是明代在张家湾附近存放从南方运来的花板石的堆场旧址,形成的地名称“花板(石)”。最后一句中的“老堆”,所见的历史资料中未见这个称谓,可能是过了花板石厂不远有货栈(堆坊),因年代长久,被人称为“老堆坊”。

今日张家湾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美丽的新型小城镇,张家湾今后的发展也将紧紧依托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优势,融合古今文化,走向新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