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利·波特四十岁,在冷静与热情、现实与魔幻中成长

 造就Talk 2020-08-01

7月31日,大难不死的男孩就要满四十岁了,电影首部曲《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4K修复/3D版将于8月14日在内陆重映。


一切传奇都从海德薇的一封信还有国王十字车站的9又3/4月台开始

从中国人开始接触这系列丛书开始到今天,也整整过了20年,算算哈利·波特的大儿子詹姆斯·西里亚斯·波特都快从霍格沃茨毕业了。跟随哈利·波特一起长大的人们,曾经沉醉在J.K.罗女士营造的魔法世界里,对咒语、神奇动物、魔法道具、药水、魔法学校的学生、老师耳熟能详,比了解现实中的亲人、朋友还要多。

20年过去了,勇敢的男孩哈利·波特已经步入不惑之年,渐渐长大的哈迷们还能够继续选择相信魔法吗? 
 
01 罗琳:不完美的哈利·波特之母

跟哈利·波特同一天生日的J.K.罗琳说过:“如果你出生于1985到1998年之间,请记住:你的霍格沃茨入学通知书之所以没寄到,是因为伏地魔抹去了政府文件中这期间出生的麻瓜巫师记录。”

彩蛋1

时间上的小心机

从哈利父母去世的1981年10月31日,到哈利收到海格给他的霍格沃茨录取通知书(1991年7月31日),之间相隔117个月,刚好是9又3/4年。

这番话我们在十几岁时深信不疑,但20年过去了,你还相信吗?你还依旧沉迷在罗琳女士巧思营造出的奇幻魔法世界里吗?

问了下身边的朋友,几乎每个喜欢哈利·波特的人都回答说一定要买票进电影院重温这系列电影,因为电影所营造出来的奇幻魔法世界实在让人欲罢不能。但光影制造出来的视觉效果可以让你忘记两个小时的现实世界,却没办法带你一直逃离恶俗不堪的现实。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哈利在无意中发现了厄里斯魔镜,并在镜中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于是每天都独坐在魔镜前等候,希望能再次与父母相遇。邓不利多教授却告诉他:

“世上最快乐的人,才能在镜中看到真实的自己,镜子反映出的,正是我们心中最渴望的事。但镜子不能提供我们真正的知识或者真相,人类总是在镜子中虚度光阴,甚至因此而发疯。人不能活在梦里,不要依赖梦想而放弃生活,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千万记住。(It does not do to dwell on dreams and forget to live, remember that.)”
 
哈利·波特与邓布利多都曾凝视魔镜,看到了最爱的人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世界上最伟大的巫师试图将年轻人拉回现实,但其实多年前,他也曾踟蹰在厄里斯墨镜前怀念故人。而在之后的故事发展中,邓布利多也会渐渐显示出他不那么完美的一面(他年轻时可能错手杀死了自己的妹妹,并一度沉迷于黑魔法)。也许从一开始,作者就不希望我们太过理想主义了。

彩蛋2

小天狼星的礼物

小天狼星曾匿名送了哈利火弩箭作为礼物。后来死亡圣器的时候,莉莉写给小天狼星的信里说,小天狼星在哈利幼时送过他最喜欢的玩具——也是一把玩具扫帚。


事实上,J.K.罗琳本身就不是一个完美的偶像。当然,她的故事很励志,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写作,将对女儿的爱投入到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里,的确让人感动,但事实上,她在网上是出了名的讨骂之人。

她在Twitter上的言论引发了一些争议,屡被哈迷诟病,以至于曾经的演员们都不得不跳出来发表反驳的声音,两个《哈利·波特》粉丝网站The Leaky Cauldron和Mugglenet也宣布和她“划清界限”,称罗琳对边缘群体的言论与《哈利·波特》书中以及粉丝群体所提倡的包容性价值观产生冲突,网站将删除J.K.罗琳的个人网站链接、照片,文案也不会再提及罗琳在创造魔法世界之外的其他成就。

彩蛋3

关于斯内普的伏笔

哈利来到破斧酒吧、来到对角巷、来到霍格沃茨列车、来到学校时,所有人都盯着他额头上的闪电伤疤看,只有一个人盯着他的眼睛,这个人就是斯内普教授。


最近,她更联合了萨尔曼·鲁西迪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将近150位作家,学者和活动家,签署了一封公开信,谴责所谓的“取消文化“。

所谓的“取消文化”,是指因为黑人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执法,导致美国社会发起的一波反对种族主义的活动,这些活动越来越极端,将矛头对准很多历史名人,比如华盛顿哥伦布甘地,首相丘吉尔等,责备他们可能存在的种族歧视行为,更是拆除了很多历史雕塑和文物。

罗琳等人在这封声明信里表示:她们认同追求种族正义的活动,但是这加剧了公开辩论的压力。并且“取消文化“本身具有一些风险:比如流行羞辱和排斥文化的风行,以及盲目的道德确定性。

信里面说:自由交流信息和思想,是自由社会的命脉,但现在人们的表达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

但罗琳却忽视了哈迷们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上的力量,可以说她教导了一代人的自由价值观,并且身体力行去实现,却也遭到了反噬,现在,这代人开始按照这种价值观对罗琳进行反击了。

彩蛋4

被伏地魔拥抱过的人

德拉科·马尔福是所有食死徒中唯一被伏地魔拥抱过的人。


17岁的意大利女孩爱丽丝从小就是哈利·波特迷,是Pottermore的用户,这是一个围绕《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内容建立的一个大型全球性网页社交游戏网站,对哈迷们来说相当于一个网上魔法世界。爱丽丝还喜欢用Twitter表达自己的哈迷属性,她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上传更新一些《哈利·波特》小说和电影里的图片和引文。爱丽丝深爱着关于《哈利·波特》的一切(她把整套小说读了14遍),除了J.K.罗琳。

“我很讨厌她,”爱丽丝说,“我觉得她只是在《哈利·波特》里写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在现实生活中她却没有去做这些美好的事情。”

哈利·波特系列让我们看到了友谊的珍贵和可爱


哈利·波特与魔法界的神奇生物

02 还能坚持喜欢哈利·波特,是麻瓜对这个世界最恒久的善意

豆瓣网友这样评论:数年后重看发现最初《哈利·波特》系列吸引人的因素是想象力

J.K.罗琳为自己孩子写书时最具提炼美好的能力,引经据典,参考了大量玄幻传说,精心设计了天衣无缝的情节,创造出幻想世界中令人信服的情节,并且在人物塑造方面相当成功,幻想的魔法世界与现实世界并存,这之间互相抗衡又互相依赖的微妙张力让人产生猎奇的心理。

彩蛋5

海德薇之死

罗琳女士认为,海德薇的被杀是必要的,那对于哈利意味着离开了天真无邪与安全的年代。海德薇对于当时的哈利几乎等同于可爱的玩具,伏地魔杀死了她,意味着哈利的童年生活彻底终结了。


时过境迁,离开了哈利·波特,罗琳讲故事的能力在她后期的其他作品里有时一不留神就溜走,反倒是电影的导演抓住要害,视觉化想象力神奇的部分,进一步捧红原著。
 
罗琳在后期作品例如《神奇动物在哪里》似乎略带圈钱嫌疑,她对剧本、故事的把控能力也开始渐渐向资本或者说电影公司妥协,此前那种神秘的氛围减弱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主角塑造的薄弱、剧情的拖沓,表达上的模糊不清,和《哈利·波特》时间线的冲突,这颇让哈迷们失望,这点完全可以从Metacritic和烂番茄网站上两部《神奇动物》系列的媒体评价创魔法世界系列新低可以看出。

《纽约时报》甚至这样评论:“电影故事线索非常杂乱,以至于要花很多时间去搞清楚‘谁对谁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

彩蛋6

邓布利多计划的伏笔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末尾,邓布利多听到伏地魔用哈利的血复活自己时,“眼睛里闪过一丝喜悦的光芒”。也就是从那时起,伏地魔无法杀死哈利。


唯一能让影迷振奋的只有几位英国知名男星的加入,和“哈利·波特彩蛋”的出现:霍格沃茨的蜡烛,还有一闪而过的魁地奇、魔镜、尼可·勒的出现。而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在这几年的崛起,更让粉丝们有了更多的渠道,一时间各种哈利·波特粉丝网站上充满了哈迷们创作属于自己心目中的哈利·波特世界的魔幻故事。

《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的票房和评论都无法令人满意
 
也许可以说,到了近几年,哈利·波特系列的故事已经没有了20年前我们读完小说时的那种惊艳之感——因为我们有了更多获取奇幻故事的地方——而互联网或者说社交媒体也更让罗琳本人走下神坛,遭遇质疑。

彩蛋7

伏地魔的七个魂器结局

伏地魔的七个魂器是由七个不同的人销毁的:(以原著书为准)哈利销毁了日记,邓布利多销毁了冈特戒指,罗恩销毁了挂坠盒,赫敏销毁了金杯,克拉布(地狱火)销毁了冠冕,纳威杀死了纳吉尼,伏地魔销毁了哈利。

但这些反对声、怀疑声却并不能抹灭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以及电影曾带给人们的收获和财富。

哈利·波特世界里的人物没有高高在上的完美之人,罗琳一直试图告诉她的读者们偶像的软弱,偶像之所以会成为偶像,是因为他们也曾经犯错但懂得自省,并做出了最佳选择,最终成长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救世主如哈利·波特本人依旧会被邪恶力量吸引,抑或是活在自我怀疑中。

她创造的魔法世界并不是如乌托邦一样遥不可及,而是与现实世界并行存在,麻瓜与巫师互相警惕却又互相莫名地崇拜着对方的技艺,各有所长,魔法世界也有歧视,麻瓜世界里也有真爱,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

彩蛋8

邓布利多性取向的伏笔

邓布利多是同性恋这一事实,原著小说中并没有提到,而是罗琳2010年接受访问时,才亲口讲了出来,但电影中藏着隐晦的暗示。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开场,邓布利多身后有一个巨大的香水广告牌,上面写着:Tonight make a little magic with your man(今夜和你的男人来些小魔法)。


《哈利·波特》中没有被轻视的人,无论是愣头愣脑的纳威还是邪恶的德拉科.马尔福,都在最后关头以不自觉的方式起了关键的特殊作用。这是教育年轻人们不轻视自己也不轻视别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在其有限的世界里都是极其重要的。

《哈利.波特》从不吝于提起死亡:死亡是一种无法改变的东西。没有人在这个魔法故事中复活,死亡就是真实存在的,无人幸免,而哈利.波特能打败伏地魔是因为他真正接受了“死亡”这件事,慷慨赴死……

还有很多的细节:对于种族平等的追求;朋友间的互相谅解与支持;教育最本身的意义在于教出何种人而不是教出何种本领……

纳威在后期成为了邓布利多军的中坚力量

无论是邓布利多、斯内普,还是卢平小天狼星,都存在缺陷与困扰,而选择善良,比善良本身更高贵;孤儿可以变成英雄,书虫变成女巫,恶霸变成保护者,每个人都经历了一系列痛苦,但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决定了自己的人生。

彩蛋9

邓布利多办公桌上摆着死亡圣器的模型

死亡圣器的标志曾被认为是著名的黑巫师格林德沃的标志,在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中,也作为格林德沃追随者的标志而出现。电影中给了这个标志一个特写,这是否暗示邓布利多仍在记挂着昔日与格林德沃共绘的理想蓝图,或者仅仅是对旧情人的一个怀念?


我们可以选择友谊胜于敌意,忠诚胜于私利,善良胜于邪恶。所以,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保有这些勇气、对朋友、家人和自己忠诚、选择正义也许才是《哈利·波特》最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在现阶段,哈利·波特书和电影保留下来的或者说传承下来的只是那个世界观和价值观,哈利·波特里一些展现它对正义、友谊等价值观的例子文本还是会在今天被翻出来流传。

铁三角的友谊、信任和勇气,斯内普教授和小天狼星的隐忍、奉献都让人感动

史航这样告诉《造就》:“当我们历经这些年的成长,就会明白当麻瓜是我们的宿命,我们跟魔法、跟魔法学校永远无缘。然而,还能坚持喜欢哈利·波特,是我们这些麻瓜对这个世界最恒久的善意。我不觉得这系列的小说和电影改变了我们什么,中国人不会被书或电影改变。”

魔法也许会消失,但勇气和爱不会。

彩蛋10

真·预言家特里劳妮教授:

特里劳妮看起来更像一个神棍,但她其实是真半仙。

在阿兹卡班的囚徒中,特里劳妮教授不愿意坐在邓布利多那一桌上,因为她说:当13个人同桌吃饭时,第一个站起来的人会先死!在凤凰社中,小天狼星和另外12个人一起吃饭,他是第一个站起来的,也是第一个先死的。在死亡圣器里,在“七个哈利之战”中,最后13个人到达了陋居,卢平是第一个站起来去寻找穆迪尸体的人,后来也是这13 个人中第一个死去的。





幕后花絮



  • 为什么9又3/4月台在国王十字车站

    J.K.罗琳的爸妈过去在此地相遇后,搭乘了同一辆列车,最终发展出爱情。于是,J.K.罗琳把它定为故事里最重要的地点之一。


  • 爱哭鬼麦朵的由来

    J.K.罗琳以前去派对时,发现总有女生躲在厕所偷偷哭泣,这就是爱哭鬼麦朵的灵感来源。此外,爱哭鬼麦朵的演员雪莉·亨德森(Shirley Henderson),在开拍时其实已经37岁,是出演学生的演员中年纪最大的,真的是超级童颜。


  • 咒语的灵感

    咒语的发音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呢?事实上咒语的原型都是拉丁文,J.K.罗琳曾在大学修读拉丁文,从古拉丁文中创作出咒语。


  • 哈利·波特的演员是由J.K.罗琳选出的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太多注意,落选的机会很大。直到J.K.罗琳来到现场,她第一眼看到丹尼尔,就知道他就是自己心目中的哈利·波特,于是决定选他。


  • 哈利·波特的生日

    哈利·波特的生日其实也是J.K.罗琳的生日,7月31日。


注:文中彩蛋和花絮来自知乎网友【韦二伯格】在《N刷<哈利·波特>,你又发现了哪些难以察觉的细节?》问题下的回复。

(本文未经造就授权,禁止转载。

文字 | 甘露 
版面 | 田晓娜


互动话题:感谢你的在看、转发、评论,你从哈利·波特小说和电影中看到了、学到了什么?

每周评论区,被zan最多的评论者,将获得造就送出的书籍一本。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勾搭小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