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湿病综合治疗

 百鸣村 2020-08-01
首次接触抗原后,处于静止状态下的成熟B细胞增生分化成能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后者可合成免疫球蛋白受体的可溶性形式。在血清和其他体液中,抗体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浆细胞。抗原激活的B细胞首次接触抗原(初次反应)后,抗原活化B细胞分化产生可溶性IgM。这种初次活化需要能使B细胞活化的T淋巴细胞(在下面讨论)的“辅助”。 活化后,部分B细胞将转变免疫球蛋白的类别,从IgM转变成另一种形式(IgG、IgA等)。这种现象被称为免疫球蛋白的类别转换,这一过程包括了一段DNA的重组,即编码抗原结合重链V区的基因信息被错位与编码另一条不同重链C区的基因信息连接,产生一条新的重链,经过重排后的重链具有最初IgM同样的抗原结合特征(V区相同),但由于新C区的出现而有着不同的免疫学特性。
  接触抗原后,一部分B细胞分化成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另一部分分化成记忆性B细胞。这些记忆性B细胞寿命较长,以便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识别抗原并快速产生免疫应答。这些记忆性B细胞对疫苗的长效作用负责。
  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是适应性免疫系统中的另一重要淋巴细胞群。T细胞前体来源于骨髓,在胸腺发育为成熟T细胞。成熟T细胞分泌产生可溶性细胞因子,这些都是重要的介质。T细胞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包括辅助B细胞的活化,以及针对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
  T细胞表达与免疫球蛋白类似的表面抗原受体,但在有些特性上有所不同。首先,T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由二硫键连接的α和β链构成。α和β链各有一个氨基末端的V区和一个羧基端的C区,与免疫球蛋白的一样,V区与抗原识别有关。T细胞抗原受体于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时形成,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受体类似,呈克隆式分布,其产生也经历了基因重组过程,但这种重组的基因片段是各自独立且不同的。同样与B细胞类似,这种基因重组发生在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的过程中,但T细胞抗原受体不存在类别转换,也不分泌可溶性的抗原受体。
  T细胞的抗原识别不同于B细胞,首先,结合天然抗原就能够活化B细胞,但T细胞则需要其它类型细胞在其表面呈递抗原,才能识别并活化。这类细胞称为抗原提呈细胞(APC),有数种细胞可作为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其次,T细胞不能识别天然抗原,它只能识别8-20个氨基酸的短肽,而这些短肽就是由原抗原经APC呈递后产生。抗原在APC内,经过蛋白水解酶降解成为多个小片断的短肽,这些短肽与APC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结合,被转运至APC表面。MHC是一系列复杂的基因群,可以编码向T细胞呈递抗原短肽的蛋白产物。抗原短肽只有与MHC分子结合成复合体后,才能被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识别。由于这种特殊的识别特点,T细胞的识别过程就具有双重特异性或MHC限制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