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师小筑精致园 渔樵隐逸世外陶

 siongsiongking 2020-08-01

网师园是我去的最多、情结最深的苏州园林之一。我家离网师园不远,我上中学的学校就在网师园附近。从小到大几十年间,我去过网师园二三十次。小时候不懂审美,只觉得宅园蛮大,厅堂、家具、摆饰蛮好,庭院、假山、花木众多,好看。以为是抓鱼人的宅园。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去网师园次数的累积,渐觉网师园小而精,人文历史悠深,环境幽静,是水文化与隐逸文化的汇集。我越加喜欢网师园。好久不去,就想去转转。

2019年10月20日7点26分,到网师园门口等开门,先拍了几张外景照片。

网师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阔家头巷,全园面积不足九亩,是一座典型的宅园。网师即鱼翁,网师园意谓“渔夫钓叟之园”。园为南宋淳熙年间(1174一1189年)吏部侍郎史正志万卷堂故址,有花圃,名“渔隐”。史正志死后,园归丁氏,逐荒废。清乾隆中叶(约1770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归隐时重建,借“渔隐”原意自比渔翁,始称网师园。乾隆末年(1795年)归瞿远村,按原规模,叠石种树,增建亭宇。有梅花铁石山房、小山丛桂轩等诸胜。俗称“瞿园”。同年,钱大昕作巜网师园记》,嵌于大厅“万卷堂”廊间。同治年间(1862一1874年)归李鸿裔。增建撷秀楼。更名“苏邻小筑”。清光绪末,归达桂,修后,复名“网师园”。民国六年(1917年),张作霖购此园赠其师张锡銮,易名“逸园”。抗战前,叶公绰、张善子、张大千借寓园中。张氏兄弟,饲养乳虎,揣摩写生。1940年,园归何亚农,修后复“网师”旧名。1950年,何氏后人献园于国。1958年10月,经整修后对游人开放。今日的网师园,规模、景物、建筑,均是“瞿园”旧物。

7点30分开门,我买一张半票20元,入园。门口两边有抱鼓石,是狮子滚绣球的浮雕,被游人摸得锃亮,色泽古旧滋润。入门厅检票口,进穿廊,两边有栏凳,供人坐憇。穿廊东西各有一个方形“蟹眼天井”,绿树掩映,东边天井墙壁上有清王文治(梦楼)书“锁云”,西边天井墙门上方有清冯桂芬书“锄月”。厅西侧放红木轿一顶,东侧是游客中心,厅正面上方挂张辛稼书“清能早达”额。厅正中方有巜网师逸韵》图。东侧有避弄,导之内厅,厅西有“网师小筑”砖额小门,是进园池的入口。

中轴对称宅第,是网师园的东部。


穿廊东天井,墙上有清王文治(梦楼)书“锁云”两字。

穿廊西天井墙门上方,有清冯桂芬书“锄月”两字。

红木“竹舆轿”,造型典重,雕镂细密。

门厅正面《网师逸韵》图上,祥云缭绕,山水清朗,花木锦绣,楼阁轩昂,给人以身临仙境之感。

穿厅前行,即到面宽五间大厅,悬“万卷堂”额,款署徵明,柱挂甲子新秋八二叟吴进贤书抱对一副:

南宋溯风流,万卷堂前渔歌写韵;

葑谿增旖旎,网师园里游侣如云。

这里是园主会见宾客和办事之地。装修陈设华丽.

我从小至今,进入园林,就可以在里面泡一天,细细品味园林里的字画,额联,碑刻等。享受幽静的环境、建筑风格、文史书法、诗情画意、昔日园主的故事等自然、艺术之美。

万卷堂内的光影如幻

万卷堂黑白为主色调,明式家具,简洁大方,呈现出朴素恬淡的渔隐意念。

前景为堂上诸葛铜鼓

嵌于万卷堂廊间的,钱大昕作的巜网师园记》碑刻。我年少时到网师园常在此驻足,欣赏碑刻上的字。

我回头南望,一座精雕细琢砖刻门楼映入眼帘。藻耀高翔四个字夺目而出。这座门楼制作于清乾隆年间(1736一1795年),幅画广阔而庄重,门楼高约6米,雕镂幅画,宽3.2米,中间有“藻耀高翔”砖额。藻,是水草,古人用作冞饰;藻耀,指文釆绚丽;高翔,是展翅高飞之意。两旁均有砖雕,“郭子仪上寿图”,文王访贤”,人物栩如生。并饰三个“寿”字,下面是蝙蝠图案,两侧为狮子滚绣球等花纹图案,象征福禄寿三星高照,古色古香,精美绝伦。被誉为“江南第一门楼”。

门楼砖雕融浮雕、圆雕、微雕、透雕、多层雕于一体。

门楼砖雕局部

“郭子仪上寿”戏文,戏台空间进深有七八层之多。

穿过大厅,是面宽五间带厢内厅“撷秀楼”,也称女厅,厅悬俞樾书匾额跋:“少眉观察世大兄于园中筑楼。凭槛而望,全园在目,即上方浮屠尖亦若在几案间,晋人所谓千崖竞秀者,具见于此,用以撷秀名楼”。撷秀是收取秀色之意。落地窗、挂落、窗格上雕刻花鸟草虫图案,家具陈设精美。厅前障以花墙,植有桂树,小院宜秋。是园主起居之所,有便门可入花园。

院中桂花

撷秀楼厅南“竹松承茂”砖雕门楼,如竹之茂,如松之盛,又有化繁为简之妙。砖雕寥寥,与“藻耀高翔”门楼形成简与繁、朴与丽、直与曲的审美对照。

出撷秀楼,来到厅后庭院,有花台、假山。看似山脉连绵,从东北墙边到南驳,有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的叠石花台、湖石假山、树木、小峰,在东墙收头处,与假山峰洞相连。丛植天竹、蜡梅、竹丛,点植桂花、紫薇、枸骨、垂丝海棠、花石榴、黑松等观赏花木。宛如一幅立体画卷,耐人赏玩。

云窟

庭院东墙之圆形洞门“云窟”,是座独院,面阔三间,是游客憇息品茗隹处。

穿过庭院,就是小轩“梯云室”。轩外庭前西墙,有峰洞楼梯假山,上通书楼,山前有白皮松老树一棵。循蹬道而上,如坠云雾。

五峰书屋东侧楼山

湖石叠掇楼山高,岩穴中空楼云道。画楼枕卧听松涛 ,渔隐网师赛仙瑶。

梯云室内落地罩,雕刻双面鹊梅图,形象逼真,制作精美;南面六扇长窗,刻有花卉,山水图;北面六扇长窗,刻有十景图案。

我年少时,这里是个茶室,当时网师园的门就开在这里,就是现在的后门,往北通十全街。那时我常来这里喝茶看书,我家一位邻居就在这茶室工作。现在想来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梯云室


我欣赏了梯云室后,原路返回门厅,出“网师小筑”,入中部园池。刚进园,一阵馨香扑鼻而来,桂花盛开,金绿满眼。回头见门框上面有“可以栖迟”四个篆字。朝西看是假山周边两处建筑,曲廊相连。朝北看是房沿一条小路,路西南段有水涧,北段有假山水池,眼前忽然开朗。

桂花飘香

中部园池建筑,有庭院两区组成:南面的“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等,形成燕居雅聚的小庭院;北面的“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组成以书房为主的小庭院。位于正中的是植有花木,叠砌山石驳岸的水池。是网师园的主体、中心。

我循曲廊西行到“小山丛桂轩”。因轩对小山,上植丛桂,故名。轩四面厅结构,玲珑空透,环以檐廊,造型舒展飘逸,四周门窗明朗,装饰精致。既可在轩内居坐宴息,环顾四周景物;又能沿廊浏览观景,步移景异。轩北正中,是一正方形窗,窗在“云岗”下,远观有深山幽谷之感。窗外重峦迭嶂,乔木丛生,宛如一幅山林图画。正中悬“小山丛桂轩”额,旁有何绍基书板对一副:

山势盘陀真是画;

泉流宛委遂成书。

轩前轩后有叠石


轩南有低矮的湖石花台。上植丛桂,苍秀幽雅,翠绿的叶养眼,金色的花悦心。满园清香醉游人。

轩东侧有小石拱桥。轩中对联点出了此地此景之美妙。桥东便道,贯通南北。

轩北侧有黄石假山遮挡,与中部水池相隔。池南“云岗”,矗立池畔,展现崇峻之姿。山上缀植桂、柏、蜡梅、紫薇等花木。“云岗”临池,空间开阔,衬托出巨岩耸峻之意境。池北黄石驳岸层迭低平,成为“云岗”山脚余脉。与池东北侧的黄石山洞成犄角。静观,云岗山崖景峻,池面碧波荡漾,景深倍增,有“水低白云近,天高青山远”之意趣。此处早晚观赏最隹。

我循廊西南行,进入园主燕居的“蹈和馆”,寓安吉。布置素雅。

“蹈和馆”内透窗

“蹈和馆”前的走廊

我走到“蹈和馆”南面昔日园主平时操琴的“琴室”,有额匾,墙有砖刻“铁琴”,是一座别致幽静小院。傍筑半亭黛色小瓦覆盖,古式古香。中间置琴桌,有琴砖一方,琴砖底部,垫红木几架。壁间置红木挂屏,嵌云南大理石“苍严叠嶂”,气势磅礴。

庭前堆砌湖石假山,配植竹丛,自然多趣。庭院置石榴古桩大盆景,有山林野趣的静谧气氛,与西侧廊间14块扇形碑刻,相映生辉。

墙角芭蕉一两枝,蕉叶三四片。清新淡雅!

琴室西院是“露华馆”,是个茶室,供游客憇歇。

我沿廊朝北出行,路过廊中碑刻。驻足观赏,乃清吉林将军达桂居此园撰《网师园记》述其事,作记载。续行,豁然开阔,曲廊、桂花,一泓池水,清澈在望。水阁倒影水中,明暗、虚实,对比清明,构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趣,引人入胜。

“蹈和馆”北的曲廊

一棵桂花出墙来

一泓池水,水中倒影。

右侧的“濯缨水阁”,紧傍“云岗”。阁面水临崖,幽静凉爽。“云岗”浑厚,水阁轻巧,富有对比。阁面宽一间,坐南朝北,精致小巧,基部用石梁柱架空,水流阁下,宛如浮于水上。房屋粉墙黛瓦,配以花边滴水,古雅简朴,戗角起翘,有翔翔欲飞之态。左右两旁配置和合窗,图案精美。南墙透窗,巧借天竹、桂树为景。室内陈设明式红木家具,清净淡雅。茶几上摆有兰花,满阁清香。有郑板桥所书对联一副:

禹寸陶分;

曾三颜四。

八个字引自四个典故,指大禹、陶侃、曾参、颜渊四个古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对一寸光阴的珍惜;陶侃勤奋谦逊、争分夺秒的学习态度;曾子的每天自我反省精神;颜孒的好学、仁德、遵循自然法则和规律的思想。纪事励德,耐人寻味。可见古代的家教以忠、勤、省、德为先,以德为本。

濯缨水阁

阁临水面,长脚寿字木栏杆,凭栏前眺,池中有睡莲,有鱼群戏水,眼前呈现一幅美妙的鱼乐图。在阁内透窗南望,“䠛和馆”窗景,窗中见窗,景中有景。北望,室外长廊,红色圆柱,屋檐古朴;园中树木䓤茏,桂花飘香,“看松读画轩”隐现于树丛隙间,东邻楼屋参差;高耸的古柏与贴水的曲桥、石矶,垣列于中,临水的“竹外一枝轩”,空透玲珑,神似舫舟。意境清远,气韵生动。

鱼群戏水

我循高低蜿蜒的爬山廊前行,壁嵌细砖“樵风径”额,取宋之问诗:“归舟何虑晚,日暮有樵风”;又取杜牧诗:“陶潜罢官酒瓶空,门掩杨花一径风”;釆薪日樵。樵风就是釆风,寓隐居之意。

我北行至“月到风来亭”,取韩愈诗“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亭建于水涯高处,踞势优胜,突出池中。有何绍基书竹对一副:

园林到日酒初醒;

庭户开时月正圆。

池中疏植睡莲,明波若镜,天光、山色、屋廊、树影,反映池中,鱼矶高下,面桥迤俪,俱呈于一池之中。驻足亭中,凭栏静观,对景是:池东半亭“射鸭廊”,池南“濯缨水阁”与池北“看松读画轩”呼应。俯视池岸,高低起伏,低处出水留矶,高处可供坐憇,溪口、湾头、曲桥与步石都环池面筑,有踏步下达水面,更添游人浮水之感,是中秋赏月最佳处。


月到来风亭倒影迷人

“射鸭廊”半亭、树、屋、假山到影。

濯缨水阁与月到风来亭

亭壁镜景

亭壁置大镜一面,镜中园景花木、映衬水亭,风姿绰约,优美宜人。

我出亭北行,来到“潭西渔隐”砖额面前。潭西即池西;“渔隐”是史正志万卷堂旧号。石矶和平板曲桥锁住一湾清水,树木参差,枝叶飘荡池上,意境优美。

曲桥

我西行,进门,到了网师院西部的殿春簃庭院。似是旱园,其实不然。幽深的涵碧泉,是为活眼,它点醒了庭院荡漾的水意,纵横的逸趣,而冷泉亭则又为“涵碧”点题。至于满庭渔网纹的花街铺地,扇形图案中的莲花形象,更逗人萌生湖池之思。


“殿春簃”庭院,原为芍药圃,占地一亩,花影遮墙,峰峦叠窗,古朴雅洁。北侧小三间,旁连套室,曰“殿春簃”,取古诗:“尚留芍药殿春风“句意,一春花事,芍药开春末,故称春末为“殿春”,又楼阁旁小屋称“簃”故名。旧为园主书斋,清幽,古朴,宜读书。

庭隅“虎儿”墓碑

国画大师张善子、张大千昆仲20世纪30年代寓居于此,豢养乳虎,以观动态,写生画图。虎死后埋葬山石之旁。1982年张大千在海外仍然牵挂这件往事 ,写下“先仲兄善子所豢养虎儿之墓”寄回苏州,1986年这一手迹镌刻成碑,嵌于轩前壁间当时葬虎之处。以志纪念。

我走进“殿春簃”室内,眼前一亮,宛如进入了诗画世界,满屋洋溢书卷气息。

“殿春簃”匾额有跋,“庭前隙地数弓,昔之芍药圃也,今约补壁以复旧观”。

“殿春簃”内景像芍药一样,绰约艳丽,温馨宜人。

“殿春簃”有对联一副:

巢安翡翠春云暖;

窗护芭蕉夜雨凉。

轩后略置湖石,配以蜡梅、翠竹、芭蕉、天竹、构成竹石小景。微阳淡抹,浅画成图。由红木镶边的方形窗框构成框景,满目青竹,苍翠挺拔,周围是蜡梅、天竹和奇峰迭起的假山石,仿佛是一幅雅致的图画。置身室内,似处室外,富有诗情画意。

簃内窗景

诗情画意乐韵,三者交响,优美的花窗巧作画框,窗外芭蕉天竹争俏。

暖阳射进书房,光影诱人。

窗外峰树,满眼翠绿。

我从“殿春簃”屋里出来,见庭院昔日盛植芍药圃旁,峰石假山重叠,松风参差,紫藤苍虬,生机勃勃,古木丛蔚,疏密相间,富有诗意画境。东墙的峰洞假山,沿边周成凹凸多化的弧形花台,植以青枫。南面曲折蜿蜒的花台,有峰石与白皮松、青枫,互相衬托,与“殿春簃”成对景。

花台西南,以湖石驳边,西为涵碧泉。俯视洞壑幽深,寒气迫人,底藏渊潭,是天然泉水,其上石刻篆字“涵碧泉”。此镌字湖石,系1958年整修时,挖地而得。搜剔其下,果得其泉。泉水清澈明净,清凉阴冷,与中部水池水脉相通。

泉北半亭“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亭中置一块玲珑剔透的灵壁石,色乌灰,形似展翅欲飞的苍鹰,轻扣铮铮有声。相传,此石原在明代画家唐伯虎宅内,转展至此。庭院余地全部花街铺地,色泽和谐,平洁整片,与涟漪荡漾的淼淼池水,成水陆对比,一是以水点石,一是以石点水,恰到好处。

“冷泉亭”内灵壁石

扣之,铿然发清音;观之,黛黑隐白纹;嵌空虚中,峭硬坚润,层棱怪异,折襞纵横;似雄鹰欲飞。

庭院的门景

门外有曲桥、山水、亭轩,藏美无穷。曲径通幽处,“真意”在其中。

“殿春簃”使网师园名扬天下。1981年,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网师园“殿春簃”为范本,建造了中国式庭院“明轩”,开创了苏州园林艺术分翠海外之先河。

我顺廊东行,来到“看松读画轩”西厢间。有木刻书画图与隶书对联。是清陈鸿寿(1768一1822)作。隶书夸张奇崛,富有装饰美;古梅郁勃苍劲,富有金石味;填以石绿,显现一片亮色,文釆斐斐。

我再东行,至“看松读画轩”,有对联二副,其一板对:

满地绿阴飞燕子;

一帘晴雪卷梅花。

其二抱对:

风风雨雨,寒寒暖暧,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抱对楹联写乍暖还寒时节,摹艳冶柔绵情景,诉之视、听、嗅、肤、意诸觉;叠字回文,顺读琅琅上口,倒读琤琤悦耳,堪称天下奇联。

“看松读画轩”面宽四间,造型简洁大方,陈设家具精致,色泽素雅,落地罩、窗格裙板上刻十景花篮图案,半窗夹堂板刻《三国志》人物图。

轩前,苍松古柏如画;屏上,群松远山似真。真与假交融成趣,松与画相得益彰。

我出轩,见古柏、罗汉松各一株,古柏姿态怪奇,树龄约935年,其旁有斑皮线叶白皮松一棵,树龄数十年。仍是全园之胜。轩与水池以花台庭院相隔,既增加花园层次和深度,又轩不压池,池水显得广阔、明净。“看松读画轩”面对“濯缨水阁”,轩离岸,阁临水,是一条轴线上的对景。

轩外风景独好

轩对面的“濯缨水阁”

我转身前行,进轩东小庭院,见布置精洁,点植花木,疏朗自然,有木瓜古树一棵,树龄约270年,树上木瓜满挂。

我从小庭院南行,至“看松读画轩”东侧“竹外一枝轩”,取苏轼诗:“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暗”意枝叶繁茂,“一枝”指梅花。轩柱挂竹对一副:

护研小屏山缥缈;

摇风团扇月婵娟。

轩是临水面筑的有窗走廊。直中有弯,依势而曲,玲珑空透,是船厅。

槛前竹影婆娑,松梅盘曲。黑松一枝斜出水面,低枝拂水,景色如画,是以少胜多的点眼之笔。轩后是园主子女读书处,俗称“小姐楼”。东部靠住宅,池边叠假山,攀紫藤、薜荔等藤蔓植物,气势峭拔,景色自然怡人。“竹外一枝轩”面对“小山丛桂轩”,一轩临水,一轩离岸,也在一条主轴线上。

轩后“小姐楼”庭院景色,楼轩相对,翠竹点缀,墙外古树参天。

轩外景色秀丽

在“竹外一枝轩”内凭栏南望,“云岗”东侧有一座苏州最小的石拱桥,名曰“引静”,桥长2.4米,宽1米,用花岗石砌筑,上配石栏,姿态玲珑秀美,架于池东水头,俗称“三步桥”。桥下水涧,涧水两侧叠石陡峭,嵌宋代石刻“盘涧”二字。叠石不多,却具源头深远,余意不尽的感觉。小桥、陡涧,衬托出水面的宽阔,倒影尤佳。置身桥头望水涧,因桥小而不觉涧窄,驻足涧沿看拱桥,又因涧窄而不觉桥小。

水涧

宋代石刻“盘涧”。

“竹外一枝轩”之南,是水阁式建筑“射鸭廊”,池边假山紫藤盘绕,南壁墙面木香垂攀,千枝万条,花开芳香,“射鸭廊”,西临池水,东依山墙,北接“竹外一枝轩”,南连空亭,虽是约5米的一条小廊,而与长廊有异工同曲之妙。这组建筑,内观,三者如一体,外观,则各具特色,亭、廊、轩,极为分明。显现出园林建筑中参差曲折、错落疏密的多变艺术效果。“射鸭廊”正对“月到风来亭”是一条东西向的副轴线,轴线两边布局,是极为成功的不对称均衡构图。

园池水面半亩,却显开阔宽畅。池面方形,仅东南、西北两角伸出水湾,聚而不分,有水乡漫澜之情趣。池岸吻水,叠石如洞穴,水入穴内,形同水口,望之幽深,有水广波延与源头不尽之意。向东南延伸的水谷之上有小桥,桥下流水,源远流长。


池西曲廊,高低起伏,高亭突出水面,六角翼然;池西北狭窄水湾,曲桥贴水。

水池四周,建筑紧凑,比例相称,布局恰当,造型轻巧美观。池北轩、楼、松、柏、参差配列,亭、轩、楼、柏、矶、桥,错落有致,构图精巧。

池东有高墙、假山、藤蔓、漏窗、空亭、走廊,景色简然。池南轻巧的水阁与浑厚假山相邻,倒影入水如画。

池园内亭、台、阁、榭、轩、楼、廊,环池面水,构成一座空间畅朗的闭合式水院。真是美不胜收!

我步入“竹外一枝轩”月洞门,进“集虚斋”,取《庄子》:“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虚”,心中澄澈明朗的境界,“心斋”,养心之所。室内布置精美,长窗裙板,刻有花卉、翎毛、山水等图案。斋原为读书养心之所。斋上是小姐楼,登楼眺望,全园景色,历历在目。现在不开放。以前我上去过。

我东行穿过庭院,进“五峰书屋,取李白诗:“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指庭前峰石挺秀,故名。此为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园主读书处。室内晶莹透亮的方窗,构成窗景,庭院中一座造型奇特的假山,旁有玉兰、桂花等花木,是一处幽静之地,读书佳处。

屋后之竹、井。

屋前庭院之树、石,假山。

在网师园,犹如进入神思的空间、诗乐的天地,置身于山道樵径,徜徉于湖滨泽畔。臻于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悠悠水情,恬恬逸韵一一人的志趣,在这里脱俗,涤尘;人的灵性,在这里洗礼,升华。这是我喜欢网师园,喜欢苏州园林之所在。

我出“五峰书屋”,回到“梯云室”,室后小花园的三块假山石峰,秀丽多姿,耐人品赏。右行过墙门北行,就是后门出口,通往十全街。

9点过后,网师园进了两批学生,是学建筑、景观设计的,老师带着进行现场教育,让学生象梁思成、林微因那样,将古建筑实物测量绘图。9点30分以后光线强、人多了,9点50分我出园回家。下午15点30分再去,可惜学生仍在做作业,又来了好几批外国游客,更是拥挤,我找人少的地方拍些照片,到17点15分与学生一起出园,各自回家回校。

10月24日早上7点35分,我三去网师园,人少清静之时,再拍些照片,8点45分出园回家。后来几天,在家选照片,看资料,配文字、音乐,制作。今天终于成片,发布。与友分享,谢谢欣赏!2019.10.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